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打开一部书法史,便能发现,佛教写经书法在书法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到浩帙纷繁的敦煌经卷,再到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书史的艺术大师,中国佛教写经书法以其庄严、静穆、安祥、自然的美学境界,以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不仅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对中国书法史和佛教史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个独树一帜的艺术天地里,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从究心与禅味义理、妙悟与涵养天机、境界与天人合一和历代经书在文化上的共通性等方面,可见佛教文化与中国书法、禅思与写经书法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共同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

  • 标签: 写经书法 佛禅思想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作为谙熟古典文学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作家,川端康成既深得传统的佛教禅宗的无常思想,表现了人生虚幻、生死轮回的“悲哀美”;又接受佛教禅宗对于虚无的顿悟和化解,阐释了寓有禅机、充满思辩的生命哲学。

  • 标签: 佛禅思想 川端康成 影响 日本 文学创作 古典文学
  • 简介:从实质上看,“妙悟”与“活参”都是佛教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即佛教最高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妙悟”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的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觉性特征,而“活参”则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对佛教教义僵死理解的破除和摒弃。受“以禅喻诗”风气影响的中国古代诗论家将“妙悟”、“活参”的禅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其提升为重要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妙悟”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不仅蕴含有极富民族特色和极有价值的文学解释学思想,而且与西方现代解释学理论也存在某种契合。

  • 标签: 妙悟 活参 佛禅思想 诗学解释学原则 西方现代解释学
  • 简介:杜诗东传朝鲜后,因本身“诗史”的特点对朝鲜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对其评价甚高,与杜甫同样具有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的李奎报亦十分推崇杜甫。因各自国情和所处时代的原因,二人在崇信传统儒家功业思想的同时都崇信佛教。二人在禅渊源、作品中的禅意境、禅思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具有鲜明的国情特征,并衍射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禅感悟。

  • 标签: 杜甫 李奎报 佛禅思想
  • 简介: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道高人,但他并不入道;他讲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 标签: 郑板桥 佛道之缘 乱禅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文人士大夫之中,苏轼无疑是一座高峰。无论是在思想、才华、学养方面,还是在成就、影响方面,后世都很难有人能超过他。究其原因,与东坡居士与结缘、习禅相伴密切相关。他把佛学禅宗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互为用,利用佛学禅宗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从而于宦海沉浮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锻造出一种超然洒脱、平静安宁的襟怀,闪耀着璀璨夺目的人格魅力。

  • 标签: 苏轼 禅诗词 洒脱
  • 简介:在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中,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最为复杂,儒道禅的合力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人生的向心力,道禅的超脱态度则成为离心力。在这三种思想的支配下,韦应物成功地走上了身心相离的吏隐之途,将困扰中国古代士人的吏与隐的矛盾完美的统一起来。韦应物这种二元的人格心态影响到他的创作。使其诗歌风貌也具有二元性。

  • 标签: 韦应物 吏隐心态 儒道禅思想 诗歌风貌 诗人 仁政思想
  • 简介:内容提要:即心即和非心非思想是马祖禅法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本论文依据禅语经典,在前辈先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几种关系,而其中特剐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的禅境的四种层次关系。并以此四种关系来分析一些禅宗公案,为解读禅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标签: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入处 出处 用处
  • 简介:即心即思想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到马祖时期,一方面沿袭了即心即原有的心地法门的思想,一方面又有新的发挥,将之与“平常心是道”的结合起来,提出“万法皆为心之妙用”的思想,使即心即的见地贯穿于日常修行中,于用中见体,并成为洪洲宗门下独特的宗旨与接引方式。

  • 标签: 马祖 重要思想 平常心
  • 简介: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本文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顗儒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颉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智顗 儒佛关系 形神 实相
  • 简介:古琴是我国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古琴不仅有众多的作品传世,更有丰富的琴论文献留存.从先秦时的、到明清时的、,它们勾勒出了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纵览这些文献,可发现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思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先秦时儒、道就各有古琴美学命题提出,魏晋后佛家思想也开始逐渐渗入到古琴领域.此后,儒、道、三家思想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各有诸多美学命题提出,其中"琴者,禁也"、"琴者,心也"、"攻琴如参禅"等命题更为重要,分别集中体现了儒、道、的古琴美学思想.

  • 标签: 古琴 《溪山琴况》 琴论 美学思想 乐器 传统
  • 简介:试论禅思与孟浩然诗歌意境马燕“盂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升庵诗话》)杨慎的话形象地道出了孟诗清旷淳朴、自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事实上,孟浩然在其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中,和王维的田园诗作一样,摆脱了初唐诗歌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

  • 标签: 孟浩然诗歌 诗歌创作 《五灯会元》 诗歌意境 文艺美学 感性生活
  • 简介: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宪宗皇帝派中使奉迎风翔法门寺的佛骨到宫中顶礼膜拜,并让百官百姓瞻礼供养。由此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迎佛骨真身活动。皇帝亲到安远门外躬自焚香,迎候顶礼。当时皇帝及百官忽然看见空中有一股五色光彩在炫耀,大家都说这是佛光,文武百官们感到这是由于皇帝的圣感所至,于是拜贺不止。

  • 标签: 思想家 韩愈 崇佛 排佛 佛山 皇帝
  • 简介: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即被缚,把“心”、“”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再到“非心非”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 标签: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慧能 马祖道一 中国南禅美学思想 嬗变轨迹
  • 简介:针对"谁是"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是对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的看法。

  • 标签: 自心 佛心 迷心 自心是佛
  • 简介:中唐之际以境论诗之说盛行于一时,对於诗境的构成,皎然、吕温等以境论诗诸家,除了提出“取境”、“缘境”等构成诗境的方法之外,同时又提到与构成诗境有关的“造境”概念。对於中唐诗学观念中“造境”一词的解释,目前不少学者都以为从诗人内心中创造出诗境便是“造境”;

  • 标签: 佛道思想 唐诗学 “造境” 诗学观念 诗境 中唐
  • 简介:<正>新中国成立至今,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的问题,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作出回答的:一是从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反映了社会矛盾,前七回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唐僧取经途中遇到的众多妖魔,则是地方上各种恶势力的化身;二是从神话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作品,反映了我国人民征服和支配自然力最的愿望;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八十一难,大

  • 标签: 西游记 儒佛道 儒佛互补 孙悟空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