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唐五代佛典音义征引《史记》凡217例,其征引形式有三:(1)单引正文;(2)单引注文;(3)正文+注文。其征引目的是释义和辨字,而以释义为主。梳理这些材料对五家音艾引书研究和《史记》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玄应音义 慧苑音义 慧琳音义 可洪音义 希麟音义 《史记》
  • 简介:从玄应音系、慧苑音系、慧琳音系、可洪音系到希麟音系,汉语全浊声母有相同的对音行为。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全浊声母有两个重要特征:1)不送气;2)带同部位的鼻音音色。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语音基础是长安方言。

  • 标签: 唐五代 佛典音义 音系 全浊声母
  • 简介:<正>“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 标签: 欸乃 唐诗三百首 象声词 《全唐诗》 《四部丛刊》 音注
  • 简介:<正>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族文化逐渐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入、传播和发展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打算对翻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和它在藏族文化形成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这方面的研究。吐蕃时期的翻经翻译中心主要有两处,即吐蕃本部地区和敦煌,本文主要国绕吐蕃本部展开。译经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大规模传入吐蕃社会的,但也并不排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佛教在拉托托日聂赞时代就已渗入吐蕃的可能性。佛教之所以在这个

  • 标签: 吐蕃时期 佛经翻译 佛教文化 藏族文化 佛典翻译 松赞干布
  • 简介:一些文献将“賨”注音为“zong”,此为不妥。究其原因,一是认字习惯因素使然,二是和历史文献的解读不全面有关。历史文献对“賨”的字义及文化内涵的表述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寅人的出现应早于秦汉;賨人仅是巴人的一支,不能完全代称巴人,二者不能混称。賨的称谓最初不应是来源于赋税之名,而是和龙图腾有关的一支种族的原始称号的音译。

  • 标签: 辨音 字义 文化
  • 简介:“乐(樂)”,对其起源、本义、读音的考释,古今歧说极多。本文作者以为:“粢”本义为商之谛祭;其读音当为y60。“音乐”之“乐(yue)”、“欢乐”之“乐(luo、le)”、“疗(liao)”皆其延伸义。

  • 标签: “樂天知命”
  • 简介:本文对于“还”字在文义/词性与读音上的瓜葛进行了历时的和共时的探讨,提出了在言语作品中怎样处理的初步意见

  • 标签: 虚化形式标志 “重新分析”音位
  • 简介:成语"引绳批根"的注音和释义都存在着分歧,释义当分为本义、引申义、转义。当前的辞书对本义的解释不到位,对引申义、转义则很少关注。一些注释或对同一语境的"引绳批根"训释不一致,或对不同语境的"引绳批根"做出相同的解释,以一概全,造成误释。因而有必要对该成语的注音和释义进行全面检讨。

  • 标签: 成语 引绳批根 注音 释义 本义 引申义
  • 简介:谚译《老乞大》、《朴通事》的谚文注音和释义说明“焩”字音beng,不读ping,文中的“焩牛肉”也不是烤牛肉。《朴通事新释谚解》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中出现的“烤”主要用作“烘热”,也不是烘熟食物。

  • 标签: 《老乞大》 《朴通事》 谚文 音义
  • 简介:阅读佛典文献,主要障碍是词语.其中,不少词语是与佛教观念有关的.在佛典翻译过程中,这些表示佛教观念的词有的是借用汉语中原有的词,或增加新的义位,或增加新的义素.由于佛教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许多基本教义已融入普通人的意识形当中,被彻底认同,因而一般情况下人们难以觉知个别词语的特殊意义.下面诠释二例,以示一斑.一、软语:清净妙好的话

  • 标签: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教观念 札记 典语 软语 佛典翻译
  • 简介: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出家前曾留学日本六年,三十九岁出家至六十三岁示寂,最后十四年基本住锡福建闽南。在闽期间,弘一大师在佛典方面与日本交流之频繁,为近代高僧所罕见。现择其要点评述如下。

  • 标签: 弘一大师 日本 佛典 文化交流
  • 简介:东汉佛典所载音乐材料,显示了古代印度宫廷乐舞、仪仗音乐与佛法音声的某些特征,体现了原始佛教对佛法音声与俗世乐舞的基本态度,表明原始佛教音乐与世俗乐舞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佛教音乐与中土音乐相互融合的迹象,拉开了佛教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在碰撞中相互融合的序幕。

  • 标签: 东汉佛典 佛教音乐 俗世乐舞
  • 简介:汉文佛典异文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极具语言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以西晋译师竺法护的译经为对象,比勘整理其异文条目,从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正讹字等五个方面归纳分析其异文所涉字际关系,发掘汉文佛典异文材料的文字学价值。

  • 标签: 汉文佛典 异文 字际关系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汉译佛典在语词、观念、情节与文体等方面对六朝小说的影响,并对佛道二教从论争走向融合的趋势体现于小说中的情形作了简要描述,旨在为佛教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提供若干事实依据。

  • 标签: 佛典文学 道教小说 情节结构 译经文体 叙述艺术
  • 简介:公元前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纸张也逐渐替代竹木,成为中国书籍的主要载体。从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至唐末宋初,佛教文化的兴盛,风起云涌的译经工程,使汉文佛典在装帧形制、纸张工艺、插图等方面开一代之先河,与印刷术一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纸本书籍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装帧艺术 汉文佛典 古代 佛教文化 唐末宋初 公元前
  • 简介:“女人五碍说”散见在许多经典,如小乘的《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中阿含经·瞿昙经》,甚至大乘佛教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女人五碍说”的理由,《超日明三昧经》里上度比丘对慧施等五百女人进行了较详细解说。“女人五碍说”长期以来被视为诟病,佛教歧视女性最有力的证据。本文试着从印度社会男女文化背景、僧团制度与修行角度来探讨何谓“女人五碍说”的“实说”与“权说”。

  • 标签: 女人五碍 男女平等 女人出家
  • 简介:“星”是斯瓦迪士(M.swadesh)《百词表》中的核心词,是语言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词。文章运用历史语言学理论和成果对汉语及其亲属语言的“星”进行全面研究,对“星”的语音、词义演变进行了全面梳理。

  • 标签: 历史比较 音义
  • 简介:"敢"在东汉至隋的汉文佛典中有范围副词用法,主要集中出现在西晋、十六国以前的北方系译经中,可能带有当时北方方言的痕迹."敢"的副词用法是由其"胆敢/敢于"义的助动词用法在一定句式结构中受句式语义、语境及组合关系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来.

  • 标签: 汉文佛典 副词 源头 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