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福建地处东海之滨,是中西化交流的前沿之地。康雍乾时期,福建督抚多次就天主教上疏。这些奏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西化的撞击。本文以张伯行、觉罗满保、周学健的奏疏为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他们是从风俗人心、地方秩序、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天主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禁教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且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清廷对外政策的走向息息相关。

  • 标签: 福建督抚 奏疏 天主教 文化冲突
  • 简介:王韬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份子群中一位较有成就和影响的著名人物.而他不同寻常的两项果敢举动:到英人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和上书太平军,则成为他弄潮滩头的契机,使他以后的人生轨迹独具色彩.本文即在推演王韬的主要活动中,阐述分析他对中西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 标签: 王韬 中西文化交流 上书 主要活动 太平军 近代中国
  • 简介:仁学作为中国传统人学的标志性范畴,仁是人的本体性存在。人之初心在性善性恶之间成为千年之思,却无法相互真正被说服。费尔巴哈的人学问题在于"太抽象",存在先于本质的人学导向"把自己推向未来"。康德在"人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期望什么"中从人的道德实践到为信仰留出了地盘。人与天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得到承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立场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

  • 标签: 中西文化视域 人学 阐释学
  • 简介:胡适的中西化观是奠基于一定的文化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关于文化的一般性与时代性、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的创造与模仿、文化的惰性即保守性等的看法,是其中西化现的理论前提。

  • 标签: 胡适 中西文化观 文化理论
  • 简介:太平天国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大起义,同时也是近代早期中西化交流的产物。太平天国对中西化交流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障碍。那种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够获取“改朝换代”的胜利,中国将加速实现近代化的推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 标签: 太平天国 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 近代化 促进作用 局限性
  • 简介:18世纪,西属拉美殖民地生产的白银通过大型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中国船员和欧洲贸易商再将白银从马尼拉输运到中国东南沿海。从此,中国形成了双金属货币制度,铜钱和银圆可以互换,并且对进口白银很依赖。而在英国,黄金、汇票和政府规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货币制度的差异很大。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陆,信用经济兴起,纸币被广泛使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 标签: 白银 茶叶 丝绸 中国 英国
  • 简介:天主教在福安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明崇祯年间。崇祯四年(1631年),马尼拉多明我会菲律宾“玫瑰省”派遣意大利传教士高岐(Angelus)等11人经台湾抵厦门进福州,在福建设立第一个多明我会传教区。同年六月初一,高岐等人进入福安县境。落脚溪东村,将一座民房改建成教堂,为外国传教士在闽东建立的第一座教堂。随后,多明我会传教士在交溪沿岸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先后在罗家巷、顶头、六屿、下胚建立传教点,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在福安城关等地改建教堂,发展一批教徒。从崇祯年间直到雍正年间其发展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 标签: 福安县 中西文化交流 天主教 明清时期 传播 外国传教士
  • 简介: 本文①讨论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明观的变化过程。以出使西方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首度接触西方的中国人,最早实现了中西明异质性的认识。从“华夷”到“中西”,对于中西明的指称不仅是一种称呼上的转变,更代表了那一时代中国人从绝对的中国中心到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来华外国人通过报刊、杂志展开了大量西方文明的介绍和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他们对于中国人形成新的中西明观也起到了不容质疑的影响。

  • 标签: 晚清 中西文明观
  • 简介:1998年11月25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了由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西化交流史(1500—1840)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第一次集中了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翻译界、科技界、文物界、出版界...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 明清之际 西方传教士 交流史 新起点
  • 简介:贯穿古今打通中西——评冯天瑜教授新著《人文论衡》杨华一93、94年以来的人文精神讨论,经过近三年的热烈之后,目前已趋于沉寂。之所以如此来去匆匆,是因为讨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在很多关键性的“话语语境”上都缺乏必要的理论厘定,因而难免自说自话,互不搭界。最...

  • 标签: 中国人文传统 人文精神 冯天瑜 中国文化 工业文明 话语语境
  • 简介:2012年4月25日至28日,由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和旧金山大学亚太中心利玛窦中西化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文本、记忆、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化交流(清初至民国)”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举行。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东北地区 学术研讨会 基督宗教 研讨会综述 文本
  • 简介:棒林朱琦(1803~1861)为桐城古文“岭西五家”之一,’膏京师之时,以名御史数上疏,论天下大计,切直敢苦,与陈庆镛、苏廷魁称“谏垣三直”。后以言不见刚,去。一归里,偕龙启瑞、彭昱尧、汀运、商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宗瀛、赵德湘、黄锡祖于杉湖补杉楼酬唱吟咏,是为“杉湖十子”。义助梁常钜编校《三管英灵集》。太平天国事起,朱琦以组团练助守桂林城,拔擢道员。咸丰十一年(1861)总理杭州团练局,死于太平军攻陷杭州战事。

  • 标签: 文献 广西 龙启瑞 太平军 团练 杭州
  • 简介:广西文史活动三则树荣广西政协举行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1995年8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在自治区首府南宁举行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在邕的参加抗日战争老...

  • 标签: 抗日战争 广西学生军 文史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文史工作
  • 简介:刘纬毅主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网罗国内数十名学者,全面收集山西历代文献资料,撰写提要,凡今存者,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予注明。已经散佚者,尽量钩稽史料,介绍概况。古籍之外,现存碑刻,也予收入,其数量非清代《山右石刻丛编》可比。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山西地方史,对研究全国历史而言,也有其重要参考价值。像这样一部囊括全省两千多年文献的提要,在全国可以说罕有其比。书虽成于众手.刘纬毅统揽全局之功则是最重要的,没有他的辛勤劳动,这本书是不会编成的。

  • 标签: 地方史 石刻 碑刻 史料 文献资料 提要
  • 简介:远古且弗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发岭南,至今已有2200多年,在这一既漫长又短暂的历史流变中,所孕育出来的广西文化是灿烂辉煌还是无可称道?所产生的文化名家是代不乏人,还是仅有像晚起的王力、罗尔纲、梁漱溟这类屈指可数的全国一流大师尚可夸耀?这些问题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思索和探讨,

  • 标签: 文化名人 罗尔纲 秦始皇 大师 远古 岭南
  • 简介:本文从地域角度考察了明代江西文人与台阁文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台阁体的主要成员为江西文人,而江西科举之盛、阁臣翰林之多是产生此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台阁文学的创作及文风的形成得力于秉承江西乡邦文学传统的江西文人的努力,景泰年间问世的则是江西台阁文学创作的标本.

  • 标签: 明代 江西 文人 台阁文学 科举制度 《皇明江西诗选》
  • 简介:桂人书画文献,民国时期孙鲐《粤西画识》专记画人。上卷“乡先贤”(50人),下卷“仕宦及流寓”(50人),始于元至正间丁方钟,止于晚清,计得百人。此文与习见征引的《粤西先哲书画集序》相同,当为异名而同文。文中所列画品,今能寻查存处者,百不及一,笔者因此有桂人书画存佚隐现,尤宜记录备存,以俟他日寻访之思。今以多年留意所见,蒐辑考证为《清代广西文人墨痕录》。

  • 标签: 文人 广西 清代 书画集 民国时期 晚清
  • 简介:滇西异常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推动力。开发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把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启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多项社会事业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 标签: 文化走廊 资源开发 中国 云南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