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出版时间、收入词条总数、时间迄止范围、全书总字数、被引次数、被引指数、序目编排、词条性质等数据,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出版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出版的,存在“遗漏重要词条”、“词条释义错误”、“索引不人性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相关编撰工作有待加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命性的网络编撰和电子出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词条创建、修订、更新速度,并且能够以多媒体、超文本、可移植方式提升辞典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还将带给出版商丰厚持续的知识产权回报。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辞典 纸质辞典 网络辞典
  • 简介:受访人:曹文轩,作家,学者采访人:胡少卿,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师记录人:余欣采访时间:2012年11月2日晚8∶00—9∶20采访地点:北京某酒店本采访稿内容已经受访人审阅和授权胡少卿:今天我们交流两个方面的话题,一个是关于你本人作品的海外传播,一个是你作为作家、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看法。近期有报道称你的小说在韩国已成为"无声的畅销书"。2011年你的作品曾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版权输出奖。请延伸介绍一下你

  • 标签: 曹文轩 中国当代文学 莫言 胡少卿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写作
  • 简介:专题化教学模式对改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具有独特价值。具体应从教学内容的重置、教学形式的改进以及学生作业模式的变更等方面进行操作,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现当代文学 文学教学 专题化 教学模式
  • 简介:文学是什么?我说。它是出身贫寒,但却无论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浪漫情怀。有这种情怀的人。可以从一片荒漠中看到远古的天堂。

  • 标签: 文学价值 当代 浪漫情怀 出身 天堂
  • 简介: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文学批评”部分,开宗明义把文学批评定义为“文学讨论它自身”这样满含哲学意味的话语。要搞清楚这看似简单自明的表述,不能不首先明晰:老舍眼中的文学是什么?作为对象的文学和作为评判手段的文学之间如何相互阐明?文学批评如何由解释文学到对生命的思考?对以上命题的分析与说明构成了老舍讲义中的文学批评观。

  • 标签: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批评观 老舍 述评 哲学意味 明义
  • 简介:台湾当代文学大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当代文学的视野.而关于台湾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叙写问题却一直呈现着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从刊物等媒介体系角度分析和探索形成此种文学史状态的原因。

  • 标签: 台湾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媒介体系
  • 简介:关于什么是国学,国学与当代文学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粗浅的看法,就教于文学界的朋友们。一何谓国学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舞蹈、戏剧、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思想、心理、信仰、宗教、政治、社会组织、伦理道德等,都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 标签: 当代文学 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 蒙学读物 诗词歌赋 社会组织
  • 简介:书信写作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卷帙浩繁的书信中,沈从文关注并评述了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思潮和文学环境,也分析了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活动可以划分为现代阶段、"十七年"与"文革"阶段和新时期十年三个历史时期。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注意审美观照,兼具抒情性与主观性,富有个人特色。沈从文的这些批评活动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历史价值。

  • 标签: 沈从文 书信 文学批评
  • 简介:中国艺术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借鉴了西方抽象语言形式,建立起了本土化抽象语言体系。使得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经验的思想来源,以区别当代中国抽象艺术家与西方抽象艺术家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清晰中国抽象艺术的去向。

  • 标签: 抽象艺术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
  • 简介: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 标签: 文学思潮史 文学史写作 人道主义 中国当代 审美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当今社会发展极为迅速,越来越匆忙、冷漠的现代人也许更需要用神话来弥补心灵的虚空,救治人性的缺失。白蛇传作为神话故事的原型,在当代得到那些有创造力作家的青睐,一次又一次地在新的作品中复活。李碧华的小说《青蛇》、李锐的小说《人间》、芭蕉的小说《白蛇·青蛇》、周蜜蜜的小说《蛇缠》以及严歌苓的小说《白蛇》等作品,注入了新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对白蛇传予以诠释,尤其是古今杂糅的写法,将古老的传说与当下的社会联系起来,显示出强烈的社会干预、人性批判和人文关怀的色彩。

  • 标签: 白蛇传 当代文学 社会学 古今杂糅
  • 简介:<正>一、弗洛伊德思想对全球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创作与文艺心理学紧密相关,精神分析学是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伊始,就希望它能够广泛涉猎人文社会学科,而不仅局限于临床医学上的运用,从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看,这也属

  • 标签: 文学批评理论 精神分析学 文艺心理学 文学创作 精神分析法 隐意识
  • 简介:当代文学公共空间告诉人们的杜甫知识和塑造的杜甫形象,突出的是反映论特征,定格的是一个政治化和教条化、愁容满面、单调乏味的刻板儒生,影响了公众对他的接受;学术界那些精辟的观点没有得到必要吸纳,杜诗最根本的价值没有得到准确概括和充分诠释。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公共空间中的杜甫形象,从“杜甫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代言人”、“杜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杜甫是古典汉语诗歌之关的完美体现者”等方面阐述和定位杜甫,并将其转化为文学公共知识。

  • 标签: 当代文学公共空间 文学公共知识 杜甫形象 民族情感代言人 民族理想人格
  • 简介: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为新世纪学界的一大热潮,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而且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托娅、李树新等教授组成的学术团队编撰的《达斡尔族当代文学研究丛书》,即《达斡尔族小说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作家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索依尔 钦同普
  • 简介:中国当代社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一样,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也历经了长途跋涉和步履蹒跚的艰辛。解放前,胡适、周作人和朱自清等学者都从事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研究,但不管他们是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抑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关照新文学,其目的都是为新文学确立历史主体地位,这种文学史是一元形态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文学史的书写又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影响。

  • 标签: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新中国成立 生态批评 生态视角 多元化
  • 简介: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研究网络文学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把研究兴趣从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纯文学转向目前基本以类型化文学为主导的网络文学呢?原因与我对当代文学定义的理解有关。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固然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一样属于一个有连续性的文学史脉络,但它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当下性。一个国家的当代文学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它所属时代的精神图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 研究者 意义 文学转向 文学期刊
  • 简介:以陕西文学批评家仵埂为例,阐释了学院派理论先导的文学批评范式和以理服人的学人风范。以谦恭之心,包容并蓄之心态,平等对话之方式,将前沿的学科理论,温婉细致的审美体验,开阔的学术视野,衡量作品的思想艺术得失,揭示作品的深层内涵,是仵埂批评文风的特色。这种平和优雅的话语方式和谦和的文风,使仵埂的批评文字在超越性的人文境界的同时也偶尔暴露出其与生动的发展着的文学现象和多样性的文本之间的一些隔膜。

  • 标签: 学院派批评 仵埂 批评范式 特色与缺陷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基础性的艺术话语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文化话语的影响不容忽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城市生活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形象塑造越来越显示出商业文化精神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中童年形象的“日常化”、“肉身化”和“成人化”趋向。这类童年形象是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童年美学的一次积极和意义重大的解放,但它还有待于转化为对当代社会童年命运的更为深刻的思考。

  • 标签: 童年形象 商业文化 童年美学
  • 简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文化研究转向多方位研究,具有多元化的发展势头。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一阶段国内学界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与批评值得回顾与反思。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回顾 反思 问题
  • 简介:混沌理论作为21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模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等学科间的界线,打破了线性思维受限的僵局,将带动文学及其批评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文学批评领域混沌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相较国外相关论著的大量出版,国内仍有滞后和不足,但近年来关注度有所提高。总结其研究重点,混沌的不连续性、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其参与文学批评提供了整体性的把握,其允许共存的差异和无限可能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带来深远影响。

  • 标签: 混沌理论 文学批评 不连续性 流动性 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