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长期以来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书和从事中国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一直着重做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放在汉魏六朝、隋唐五代阶段。六十年代初,开始教"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同时参加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从此工作重点转移到古代文论方面来

  • 标签: 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 汉魏六朝 《诗品》 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8
  • 简介:中国人所追求的学问根本上是知行合一之学,古人的这六类言说方式之中只有立言类、释言类、考辨类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真正的中国传统学术是知行合一的学术——在认知过程践行

  • 标签: 中国文论 文论魅力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10
  • 简介:中国人所追求的学问根本上是知行合一之学,古人的这六类言说方式之中只有立言类、释言类、考辨类属于学术研究范畴,  以上六点正是中国文论永久魅力之所在

  • 标签: 中国文论 文论魅力
  • 简介:从整体的视点,钩玄提要,中国文论的学术品格大致有四点:浓重的实践性;鲜明的辩证性;显著的直感性;明显的承传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这四种学术品格的表现及成因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了中国文论学术品格的优长与不足,从而为我们今天从事文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

  • 标签: 文论 学术品格
  • 简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作为一剂医治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良药被广泛的热议与研讨。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牵涉到"如何转换?","怎样转换?"的问题。在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给我们提供将古代文论转化为现代批评话语的方式: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当代学者提出了古今对话的策略,使古代文论通过古今对话、现代阐释重新焕发活力。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融汇中西 古今对话
  • 简介:中国文论之所以能为今天所用,就在于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即沿用价值、生长价值、参照价值。所谓沿用价值,是指古代文论中的某些精华,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华,可以为今人所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长价值,是指某些古代文论可以作为新文论的生长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出新的理论。有些东西虽不具备沿用价值和生长价值,但可作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参照系。判断上述三种价值的依据或标准有三条:用文艺实践来检验,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审视,跟外国文论作比较对照。

  • 标签: 沿用价值 生长价值 参照价值 文艺学基础理论 文艺学应用理论
  • 简介:本文从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认为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即在于它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中,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标签: 文论体系 为文 中国古代文论 文本 追问 话语
  • 简介:中国文论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增大了其教学难度,教学中对于文论元典的重视不够,教学中"史"、"论"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而缺乏特色等三方面是当前我国高校在中国文论教学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采取重视文论元典著作在教学中的作用等对策。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 存在问题 文论元典
  • 简介:中国文论的视角来解读金宇澄的《繁花》可以发现,其继承了儒家"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以纪传体的手法塑造人物、结构小说,大量借鉴话本、拟话本的叙事形式,在推动传统文论现代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对于上海故事的全新讲述。

  • 标签: 金宇澄 《繁花》 “诗教” 纪传体 话本拟话本
  • 简介:"问题意识"是对学习对象进行探寻、质疑、研究的心理习惯。以"问题意识"组织教学,可以超越原有以"教科书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合于以文论文本导读为主要方式的古代文论教学。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向古人提问",即从文学观念或文学发展史角度,依据文论文本所涉及的问题域,追索古代文论文本涉及怎样的问题,而今人对同样的问题又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样就起到了一种古今对话融通的作用,有利于将古代文论知识融会到学生总体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中。

  • 标签: 研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 教科书体系
  • 简介:天赋论是中国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 天赋论 文学理论 作家论
  • 简介:本文从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认为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即在于它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中,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体系 外在体系 内在体系 文学批评史
  • 简介:中国文论的鉴赏论就是一个由鉴赏主体论、鉴赏方法论、主客关系论构成的理论系统。鉴赏主体论要求圆照博观、无私无偏;鉴赏方法论提出披文入情、得意忘言;主客关系论揭示好恶因人、媸妍有定。这个鉴赏论系统具有丰富的思想层次和很强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鉴赏主体论 鉴赏方法论 主客关系论
  • 简介: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佛教带给中国文化的是思辨的信仰,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意识和传统

  • 标签: 中国文化 中国美学 文化中国
  • 简介:中国文化也是中国文论思维的重要特点,  中国文论的诗性智慧一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承传着深厚诗性文化的中国文论

  • 标签: 中国文论 文论诗性 智慧探讨
  • 简介: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思潮逐渐蔓延的时代,同时,现代性的思潮危机也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内容,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代危机之下,我们可以从审美主体间性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对中国文论进行全新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国文论的审美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浑融的艺术感知性、双向对举的艺术张力以及艺类渗透的文本融合性。中国文论的这种审美主体间性是与西方文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论,它对世界美学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审美主体间性 感知性 张力 文本融合
  • 简介:中国文论的理论自觉是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资源诉求相适应的理论视域,阐释学重构是中国文论不断获得完善和创化、逐步呈现理论自觉的重要路径。反思中国文论的研究现状,从"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学科自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内在融通、"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理论张力四个向度论析中国文论的理论自觉与阐释学重构问题;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代、本土与世界在专业化与个性化研究中可以达到多维度融合。以这样多向度、开放性、反思性和整体性品格推进学术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文学理论以"强制阐释"为鉴,走向坚持民族的立场与方法的"本体阐释",进一步丰富中国当代的文学活动、强化中国文学理论自信、彰显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从而构建更加多样合理的文学理论生态环境。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 理论自觉 阐释学重构
  • 简介:<正>《江海学刊》1990年1月号发表赵宪章《中国文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型态》一文,指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审美的主体性。特别注重审美主体在实践中的意义,侧重从审美主体出发接受、认识文艺现象,侧重对文艺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主体性的规定。而文艺现象对于审美主体的价值关系,往往是它最感兴趣的课题。二、浑整性。它并不舍弃关于艺术现象的直观材料,虽然是理论批评,仍保留着形象体系的具体可感性。它将对象作为一个浑然整一的有机体,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把握。三、表述方式的意会性。即用直观、直感去体验、领悟,而不是“以言相传”,即不是用明晰、确定的概念进行表述。主要表现在概念与范畴的非确定性、意会性;理论学说中的意会性主张,如严羽

  • 标签: 表述方式 理论批评 形象体系 可感性 审美主体 中国古代文论
  • 简介:《易经》坤卦之含蓄内敛蕴藉思想具有中华文化神韵,其中每一爻的卦辞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卦辞分别体现了:中国的时间观,创作主体的弱化,对于宏大的追求,对于含蓄的追求,开放式的理论观,中庸的价值导向,收放自如的张力,因吉而关,谦下的品格,和谐交融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总归于对阴柔蕴藉的追求。

  • 标签: 《易经》坤卦 文论 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