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作者: 李桃英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1-11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1期
  • 机构:[摘要]撤点并校多年,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学生辍学情况严重;不安全因素增加;乡村文化陷落。其根源在于乡村教育本质的偏离。如何回归乡村教育的本质?要实现教育资源公平,改变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优先思想,采取反哺乡村教育政策,取消对农村的制度性歧视,扩大乡村教育师资,实现教育模式多样化。。
  • 简介:梁漱溟本着文化立国的立场,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应以乡土社会的重组为基点,依靠伦理本位之乡村教育的重建,借助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走一条“老根发新芽”的文化复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道路,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教育 文化复兴
  • 简介:田正平、陈胜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教育冲突是清末乡村教育领域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学界一般认为,教育经费增收造成的经济负担加重是乡村教育冲突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然而,从清末乡村教育负担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式教育给乡村社会造成的经济压力非常有限。

  • 标签: 乡村社会 教育冲突 教育负担 清末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杨效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乡村教育家。他认为乡村教育是十分紧要的,需要克服书呆子教育、游民教育、官僚教育、黑头老人教育、买办教育、田奴教育等六大弊病,乡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乡党的佳子、弟、国家的好公民,乡村教育的手段是教学做合一。对于怎样创办乡村学校,他作了系统阐述。其乡村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乡村教育运动乃至乡村建设运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 标签: 杨效春 乡村教育 思想
  • 作者: 傅静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1-21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逐渐形成一种“说教”的教学方式,忽略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要求,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 简介: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压力大,地位、待遇不高,他们长期扎根坚守于乡村教育,特别需要具有韧性。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湖南八位乡村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对资料的三级编码分析,发现乡村小学教师韧性具有十种核心特征,即对教育拥有强烈情感、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感、将困难赋予积极意义、忍耐、知足、获得工作成就感、专业发展的活力、积极解决问题、积极情绪调节、善于人际沟通与交往。这些特征成为培育乡村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乡村小学教师 教师韧性 核心特征
  • 简介:面对中国自欧风美雨东来之后的日渐衰弱,梁漱溟、陶行知二人分别从文化救国、教育救国的角度出发,进入乡村教育领域,走从乡村教育入手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由于从事的领域相同而角度不同,其乡村教育思想就有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并且对当代农村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梁漱溟 陶行知 乡村教育理念 比较研究 文化救国 教育学史
  • 简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支生力军。燕京大学重视为乡村服务,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教会大学世俗化和中国化的发展潮流以及校长司徒雷登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密不可分。燕京大学的乡村建设实验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发展高潮和特殊发展四个阶段,具有整体性、国际性、宗教色彩等特点,对当代中国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燕京大学 乡村建设 实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何岩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2-1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 机构:〔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沃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是写作的种子,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本领,这时伴之于写作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巧妇乐为有米之炊。写作园地必将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景象。
  • 简介:要求,促进乡村教师校长队伍6月1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整体素质水平提升,营造有利于乡村儿童学习的成长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师范大学EDP中心”)联合发布了“2030中国未来乡村学校计划”(以下简称“2030计划”)。

  • 标签: 乡村 学校 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 教师队伍建设 成长环境
  • 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有着强烈社会服务意识的百年名校,它与乡村教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渊源。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乡村教育有不同的主张和实践,其重心和表现形式也有相应的变化,但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因时局和环境的变化而中断和减退。在新的时期,抓住机遇,北京师范大学将紧密联系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服务的光荣传统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 乡村教育 办学传统
  • 简介:陶行知在乡村办学实践中发展出有中国特色并切合当时实际的乡村学校管理思想。陶行知批判传统的“死教育”,以学生的生活力为乡村学校管理的内在目标,并通过“教学做”合一和学生自治来实现;他立足乡村实际,在尊重乡村文化的前提下以学校教育推动社会进步;他秉持“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的信条,想方设法筹集办学经费,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提升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陶行知 乡村学校 管理思想
  • 简介:〔摘要〕“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 标签: 〔〕数学生活情境兴趣探究感悟魅力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陶尧思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6-16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6期
  • 机构:《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品德融入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我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让语文与生活携手共进。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和其他视听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从事语文教学,习惯于传统方式,手段十分落后;而为了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速率,这落后的教学手段就日益暴露出它的弱点,因为它只适合于“潜移默化”却无法适应“快速反应”。

  • 标签: 〔〕新课程语文与生活携手 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