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防震减灾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业,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新时期防震减灾科普现场工作的新要求,通过调研(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给出一些建议。

  • 标签: 防震减灾 科普宣传 云南
  • 简介:在对江西江-瑞昌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第4代区划图的方法重新计算了江-瑞昌地震灾区的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仍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分区,该地区一般建筑的抗震设防参数取为0.05g是合适的。

  • 标签: 九江-瑞昌地震 抗震设防参数 峰值加速度
  • 简介:2005年11月26日江西江—瑞昌发生5.7级地震。本文以江—瑞昌为中心,向外扩展至500km搜集了11个台站共计26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与该地震有关的地下流体前兆特征,以借鉴于监测我省的地震。然而所获取的有限资料,经处理分析后认定这些资料均不足以作为前兆特征,无法从中提取具有借鉴意义的前兆信息。但从调研中亦获得了启发性的教训,它对我省的地震监测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 地震异常 资料分析报告 震前的 中亦
  • 简介: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本文就各烈度区特征、宏观震害、建筑物震害、地质灾害和生命线震害等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深,有感范围广,极震区烈度达Ⅸ度,余震频发,余震最大震级4.8级。灾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震中位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时的重灾区,建筑物基本经过重建,抗震性能较好;寨沟城镇和景区内大部分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地区和民族习惯,农村民居基本为抗震性能较好的穿斗木构架房屋,灾区建筑物受损多而倒塌少,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死亡人数低于该区域历史上7级以上地震。这次地震经验表明,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并且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物,具有抗御设防烈度地震的作用,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和整体垮塌,也就不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 标签: 九寨沟7.0级地震 灾害特点 地震灾害
  • 简介:本文将福建地区及2005年11月26日江西江Ml6.0*级(Ms5.7**)地震系列以及台湾海峡等相关区域划分出9个结点区。通过对结点区地震活动与周边(包括台湾等)4次有影响的≥6级强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强震能量和距离结点远近是影响异常幅度的两项主要因素。7级大震前后,在该区多个结点地震活动出现同步变化。6级地震则不明显。2)大震发生前大面积异常,半径约达200公里。小震活动增强首先从外围开始,大震源区及其附近则经历1段相对平静期,直到震前半年左右小震活动才开始增强,形成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3)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于江地区6级地震前,较台湾海峡6级地震前显著,前者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后者稍大。4)部分较敏感的结点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有异常表现,可作为本结点区域内的预报参考。以上研究结果,可供福建地区4——5.9级中强地震,周围地区6——6.9级强震以及台海地区≥7级大震中长期监测的参考。

  • 标签: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系列 福建地区 小震活动 大震 地震活动异常
  • 简介:1海南地质概况海南境内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断裂带纵横交错,北部有青海南山隐伏断裂带、拉脊山断裂带,西南有阿尼玛卿断裂带,西部有鄂拉山断裂带,东南有贵德-泽库断裂带,南部有中铁断裂带,破坏性地震频次、灾害损失均居全省之首,海南也因此多次被列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 标签: 海南州 防震减灾工作 青海省 农牧区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断裂带
  • 简介:本文利用2017年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序列数据,结合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地震断层面,研究了地震断层的破裂尺度。基于余震序列在断层面上的投影,分析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以及不同起始震级条件下余震区的长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估算了地震断层破裂面的破裂长度和破裂深度,并探讨了地震断层破裂对地震烈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寨沟7.0级地震断层的破裂长度约33-35km,破裂深度约23-26km;地震断层破裂对Ⅷ度区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震断层破裂长度接近Ⅷ度区的长度。

  • 标签: 九寨沟地震 地震断层 破裂尺度 余震序列
  • 简介: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大柴旦发生了6.3级地震,地震波及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和格尔木市等地区,在地震灾区各类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结合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结果,对灾区的几种房屋类型进行了震害现象分析,并剖析了产生破坏的原因,对今后灾区房屋重建和抗震减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大柴旦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现象 震害分析
  • 简介:本文根据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地震矩张量、断层规模等结果估算了主震断层面的面积、应力降、地震波释放能量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结合震源区附近地震地质、断裂带分布、初步探讨了江—瑞昌地震所处的地震活动带、与构造断裂带的关系,并描述了断层破裂过程的时空特征。

  • 标签: 震源机制 断层破裂 地震大小 地震矩 震源动力学参数 地震活动带
  • 简介:本文分析了福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5年11月26日08时49分发生在我国江西省江——瑞昌地区5.7级地震波形,用测定的sPn震相来计算震源深度。结果表明,该地震在福建数字台网多台记录到的sPn震相发育清晰,本文选取了其中15个台震中距从290Km到660Km的记录资料进行分析,用华南走时表速度模型计算,计算出该震的深度为h=13.9Km。

  • 标签: SPN震相 震源深度 江西地震
  • 简介:地震发生后,强震动观测台网可以获取灾区分布式台站位置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基于这些强震动记录得到的地震动参数可以快速地评估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以迅速判定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尤其是地震极震区的分布范围,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地分配救援力量、物资等提供依据,以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展开搜救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介绍了国内外7种地震仪器的烈度计算方法,基于四川寨沟M7.0级地震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对这7种方法的计算烈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方法计算的仪器烈度与宏观烈度的差值均在1度误差范围以内,均显示了良好的实用性,且行业标准法和综合判别法两者的计算结果较为一致。

  • 标签: 九寨沟地震 仪器烈度 烈度算法 加速度反应谱
  • 简介:分析了2005年11月26日江-瑞昌地震震害与当地工程场地条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水平向变化大,软土发育,存在溶洞,是此次地震灾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灾后重建应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九江-瑞昌地震 场地条件 地震小区划
  • 简介:1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名称:江西江-瑞昌5.7级地震发震时间:2005年11月26口08时49分38.6秒震级:Ms=5.7微观震中:29.7°N、115.7°E(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源深度:10km最大余震:主震当日12时55分,震级M1.5.4极震区烈度:Ⅶ度

  • 标签: 7级地震 震害特征 九江 地震基本参数 发震时间 地震台网
  • 简介:江—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在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秒发生5.7级地震,震中位于江—瑞昌市之间(北纬29.7°,东经115.7°)。这是华南地震区近几十年发生的最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1.8万间,人员死亡13人和20多亿元经济损失,引人瞩目。由于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江西省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的江地区,令人颇为意外。与此相似,福建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1992和1997年也在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内陆的龙岩连城、永安小陶发生了5级地震,是否意味着在这一地震活动时期,华南地震区的陆域破坏性地震往往首先在历史上少震、弱震地区出现,或者存在发生新生性地震的趋势。所以,我们在从事地震预测预报之时,不仅要以史为鉴,关注破坏性地震的重复性,还应重视现代地震活动新的特点,从整体上审视华南地区板内破坏性发展趋势。本报告是在福建省地震局领导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由福建省地震局老科协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各个学科主要会员承担的专项研究课题所取得的成果。该课题自2006年初确定,主要通过收集闽赣两省前人资料和江—瑞昌地震科考及有关成果基础上,于2006年6月到江、瑞昌等地地震现场考察之后,经室内分析、计算与综合研究后,根据各个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各自独立编写8篇专题研究报告。

  • 标签: 华南地震区 综合研究 活动时期 现场考察 前人资料 室内分析
  • 简介:本报告对2005年11月江瑞昌VII度地震而造成了1.8万多间房屋倒塌、15万多间房屋损坏的严重震害原因进行讨论分析,结合福建省农村民居工程的建设状况调查资料研究,认为:福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全省农村民居一年建筑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米,今后还会以更大数量发展,能否建成一个设计施工合理、防震保安的家园,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件事关农村民生的重要而紧迫大事。

  • 标签: 农村民居 房屋损坏 抗震设防 九江县 场地条件 抗震措施
  • 简介:统计分析江1井2008--2011年水位、水温在多次大震中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水位通常表现为在正常背景下振荡,水温则通常表现为突降后恢复正常,水位和水温对远场大震的同震响应存在着一致性。同时,江1井水位对地震的同震响应灵敏性优于同井水温观测,但水位观测受降雨影响.且气压效应明显。

  • 标签: 水位 水温 同震响应
  • 简介:2017年8月8日发生的寨沟MS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九寨沟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震源模型 场地放大因子 烈度图
  • 简介:江(瑞昌)地处华南地震区中北部,毗邻华北地震区郯城—庐江地震带南段,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中段。其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杨子准地台的台坳。中新生代时期为沉降带,具有大陆地壳三层速度结构,厚度在31-34公里之间变化,平均速度6.29公里/秒。该地区处在湖口—南昌重力梯度带西北侧,上地幔斜坡带,和江—瑞昌负磁场异常带。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新构造运动分区,断裂构造活动性,史今地震活动基本特点和5.7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空区)、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地震烈度分布、震源动力学参数反演、地表变形现象、建筑物破坏特征等综合研究,认为这次5.7级地震是发生在江—靖安地震断裂带西侧的铜鼓—武宁断裂北段破裂空区。其发震断层呈NNE向,倾向SE,倾角60°,断层破裂长度11-13公里,震源深度约10公里,为倾滑正断层。这是受华北地区郯城—庐江断块向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产生拉分伸长张扭性破裂,应属于新生性地震断层活动产物。它表明在华南板内少震、弱震地区在华北块体向南滑动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挤压应力场交迭作用下能够导致华南块体内部产生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加剧,从而使第四纪断层伸展破裂而孕育新生性中—强地震,尤其往往在台湾岛弧板缘活动带相对平静期阶段,板内块断则处于活动状态,存在由内陆向海域发展趋势。

  • 标签: 地震矩 发震构造 地质构造环境 华南地震区 震源动力学 菲律宾海板块
  • 简介:本文以“社交媒体多层次信息流”为概念框架,分析了四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个人、当地的组织、宏观层面的主流媒体使用社交媒体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微博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出地震灾害发生后社交媒体所具有的5项功能:人际之间的交流,地方政府、本土组织以及当地媒体的传播渠道,大众传媒信息发布的渠道,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各主体间沟通的渠道。在强震发生后社交媒体有巨大的传播潜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大震发生后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应对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灾难 地震 多层次 社交媒体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