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劳动合同冲突领域,意思自治是法律赋予当事人选择劳动合同准据的一种自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法律又从空间、时间、内容等方面对其施加限制。如此诸多的限制,构成了意思自治的外部界限,框定了意思自治的范围,当事人只有在此范围内选择劳动合同准据法方才有效。

  • 标签: 意思自治原则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内容限制
  •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向“信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 标签: 依法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 简介: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助资源能否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公平、公正的分配。现有的认定办法或者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或者对专业的要求过高,不利于普及和应用,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本文将改进型序关系分析应用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是一种吸收专家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理解的优点。

  • 标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改进型序关系分析法 综合评价
  • 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交界的狭长山地中,是一个以水稻耕作和山林采伐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山地民族。在长期的自然交感中,侗族社会自发形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民间习惯。其中,罚则就是为了保障侗族习惯的权威和效力,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统一遵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对违反习惯的人采取的各种处罚措施及其标准。国家的介入导致了侗族社会的革新,同时由于侗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内外相互作用下,侗寨、侗族习惯、罚则都在发生变化。但直到现在,侗族人依然以山为屏障,在观念上形塑族群的认同边界,对外来权威与观念进行"内"与"外"的区分和应对,罚则在不变与变中以特有的形式保留下来,与"送下乡"共同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同时,大山的稳如磐石就如传统地方性知识在侗人心中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而大山的隔断性就如侗人心中内外区分的屏障,筑建了侗人族群文化的无形屏障。

  • 标签: 山地民族 侗族习惯法 罚则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