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外周单个细胞采集的患者采集过程中出现乳糜后所采用的方法及体会。方法收集我科从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之间的800例进行外周单个细胞采集的患者中20例患者在采集过程中出现乳糜后对其进行的处理,经过相应处理20例患者所采集的成品细胞质量未受影响。结论在采集外周单个细胞出现乳糜后,给予相应处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乳糜血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钛颗粒刺激单个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cytes,PBMC)表达HMGB1、MIF的情况,为临床防治膝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松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培养人单个细胞,用培养液、钛颗粒及LPS刺激,通过ELISA方法检测HMGB1、NF-?B和MIF表达。结果将分离得到的人单个细胞培养后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BMC+培养液)、钛颗粒组(0.1%钛颗粒+PBMC+培养液)、阳性对照组(LPS+PBMC+培养液),观察24h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HMGB1、NF-?B和MIF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0.05。结果HMGB1在钛颗粒刺激下表达6.73±0.19ng/ml,空白组表达为1.86±0.24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阳性组表达为7.51±0.32ng/ml,与钛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F在钛颗粒刺激下表达7.74±0.19ng/ml,空白组表达为3.93±0.11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阳性组表达为9.16±0.55ng/ml,与钛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B在钛颗粒刺激下表达18.76±1.15,空白组表达为9.57±1.38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阳性组表达为20.31±1.02ng/ml,与钛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颗粒刺激单个细胞激活NF-?B通路,且HMGB1、MIF作为免疫炎性因子合成释放增多,参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无菌松动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钛颗粒 人血单个核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核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建立细胞因子的基因检测方法,观察其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情况.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部分免疫相关性疾病和肿瘤病人外周血或组织中1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外周血单个细胞和23例肿瘤病人癌组织主要表达Th2类细胞因子(IL-4、6、10、13),15例肾病综合征病人主要表达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16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人主要表达IL-2、IL-4、IL-6,而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细胞中未检出细胞因子.结论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可用来反映多种疾病的病理变化.

  • 标签: 细胞因子 表达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6 肿瘤病人 临床意义
  • 简介:为明确阴囊内异种移植脐单个细胞对老年小鼠机能的影响,通过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作用,明确阴囊内移植的脐单个细胞不仅可以在小鼠体内存活,且无明显的副作用,还可以显著提高雄性老年小鼠的30min内交配次数(P=0.018),但其不能提高老年小鼠的存活时间以及心脏每搏量(皆P〉0.05).

  • 标签: 脐血单个核细胞 老年小鼠 阴囊 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单个细胞(hUCB-MNCs)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hUCB-MNCs治疗的31例PD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第Ⅱ部分、第Ⅲ部分和帕金森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OI)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治疗前后多个时间点的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进行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6、12个月UPDRS Ⅱ评分[(17.75±6.81)分比(13.67±5.62)分、(12.54±4.39)分、(10.41±4.31)分]均降低;治疗后3、6、12个月UPDRS Ⅲ评分[(28.53±14.75)分比(21.65±10.11)分、(19.37±9.26)分、(16.12±7.44)分]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NMSS评分[(58.94±35.74)分比(50.27±31.06)分、(41.38±28.25)分、(38.42±25.73)分、(36.15±24.56)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SOI评分亦有相同变化趋势。(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个月LED[(629.57±205.33)mg/d比(435.54±160.62)mg/d、(300.71±135.83) mg/ 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hUCB-MNCs治疗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 标签: 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 脐血单个核细胞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目的白血病细胞能够通过自分泌方式分泌细胞因子而作用于自身,使细胞大量的增殖而不分化;白血病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也能作用于脐带(UCB)单个细胞(MNCs)中的CD34+/CD133+细胞亚群使之增殖而抑制其分化。关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能否使UCB-MNCs分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主要目的是观察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对UCB-MNCs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①有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StemSpan®SFEM组;②StemSpan®SFEM组;③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高糖(HG)-DMEM组;④HG-DMEM组;⑤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低糖(LG)-DMEM组;⑥LG-DMEM组。收分离的人UCB-MNCs按2.5×106/瓶分别接种于6组培养液中,37℃,5%CO2,饱和湿度培养,于培养前和培养12天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表型CD34,CD90和CD166的变化。结果各实验组CD34,CD34/CD90和CD16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较培养前升高。结论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对UCB-MNCs具有一定的抑制分化作用,其有效生物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HL-60细胞 上清液 单个核细胞 分化
  • 简介:目的该实验比较了CD133免疫磁珠法及羟乙基淀粉法分离脐单个细胞(MNCs)的特点,探讨一种相对较好的MNCs分离方法。方法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15份,每份脐分别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法处理。分离后计数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原代第30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阳性率。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组得到的MNCs数量分别为(15.23±4.30)×10^6/mL,(0.066±0.027)×10^6/mL(P〈0.05)。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所得细胞大多悬浮生长,传代后生长缓慢;CD133免疫磁珠法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其CD34阳性率分别为10.1%、0.5%。结论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是一种高效的脐血细胞分离方法,但细胞生长状态欠佳;而CD133免疫磁珠法所获细胞纯度较高,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相应分离法。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分离 脐血
  • 简介:目的探讨3种抗凝剂保存的外周血对培养γδ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获得知情同意的6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常规无菌抽取新鲜外周血15mL。将其外周血标本分别置于肝素钠、细胞保存液(枸橼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中(即肝素钠组、细胞保存液组、EDTA组),并立即处理培养细胞,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0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γδ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细胞培养过程中.EDTA组细胞增殖不明显;肝素钠组和细胞保存液组细胞增殖明显,在第14天细胞增殖倍数最大分别为137.00%±1.44%和99.00%±1.45%,且肝素钠组优于细胞保存液组(t=2.72,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肝素钠组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都明显高于细胞保存液组(t=3.871,P=0.003;t=2.744,P:0.021;t=2.261,P=0.047)。结论肝素钠和细胞保存液均可用于γδT细胞培养的血液抗凝,但肝素钠保护γδT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优于细胞保存液。

  • 标签: 抗凝剂 ΓΔT细胞 细胞增殖 杀伤功能 肝素钠 细胞保存液
  • 简介:观察氩氦刀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细胞,分别与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IL-2和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混合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在第3、7、14天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及NK细胞、CTL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单用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可以轻度增加IL-12含量,但不能增加NK细胞、CTL细胞的杀伤活性;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后,可明显提高NK细胞和CTL的杀瘤活性.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对增强NK细胞和CTL活性具有协同作用,此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刺激IL-12分泌增加实现的.

  • 标签: 氩氦刀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杀伤细胞 天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状RNA(circRNA)在痛风患者PBMCs中的表达谱,探讨circRNA在痛风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4例急性期痛风患者(AG)、24例间歇期痛风患者(IG)以及24名健康体检者(HC)外周血标本。随机选取3例AG、3例IG、3名HC,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其PBMCs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选择两两对比组间差异倍数较大的6个circ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在所有72例研究对象PBMCs中验证了它们的相对表达量。对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变化倍数>1.5,P<0.05)进行了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预测了其与微RNA(miRNA)的相互作用。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芯片数据显示,与HC组相比,AG和IG组分别有116个和4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与IG组相比,AG组有105个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2) RT-qPCR验证的6个circRNA中,5个基因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其中hsa_circRNA_105034在AG组中表达量相对于IG及H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G组5.17(4.60),IG组1.68(2.39),HC组0.90(0.73),AG组与IG组(Z=-4.413,P<0.01);AG组与HC组(Z=-5.052,P<0.01)]。(3)生物信息学分析:① GO分析发现差异circRNA主要参与DNA的转录调控、细胞的正性调控及蛋白质修饰等;② KEGG通路分析发现它们可能参与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③ circRNA与miRNA的结合位点预测提示痛风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通过靶向miRNA-146a、miRNA-302b和miRNA-23a等分子影响其炎症反应。结论痛风患者PBMCs中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与痛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环状RNA 痛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生物信息学
  • 简介:肿瘤病人在手术、放疗及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细胞负荷低,此时运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了确切的疗效。但是肿瘤患者在应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进行单个细胞采集(简称单采)时,常常因为化疗后血管细,血管弹性差,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或因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机器出现低血流报警,而导致单采不能正常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运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导管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单采,使整个单采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细胞分离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血液透析导管 细胞采集 护理 过继性免疫治疗 股静脉穿刺置管 免疫功能低下
  • 简介:[摘要]目的:用大鼠骨髓单核细胞提取新鲜分离骨髓细胞,植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脊髓功能恢复、神经再生、新生血管形成及长期预后。方法:试验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研究中心进行。实验水平:生物安全一级。试验材料:SD大鼠体重量为200~220 g的洁净级,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处理时应符合动物伦理规范。取大鼠胫骨和股骨干的骨髓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备取骨髓单个细胞。建立大鼠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将2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细胞组(n=10):脊髓充分横断T9~10后,椎管内注射骨髓单个细胞;模型+ DMEM组(n=10):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 DMEM。假术组(n=10):只在T9-10棘突和椎板上剪除,对脊髓无损伤,逐层缝合。检测宿主脊髓移植细胞存活状况, BBB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假术组的评分在所有的时间点上没有显著的差别,都是正常的。模式+ DMEM组评分0,脊髓功能恢复不明显。脊髓模型+细胞组在2、4、6、8周均呈逐步恢复状态。结果表明: DMEM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脊髓挫伤 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样本采集方法检测EBVDNA(Epstein-BarrvirusDNA,EBVDNA)在EBV感染中的阳性率。方法使用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85例疑似EBV感染患者咽拭子、外周全、血浆及单个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的EBVDNA,比较其检出率和病毒载量。结果疑似EBV感染患者咽拭子、PBMC、全及血浆四种样本中的阳性率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EBV感染初期,荧光定量PCR检测咽拭子和PBMC中的EBVDNA对EBV感染快速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EB病毒检测 阳性率 咽拭子 单个核细胞 全血 血浆
  • 作者: 竺得洲 高杰 郑志杰 蓝云 徐铮 张建政 刘智 孙天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创伤显微外科,北京 100048,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创伤显微外科,北京 10004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髓单个细胞(BMMNCs)中是否存在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的亚群,比较其BMMNCs亚群差异。方法选取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A和B。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和淋巴细胞亚群。对2例患者的BMMNCs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将细胞聚类分群,对每个亚群差异表达倍数前20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判断每个亚群的主要功能,找出调节免疫炎症的相关亚群及基因。比较2例患者的预后、BMMNCs亚群种类及对应细胞比例差异。结果A患者外周血指标仅IL-10稍偏高。B患者C3偏低,C4接近正常值下限,IL-2、IL-6、IL-10明显偏高,CD8+T细胞百分比偏低,CD4+/CD8+偏高,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将2例患者的BMMNCs分成相同的5个亚群,其中亚群2和亚群4的功能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亚群2中的CCL4、CCL5、LTB、CXCR4及亚群4中的C1QA、C1QB、CD14、SPP1可能是关键基因。A患者最终预后较好,其BMMNCs中构成亚群2和亚群4的细胞比例均高于B患者[47.00%(1 431/3 045)vs. 29.28%(882/3 012),5.88%(179/3 045)vs. 3.85%(116/3 012)]。结论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BMMNCs分成不同亚群,其中有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的亚群,其可能影响患者伤后免疫炎症状态及预后。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转录组 髋骨折 骨髓 单个核细胞
  • 简介:抗-HCV对清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而肝脏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表达HCV核心和外膜抗原的靶细胞具有溶解作用。在慢性HCV感染中辅助性T细胞1亚型(Th1)产生γ干扰素(IFN-γ)和IL-2促进T细胞增殖和MHC的表达,有助于HCV的清除。为探讨Th1细胞产生IFN-γ及其与HCV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例接受IFN-α及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慢性丙型 IFN-Γ水平 人外周血 慢性HCV感染 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髓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髓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髓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髓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尿源干细胞分化为髓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髓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种肝细胞或肝移植中,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细胞(h-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对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猪肝细胞(GalT-KO-hep)的作用。方法利用永生化GalT-KO-hep,与经脂多糖+聚肌胞苷酸激活的h-PBMC共培养。生化分析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白蛋白、ALT、AST和尿素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lT-KO-hep凋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lT-KO-hep中Caspase-3剪切体表达以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STAT3)和蛋白激酶B(AKT)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时间h-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共培养模型不同时间点上清液生化指标含量、GalT-KO-hep中Caspase 3剪切体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GalT-KO-hep与活化h-PBMC共培养6 h组上清液中ALT含量高于共培养24 h和48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培养48 h组AST含量高于共培养6 h和24 h组(P均<0.05);共培养24 h和48 h组尿素含量均高于共培养6 h组(P均<0.05)。GalT-KO-hep与活化h-PBMC共培养24 h和48 h后,细胞中Caspase 3剪切体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加。与活化h-PBMC共培养0.5、1、6和12 h后,GalT-KO-hep磷酸化蛋白p-STAT3、p-JNK、p-IκBα、p-P38 MAPK、p-AKT和p-ERK(1/2)均被不同程度激活。结论h-PBMC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诱导GalT-KO-hep损伤和凋亡,并促进炎症相关分子通路的激活。

  • 标签: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猪肝细胞 异种肝移植 免疫排斥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对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检测,证实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PBMCs被HBV感染的事实。方法提取PGM-HBV质粒,用双蒸水连续10倍梯度稀释,建立浓度为3×10^2~3×10^5拷贝/mLPGM-HBV标准系列;常规分离全血中的PB-MCs,提取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BMCs中HBVDNA和HBVcccDNA。结果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HBVcccDNA阳性31例(39.74%)。HBVcccDNA与血清和PBMCs中HBVDNA阳性率和滴度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之间,PBMCs中HBVcccDNA的检出率无差别(P〉0.05)。结论根据HBVcccDNA检测结果阳性,进一步证实HBV能感染PBMCs,并在其中复制;PBMCs中HBVcccDNA阳性与疾病的炎症活动和疾病的严重性无关。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肝炎 乙型 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