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注《易》、以《易》解是干宝易学研究、史学撰述的主要特色,通过干氏《易》注可以观见其历史思想,透过干氏史论能够发现易学思想对其史学思维的影响。这一《易》互证的研究方法以《易》相通为前提,根植于魏晋特定的学术土壤中,经由贯通经史的干宝融汇而成。

  • 标签: 于宝 易学 史学
  • 简介: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思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思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思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既包括优良的美德,也包含腐朽的糟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剔除其腐朽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概括说来,“三纲”基本上属于腐朽和束缚人性的“糟粕”,应当彻底予以否定,而“五常”则可以视为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我们要持分析和“扬弃”的态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必须同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 标签: 中华民族 传统道德 五常 三纲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的确定的基础理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理论、条件理论、道路理论、主体理论、阶段理论、规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七个方面,理解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础理论 七个方面
  • 简介:姜海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28.5万字,317页。在易学史上,宋易是继汉易之后的又一高峰,而作为宋代理学奠基者的程颐,在易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程氏易传》是中国古代义理易的重要著作,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思想史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颐 简介 诠释 经学
  • 简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囿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长期停留于经典原著阐释与理解,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研究范式是我国学术界应加以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代哲学范式,文化哲学主张以生活世界即文化世界为基地,且承认意义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实践所生成的,同时,它对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自身发展进程中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思想运动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成为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

  • 标签: 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研究范式
  • 简介:12月1日至2日,首届中华五显大帝信仰文化交流暨研讨会在台湾基隆天显宫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华五显大帝庙宇发展协会和江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基隆天显宫承办,邀请中国道教协会、中华道教团体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顾问朱秉发,江西省民宗局副局长梅仕灿,台湾基隆市市长张通荣,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中华五显大帝庙宇发展协会会长吕镇渊,以及江西道教界、台湾当地五显大帝信众共300余人参加活动。

  • 标签: 文化交流 中华 台湾 中国道教协会 信仰 省人大常委会
  • 简介: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耕,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学理对话
  • 简介: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融入了“世界”。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列宁主义中国化 “巴黎手稿”
  • 简介:第四个伟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①话虽不多,却对我们准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重要。政治理论研究者不能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

  • 标签: 空想社会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考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 标签: 伟大发现 研究路径 劳动 工艺学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 劳动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