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1 512例住院患儿,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和未感染组1 467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院病区、病情危重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区空气菌落数、侵入性操作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 512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45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98%,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多29例(64.4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3岁(OR=7.744,95%CI:2.987~20.082)、呼吸住院病区(OR=8.080,95%CI:3.096~21.090)、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3.880,95%CI:1.465~10.281)、侵入性操作(OR=9.083,95%CI:3.494~23.616)是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低龄、尤其是呼吸住院病区患儿的医院感染情况,同时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和进行侵入性操作,从而尽可能降低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院内感染 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了解近二年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1月2015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医院感染61例,感染率为3.0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0.81%,新生儿较普通儿童多,口腔感染有上升趋势。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季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有关。

  • 标签: 综合儿科 住院患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其作为收治儿科严重疾病的特殊场所,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其发生率在近年来也呈现增长的不良态势,对患儿病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会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患儿因为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且身体组织和器官也没有完全发育,如果发生感染,会使病情更加严重,使得治疗难度增加,也可能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促进感染率的降低。

  • 标签: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住院患儿感染 护理方式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不同型别腺病毒感染临床特征,明确腺病毒分型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9 022例次患儿呼吸道标本,经直接免疫荧光(DFA)和(或)核酸检测确定为腺病毒阳性者进行五邻体、六邻体及纤维蛋白基因扩增并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腺病毒型别。收集并分析腺病毒主要型别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U检验、χ²检验进行型别间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9 022例次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34%(392例次),成功分型205例,其中男131例、女74例,年龄22.6(6.7,52.5)月龄,3型腺病毒阳性102例(49.76%),7型86例(41.95%),1、2、4、6、14、21型共17例。7型与3型腺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比较,在出现喘息[10例(11.63%)比25例(24.51%)]、白细胞计数>15×109/L[4例(4.65%)比14例(13.73%)]、白细胞计数<5×109/L[26例(30.23%)比11例(10.78%)]、降钙素原水平>0.5 mg/L[43例(50.00%)比29例(28.43%)]、多肺叶浸润[45例(52.33%)比38例(37.25%)]、胸腔积液[23例(26.74%)比10例(9.80%)]、危重症腺病毒肺炎[7例(8.14%)比2例(1.96%)]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1、4.44、11.16、9.19、4.30、9.25、3.91,P=0.024、0.035、0.001、0.002、0.038、0.002、0.048);住院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8,15)比7(5,13)d,Z=3.73,P<0.001]。结论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感染以3、7型为主要型别。与3型感染比较,7型感染炎症反应更明显,肺部症状更重,住院时间更长,区分腺病毒型别具有临床必要性。

  • 标签: 儿童 呼吸道感染 人腺病毒 基因型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对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普通儿科病房103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儿50例(病例组),按1:1的比例选取5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各项费用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情况。结果病例组住院总费用(P25~P75:3095.54~4779.48元)明显高于对照组(P25~P75:1744.14~2382.07元)(Z=5.89,P〈O.01)。病例组药费、检验费、诊断治疗费、护理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住院天数(P25~P75:9~15d)显著长于对照组(P25~P75:6~8d)(Z=5.79,P〈O.01)。病例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Z=8.22,P〈O.01)。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医院感染后,增加了住院费用,延长了住院时间;同时,造成患儿家属满意度下降。

  • 标签: 儿童 急性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 医疗费用 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2012年8月到2014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都给予呼吸道病毒病原体的检测与高分辨率CT观察。结果所有患儿都检出病毒,其中腺病毒感染6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1例,副流感3型病毒感染6例,麻疹病毒感染4例。CT检测提示两肺通气灌注不均呈马赛克灌注征54例,两肺炎症伴间质变27例,伴肺气肿24例,肺不张10例,支气管壁增厚10例和支气管扩张7例。治疗后患儿的总体症状评分为0.56±0.1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22±0.33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不特异,能通过病原体检测与CT检查有效确定病情,从而指导治疗。

  • 标签: 重复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 小儿 临床特征 高分辨率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儿科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8年12月经门诊或住院确诊为MP感染患儿1482例,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不同年龄MP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占同期出院人数的10.86%;不同年度MP感染顺序卡方检验(除2004与2005年外)差异有显著性,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并在2003年和2008年形成两个感染高峰;不同季节MP感染无差异性,P>0.05,不同年龄段MP感染有显著差异性,~4岁年龄段MP感染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000,<1岁幼婴儿感染率低。结论MP感染与年度、年龄有密切关系,与季节性无明显的关系。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感染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性护理方案在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1月-2017.1月间PICU收治的84例住院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为观察组患儿提供全面性护理干预,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服务,评价两组患儿感染率、压疮率、家属满意率、住院时间及转入普通病房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感染率、压疮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转入普通病房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非常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为PICU患儿制定全面性护理方案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院内感染率、压疮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率,缩短患儿住院用时。

  • 标签: 护理 PICU 感染 安全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强调人文,重视心护理,心理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效果。做好儿科护理工作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院儿科十分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现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 护理工作 医学模式 医疗效果 儿童健康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地区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在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采集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样本200份,并收集相应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Taq.Manreal—timePCR方法检测MCPyVLTAg基因,并经测序确认;MCPyV阳性样本同时检测常见的人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结果:200份标本中共检出MCPyV阳性6例,检出率3%;感染儿童年龄从6月到5岁,其中年龄≤3岁的占83.3%(5/6)。诊断包括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喘息。6例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A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最常见,6例阳性样本MCPyV载量均低于10拷贝/μL。结论:real—time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MCPyV的感染率为3%,6例MCPyV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且MCPyV载量较低,不能认为MCPy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 标签: 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是指为保证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管理措施。传统的感染科护理管理形式单一,主要关注感染科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忽视对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的培养,降低了护理人员长期在繁琐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的主观能动性,护理质量无法提高。精细化管理注重护理安全管理,强化规范性的安全流程,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熟练掌握感染科患者的特点以及护理内容,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减少感染科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

  • 标签: 感染科 住院患儿 护理安全 隐患
  • 简介:摘要: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是指为保证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管理措施。传统的感染科护理管理形式单一,主要关注感染科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忽视对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的培养,降低了护理人员长期在繁琐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的主观能动性,护理质量无法提高。精细化管理注重护理安全管理,强化规范性的安全流程,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熟练掌握感染科患者的特点以及护理内容,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减少感染科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

  • 标签: 感染科 住院患儿 护理安全 隐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并发感染性皮疹的临床特点,积累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9月至2020年8月合并感染性皮疹的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4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3例(60.0%),女性182例(40.0%),重症组106例(23.3%),非重症组349例(76.7%)。中位月龄16.0(9.0,42.0)个月。皮疹出现于肺炎病程中的(6.9±5.2)d,皮疹持续时间(6.0±3.1)d,皮疹形态呈多形性,其中以非特异性的斑丘疹(67.5%)最常见。B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共91例(20.0%),其次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为85例(18.7%),50例(11.0%)患儿存在EB病毒再激活感染。重症组的中位发病月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皮疹出现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以及恢复期发热伴皮疹、CRP升高、PCT升高、IgE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及EB病毒再激活感染率均高于非重症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 467.0,t=6.500、4.923、3.098、2.998,χ2=13.445、15.391、8.208、5.313、29.839、13.474,P均<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一般情况、肺外并发症、呼吸音减低以及恢复期发热伴皮疹。结论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程中伴发的非特异性感染性皮疹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原学有一定提示意义。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儿童 皮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培养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148株,应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荚膜血清分型,PCR法检测荚膜基因。E-test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进行耐药率的比较。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表型,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1和ROB-1的携带情况。结果148株流感嗜血杆菌荚膜血清分型均为不可分型,未扩增出荚膜基因。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8.9%(102/148株)、40.5%(60/148株)、53.4%(79/148株)和56.1%(83/148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最高,达91.9%(136/148株)。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100.0%(148/148株)敏感。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占64.8%(96/148株),基因型均为TEM-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χ2=123.222,27.973,70.273,均P<0.01)。结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当前儿童临床感染分离株的主要型别。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TEM-1基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对流感嗜血杆菌保持着高度抗菌活性。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儿童 血清型 β-内酰胺酶 耐药基因
  • 简介:分析某院住院患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天地人微生物自动检测与分析系统对3848份住院患儿血标本进行培养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共分离病原菌262株(6.81%),其中革兰阳性(G^+)菌占73.28%,革兰阴性(G^-)菌占23.66%,假丝酵母菌属占3.05%;G^+菌前3位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肠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菌前3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86.41%耐药,对红霉素77.17%耐药;主要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普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92%、15.59%、23.53%。G^-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较常见,其中大肠埃希菌产酶株检出率为77.78%,肺炎克雷伯菌为88.89%。

  • 标签: 儿童 血流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检出情况、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0 51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病史及鼻咽分泌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RV。结果HRV总检出阳性率为14.2%(1 493/10 514),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6,P=0.157);2013年至2019年HRV各年检出率分别为9.7%、14.6%、19.1%、18.6%、18.1%、11.0%、11.4%,HRV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80,P<0.001);HRV全年散发,具有明显季节性,以夏秋两季检出率最高(6月~11月),其次为春季,冬季最低;28 d~6月龄、~2岁、~7岁、>7岁组HRV检出率分别为14.2%、15.5%、13.5%、9.8%,各年龄段H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24,P<0.001);2岁以下儿童HRV阳性检出率较高(χ2=7.711,P=0.005)。HRV引起呼吸道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以支气管肺炎为主(68.9%),其次为支气管炎(13.2%),混合其他病毒感染比HRV单一感染更易出现喘息及肺部啰音(χ2=9.483、10.821,P=0.024、0.013),混合支原体感染比HRV单一感染更易出现发热及大叶性肺炎(χ2=51.585、96.060,P均<0.001);57.8%患儿白细胞升高,CRP增高者(CRP>15 mg/ml)占15.6%,白细胞、CRP增高在2岁以下儿童更为明显(χ2=26.097、55.973,P均<0.001)。结论HRV是近七年来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全年均可发生,流行高峰在夏秋季,2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混合其他病原感染患儿临床症状更重。

  • 标签: 儿童 鼻病毒 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与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1日出院病历及医师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148例,发生医院感染67例,医院感染率为5.84%,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69%,一联用药为65.23%、二联用药为27.23%、三联用药为6.35%;病原学送检率为74.90%。结论消化科及神经康复科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尚存不足,应及时加强对医院感染率高的重点科室的监控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抗生素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病原体检测,探讨ALRI的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与患儿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457例ALRI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在1457例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率19.0%,病毒阳性率17.6%,肺炎支原体病原阳性率14.6%。各年龄组细菌及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儿童ALRI以革兰阴性菌及RSV感染为主,年龄越小发病率及混合感染率越高;大于3岁的儿童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

  • 标签: 病原学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住院患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血清标志物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5215例温州地区住院患儿,按年龄将患儿分为〈28d、28~d、6~月龄、1~岁、3~岁、7~14岁6个组,采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定量检测血清HCMVIgM/IgG抗体浓度,并对各年龄段HCMVIgM/IgG的阳性检出率及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5215例住院患儿HCMVIgM阳性检出率为14.38%(750/5215),HCMVIgG阳性检出率为82.45%(4300/5215),HCMVIgM和HCMVIgG同时为阳性12.98%(677/5215);HCMVIgM阳性检出率以〈28d组最低(1.06%,P〈0.01),28~d组最高(21.48%,P〈0.01);HCMVIgG阳性检出率以〈28d和7~14岁两组高(分别为98.77%和86.54%,P均〈0.01);HCMVIgM阳性浓度在6个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P=0.02);HCMVIgG阳性浓度以28~d组最低(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P〈0.01)。750例HCMVIgM阳性的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34.80%(261/750),其中肺炎占16.93%(127/750)。结论温州地区住院患儿HCMV感染率高,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组间患儿HCMV感染率及抗体浓度不同。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HCMV) 化学发光法 温州地区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