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组织工程方法体外构建口腔黏膜模型。方法选用人牙龈为组织来源,分别培养人牙龈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以胶原为培养基质,分别进行浸没培养和气液分化培养。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经此方法体外构建的口腔黏膜结构类似于正常口腔黏膜。结论在口腔黏膜固有层构建当天接种牙龈上皮细胞,经过3天浸没增殖培养和10天气-液界面的分化培养,可以获得良好分化的口腔黏膜模型。

  • 标签: 口腔黏膜 三维体外构建 胶原
  • 简介: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以及血管化与成骨的关系,以探讨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最佳途径.方法22只山羊制备成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在2、4、6、12周时间点分别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血管面积图像分析和X线片观察血管化过程及成骨情况.结果体外构建组与体内构建组血管化进程无明显区别,各时间点血管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均能达到完全血管化,但X线片见体外构建组新骨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高,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大约2~4周.结论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均能快速血管化并成骨,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体内构建 体外构建 血管化 骨髓基质干细胞 生物衍生骨
  • 简介:目的探索组织工程软骨体外构建技术体系可行性。方法种子细胞选用胎儿软骨细胞(口服药物流产胎儿,胎龄3-6个月)。酶消化法获得第1代细胞,以50×106/ml浓度均匀接种于经聚乳酸(PLA)包埋聚乙醇酸(PGA)高分子聚合物支架,形成细胞-支架复合体,在体外静态培养。分别于2周、4周、8周进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随培养时间延长,色泽由2周时的乳白色逐渐呈现半透明,8周时接近正常软骨外观。扫描电镜显示软骨细胞与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培养7天PGA纤维之间有基质沉积。HE染色示2周有大量软骨陷窝形成和均匀嗜碱性基质分泌,Safranin’O染色示基质有酸性蛋白多糖分布,Massons’strichome染色示基质有胶原成分,但含量较少,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特异Ⅱ型胶原。培养4周胶原成分开始明显增多,软骨陷窝形态接近成熟,8周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含量丰富且分布均匀。结论以成熟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构建出具有正常软骨组织结构特征的人组织工程软骨。

  • 标签: 胎儿软骨细胞 组织工程软骨 体外
  • 简介:背景:组织工程膀胱黏膜层的构建在组织工程膀胱修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并没有最合理的构建方法.目的:探讨胶原海绵支架复合猪膀胱尿路上皮细胞体外构建膀胱黏膜结构的可行性.方法:刮取猪膀胱黏膜层后用酶消化方式进行猪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并进行尿路上皮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和RT-PCR鉴定.制备疏松多孔的胶原海绵支架材料,将第3代尿路上皮细胞接种在胶原海绵支架上,体外培养4~8d后观察尿路上皮细胞和胶原海绵材料的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猪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样,以克隆团形式生长.免疫荧光鉴定AE1/AE3阳性,RT-RCR检测uroplakin-ⅠA、uroplakin-Ⅱ阳性.胶原海绵复合尿路上皮细胞体外培养4~8d后,细胞在胶原海绵支架上生长良好,覆盖胶原材料的表面并长入材料内部,保持了尿路上皮细胞的特性.体外培养6d时,尿路上皮细胞与胶原支架复合效果最好,同时细胞数量也最多.结果初步表明了胶原海绵复合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可以构建组织工程膀胱黏膜,且体外培养6d为最佳时间点.

  • 标签: 膀胱黏膜 胶原 尿路上皮细胞 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 简介:摘要硒是生物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抑制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的进程、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增强某些病毒的毒力。此外,硒缺乏是克山病的重要病因学说,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基于体外细胞实验的低硒研究应用广泛,然而,其低硒条件的构建尚无明确统一的方法。故文中对体外低硒条件构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低硒 无血清培养基 细胞培养
  • 简介:探索以扩增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为种子细胞、以液态胶原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片层的可行性。体外分离并规模化扩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以Ⅰ型液态鼠尾胶原为支架,按自然子宫内膜的结构在体外重建具有两层结构的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体外培养14天时进行H.E.染色与免疫组化鉴定。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再造子宫内膜片层在胶原材料中能够较好地维持双层结构,上皮层呈CK18阳性,在某些部位还能够形成极化的柱状上皮。利用体外扩增培养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片层具有子宫内膜组织的双层结构与极化上皮特征。

  • 标签: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子宫内膜 胶原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使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tingcellculturesystem,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建立胰腺癌神经转移的体外模型。方法将裸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和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置于RCCS系统中混合培养,在额定时间点取神经组织送病理,Gomori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结构和胰腺癌细胞在神经组织块中生长情况。结果DRG培养12h后,镜下可见有一神经突起自DRG周缘长出;72h后,可见神经突起显著延长、增多,多数突起结构有一分支,大体呈放射状排列。MIAPaCa-2细胞能够溶解基质。癌细胞与DRG共培养48h,可见有癌细胞靠近神经纤维并贴附其生长。72h可见癌细胞形成包绕神经纤维的细胞团,典型的表现为形成以神经纤维为中轴的纺锤样结构。结论使用RCCS系统模拟微重力环境,构建胰腺癌神经转移体外模型,可以用于胰腺癌神经转移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为研究胰腺癌细胞和神经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胰腺癌 神经 转移 模型 微重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 ESC、 MSC构建复合皮肤修复创伤皮肤的可行性。方法:①收集烧伤患者植皮手术剩余的皮片标本,并将其标号保存。经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分离表皮,用Ⅳ型胶原培养皿快速粘附培养,利用差速粘附法分离,将人表皮干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②取 SD大鼠 15只,随机分为 3组,在动物背部正中尾部用常规手术法切除大小相同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 A移植复合皮肤;对照组 B移植脱细胞真皮;空白组 C组、用纱布敷盖创面。观察三周内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 A、 B、 C三组 15d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 (88.02±6.82)、 (82.79±7.18)、 (69.03±6.12)。结论:通过移植表皮干细胞,同时覆盖皮肤的碎薄皮片,抑或覆盖表皮细胞,进而构建与正常皮肤相类似的皮肤替代物,可用于修复全层皮肤缺损,为临床上治疗创伤尤其是全损皮肤或难愈性创面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 标签: ESC 复合皮肤 MSC 皮肤替代物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nelin基因干扰质粒并对其进行体外抑制效果验证,为研究nelin在心脏发育、心肌肥厚、心衰及其它心脏疾病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方法提取大鼠心肌组织RNA,逆转录为cDNA,设计合成含BamHI和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以大鼠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nelin基因,定向克隆入pEGFP-N1-3FLAG载体,测序验证。以克隆得到的大鼠nelin基因为模板,设计合成候选干扰序列,亚克隆至pGCSIL-U6载体,获得干扰质粒。以nelin基因干扰质粒和重组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干扰效果。结果成功克隆了大鼠nelin基因并构建了nelin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GFP-N1-3FLAG-rNelin。设计构建的4个干扰质粒(靶位点分别为+370-388位,+376-394位,+545-563位,+1206-1224,命名为pGCSIL-U6-nelin/siteⅠ,Ⅱ,Ⅲ,Ⅳ)均可显著降低nelin基因的表达,尤以靶向(+370-388位)位点即pGCSIL-U6/nelin-siteI质粒的干扰效果最佳。结论本实验构建的大鼠nelin基因特异性干扰质粒能从蛋白水平上高效特异地抑制ne-lin基因表达,为进一步开展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nelin基因 RNA干扰 SHRNA 载体构建 重组表达质粒 体外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肺移植心死亡猪动物模型,揭示体外肺灌注技术在肺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8只,供体组再随机分为实验组(即体外肺灌注组)和对照组各4只(购自东莞松山湖明珠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气管插管后脱氧的办法诱导缺氧并导致心死亡,实验组供体猪肺获取后经低温保存10 h取出,连接管道并建立体外肺灌注系统,监测氧合指数,气道压力,肺血管阻力,肺顺应性,左房压力等指标了解灌注效果并最终移植到受体猪中,评价体外肺灌注技术对供体肺的修复作用。运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肺灌注期间,实验组氧合指数明显升高,1 h及4 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279.0±17.0)、(442.5±17.5) mmHg(1 mmHg=0.133 kPa,t=15.176,F=0.146,P<0.01);肺血管阻力明显下降,1 h及4 h分别为(571.43±57.14)、(314.29±28.58) dynes/s/cm5(t=9.258,F=2.455,P<0.01);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1 h及4 h分别为(14.0±1.0)、(8.5±0.5) mmHg(t=12.011,F=0.158,P<0.01);气道压力明显下降1 h及4 h分别为(17.0±1.0)、(12.5±0.5) cmH2O(1 cmH2O=0.098 kPa,t=8.878,F=0.158,P<0.01)。移植后实验组氧合指数表现稳定,对照组氧合指数在120 min后出现下降,而且实验组氧合指数基线较对照组高。结论该方法可构建出重复性强的体外肺灌注心死亡猪动物模型。

  • 标签: 肺移植 体外肺灌注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有效的细菌性角膜炎体外细胞模型,探讨其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角膜基质细胞,以1 000细胞·100 μl-1·孔-1接种并使用CCK8测定不同浓度(0.4、2、10、50、250、1 250 mg/L)脂多糖(LPS)对细胞1、2、3、4、5 d内的量效作用曲线,对照组使用PBS(n=3)。根据量效曲线选定建模浓度后,分别设置模型组与对照组(n=3)。光镜观察培养5 d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变化。以5 000细胞·100 μl-1·孔-1接种,使用CCK8测定LPS作用6、12 h对角膜基质细胞短期活性影响。划痕实验检测LPS作用6、12 h角膜基质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水平;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胶原分泌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自LPS作用1 d开始,相同时间点时10、50、250、1 250 mg/L角膜基质细胞活性均降低(均P<0.05)。为满足细胞炎症诱导的需要,选用出现细胞增殖抑制效应的低药物浓度10 mg/L LPS建立体外炎症细胞模型。细胞体外培养5 d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多边形。调整细胞种植密度后,短期的体外活性检测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在LPS作用6 h和12 h后出现细胞活性抑制现象[6 h:0.036±0.006比0.061±0.006,12 h:0.033±0.004比0.053±0.005,均P<0.05]。6 h和12 h时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的体外迁移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 h:(6.77±3.22)Pixel/h比(16.52±1.18)Pixel/h,12 h:(8.41±1.45)Pixel/h比(17.09±0.75)Pixel/h,均P<0.05]。LPS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水平升高[TNF-α:(446.71±20.59)pg/ml比(289.27±26.44)pg/ml,IL-6:(146.26±17.34)pg/ml比(65.94±10.11)pg/ml,均P<0.05];MMP9表达量增加[0.884±0.052比0.385±0.036,P<0.05];Ⅰ、Ⅵ型胶原含量降低[Ⅰ型:(0.46±0.15)×105 Pixel2比(1.21±0.53)×105 Pixel2,Ⅵ型:(2.63±2.07)×106 Pixel2比(7.08±1.52)×106 Pixel2,均P<0.05],Ⅲ型胶原含量升高[(3.69±0.73)×105 Pixel2比(1.12±0.40)×105 Pixel2,P<0.05]。结论LPS诱导角膜基质细胞可模拟角膜炎中细胞炎症反应及变化,为研究细菌性角膜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体外细胞模型。

  • 标签: 脂多糖 角膜炎 角膜基质细胞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目的在高原环境条件下构建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通过在线运行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应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已适应本地环境的健康长白仔猪2头,雌雄不限,体质量分别为29.5kg和31.0kg。建立经颈外静脉至下腔静脉/颈外静脉插管组合血路,以驱动泵、血流管路、辅助加热器及含有培养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构建生物型人工肝装置,于体外血液循环中持续转流8h,观察实验前后动物的一般状态、心率、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改变,有无出血倾向发生,血流管路凝血情况及培养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分离所得肝细胞量为2.72×109,肝细胞纯度为93%,肝细胞活率为96%。体外血液循环实验后,动物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心率无显著改变,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均正常,未见出血倾向;血流管路凝血不明显;反应器内培养肝细胞活率,实验前后分别为(87.33±2.08)%和(84.67±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构建的高原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较为稳定、可靠,动物耐受性好。

  • 标签: 生物型人工肝 细胞培养 高原
  • 简介:摘要瘢痕的形成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心理阴影。尽管目前用于瘢痕治疗的手段趋于多样化,但是能够真正实现人体皮肤损伤后的“完美愈合”或是“无瘢痕愈合”的治疗方法相当匮乏。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诸如生物三维打印、类器官培养和器官芯片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基于这些新技术构建体外疾病模型也展现出比以往传统动物疾病模型更大的优势。该文介绍了类器官培养、生物三维打印、器官芯片技术等目前在皮肤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热点技术,重点总结了构建理想的体外瘢痕模型需把握的3个关键要素,并结合该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皮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的经验,对未来构建理想体外瘢痕模型进行展望。

  • 标签: 瘢痕 组织工程 皮肤 疾病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谷胱甘肽(GSH)响应共价成环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自组装探针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含2-氰基-6-氨基苯并噻唑-半胱氨酸(CBT-Cys)缩合基序的多肽序列,再经点击化学反应与AIE分子偶联,构建了一种基于GSH响应共价成环的AIE自组装探针(记作探针1),同时以缺乏Cys结构的探针2为对照。测试探针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探针对GSH的特异性及响应后的粒径和结构变化,考察不同pH值、温度、探针浓度和GSH浓度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并评价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结果经GSH响应后,探针1的荧光增强约6倍,探针2的荧光增强约2倍;探针1转化为二聚体,粒径约896.1 nm,探针2缺乏成环基序,仅转化为单体,粒径约427.4 nm。在pH值为7.0、温度为37 ℃条件下,探针1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探针2。两种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均较低。结论探针1分子中的二硫键经GSH还原后,分子因失去亲水序列导致荧光开启(第1次聚集),并因含有CBT-Cys成环基序随即生成AIE二聚体(第2次聚集)。与探针2单次聚集相比,探针1实现了双重AIE效应,显著增强了荧光强度,并在生理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体内原位生成共价成环探针提供了思路,后期有望用于体内肿瘤成像与治疗。

  • 标签: 谷胱甘肽 共价成环 双重聚集诱导发光 自组装 荧光探针
  • 简介:目的软骨微环境对软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探讨软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培养猪软骨细胞与人成纤维细胞,将两种细胞按3:7(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比例混匀,以5.0×107/ml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支架(PGA,直径9mm,高2mm)作为共培养组,相同终浓度单纯软骨细胞和单纯成纤维细胞分别接种于相同支架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每组各接种3例标本,每例接种细胞悬液200μl。全部标本均体外培养12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对构建软骨进行评价。结果各组细胞均与材料支架粘附良好。体外培养12周后,阳性对照组(软骨细胞组)及共培养组均形成成熟的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显示有成熟的软骨陷窝样结构及Ⅱ型胶原表达。软骨细胞组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复合物初始的大小和形状,形成的软骨在组织学上也教为均匀一致。共培养组在培养过程中稍有缩小,在复合物的周边区域形成了均质的软骨样组织,但在近中心区域存在一定量的纤维性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成纤维细胞组)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皱缩变形,未形成软骨样组织。结论软骨微环境在体外软骨分化及软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软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体外共培养能形成软骨样组织。

  • 标签: 组织工程 软骨细胞 成纤维细胞 共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大鼠脂源性干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为解决临床“大块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开始饲养动物,2021年1月-2021年12月获取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体外培养及传代,观察细胞生长状态,鉴定其多分化潜能。将生长状态良好的ADSCs分为三组,无处理ADSCs;敲除Smad5基因ADSCs;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对三组细胞的诱导成骨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周时,无处理ADSCs组敲除Smad5基因ADSCs 进一步降解,红色面积增加。然而,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组的红色染色面积减少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组和无处理ADSCs组的骨基质均明显成熟,而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组的骨基质比无处理ADSCs 组更成熟,自体骨组的骨髓组织恢复正常。 Masson染色的半定量结果显示,敲除Smad5基因ADSCs和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的红色染料平均面积在8周和12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51, P

  • 标签: 大鼠 脂源性干细胞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肽修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peptidemodifiedcarboxylated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MHR)基因载体,考察其对HEK293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方法:将羧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与精氨酸(arginine,R)和组氨酸(histidine,H)组成的短肽(HR)按照一定的质量比反应,通过酰胺键连接得到MHR。采用1H-NMR、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取纯化后的MHR,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凝胶电泳法测定载体MHR对pEGFP质粒的包裹能力。用MHR/pEGFP纳米复合物与HEK293细胞共同培养,考察细胞摄取情况及相关基因转染情况,并测定MHR和MWCNTs-COOH对DU145和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通过结构鉴定确定MHR合成成功。在氮磷比(N/P)=20时,HEK293细胞对MHR/pEGFP的摄取及转染效率高于其他N/P值时,其中N/P=20时,RAW264.7细胞对MHR/pGL3复合物的摄取率约为单体pGL3的2.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HR作用于DU145和RAW264.7细胞24和48h后,当MHR浓度达640μg/ml时,DU145和RAW264.7细胞的活性仍然〉80%;而MWCNTs-COOH浓度达320μg/ml时,DU145和RAW264.7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当浓度达640μg/ml时,细胞活性低于20%。结论:MHR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基因载体。

  • 标签: 肽修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基因载体 转染 细胞毒性
  • 简介:摘要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以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血流灌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降低主动脉收缩压,减轻左心室射血阻抗增加心排血量,减少心肌耗氧;增加静脉回心血量,从而使心排血量增加达到治疗目的。目的讨论体外反搏护理。方法配合体外反搏对患者进行护理。结论对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提高体外反搏配合度,从而提高疗效。

  • 标签: 体外反搏 护理
  • 简介:所谓体外射精是指在性高潮达到之前,还未射精但马上就要射出时,迅速将阴茎抽出阴道,在阴道外排射精液,从而不让精子与卵子相遇、结合,达到避孕的目的。

  • 标签: 体外射精 性高潮 阴道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显体外受精率的影响。方法小鼠卵母细胞分别在含有FSH、BSA和胰岛素的培养液中体外成熟,在Whitten氏液中体外受精,比较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结果:1裸卵(DO)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81.4%,31.0%)均高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48.6%,27.1%)。2.在培养液中添加FSH、胰岛素和BSA,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77.9%,82.3%、60.7%;体外受精率为77.2%、72.6%、26.7%;2-细胞率为49.2%、34.2%、10.0%。胰岛素组的卵母细胞IVM率最高.但IVF率、2-细胞率低于FSH组。3.添加BSA的两组的体外受精率只有26.7%、25.8%,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体外成熟率也较舔加FSH和胰岛素的组成。4.排出第一板体(PbI)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和2-细胞率(85.9%,22.4%)均高于GV期卵母细胞(71.1%.12.9%)。结论:1.卵丘卵母细胞(COC)较裸卵(DO))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都低,差异显著(P成熟<0.01;P受精<0.05)。2.FSH和胰岛素均能提高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3.BSA可以降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差异授显著。4.GV期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显著低于体外培养的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P2-oel<0.05,P受精<0.05)。

  • 标签: 体外受精 胰岛素 FSH 体外成熟 卵母细胞 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