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青海玉树藏族在生活习俗方面与其它地区的藏族略有不同,就其穿着而言,男性所穿皮袍,在其肩顶以领子为中心另做领架,其边呈云雷纹,藏语称“长勒”,它是用香子皮或石羊皮在皮袍护肩附加而成,领外边缘镶一寸宽的羔皮,再上镶狍子皮,立领不外翻,袖口和大襟下摆,镶四指宽的黑色缎子或布,最外边镶上氆氇或红色布料,也有镶织锦缎边的。但用各种毛料缝制的长袍下摆除镶织锦缎外,还有镶名贵的水獭皮边的,宽四至五寸,最窄的也不少于一寸半。腰束红绸缎带。

  • 标签: 领外 青海玉树 云雷纹 松耳石 半农半牧区 手抓羊肉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 标签: 因俗而治 民族政权 南凉王国 匈奴族 多民族国家 秦、汉
  • 简介:“因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因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正>婚俗朝鲜族婚姻的第一步骤是相亲.先由媒婆(红娘)出面到姑娘和小伙子家介绍双方的大致情况,双方基本上同意会面以后,一般由媒婆领着小伙子到姑娘家相亲.首先由姑娘的父母和亲属向小伙子问明姓名、年龄、籍贯、职业、家庭和学习、工作等一般情况,以此了解小伙子是否聪明有为.此后,只留下姑娘和小伙子,其余人避开,以便让小伙子和姑娘面对面地询问各自所关心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而获得初步了解.面谈后,各自向媒婆表示自己的态

  • 标签: 黑龙江省 新婚夫妇 新娘 结婚仪式 节俗 家庭成员
  • 简介:青海哈萨克人历经反复的迁移之后最终于2001年被安置在青海省海西州马海村。对其食的田野研究表明:虽然他们在地理空间上远离族群主体,是较为"孤立"的人群,但无论周边生活环境及交往族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他们的饮食习俗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仍然维系着哈萨克族的饮食传统。这种族群内部未对变化中的新环境进行调适便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反调适现象是青海哈萨克人族性与凝聚力的体现。

  • 标签: 饮食习俗 青海哈萨克族 反调适 迁移族群
  • 简介:2011年3月,在江西省龙南县岭下村发现了一处墓葬群,两个土坑墓各自埋藏着数十个排列整齐而盛装着骨殖的陶坛,是客家地区典型的二次葬。二次葬在客家地区相当盛行,千年不衰,为了寻得甚至争夺好风水,引发了停柩不葬、买坟盗葬、风水诉讼、宗族械斗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试图加强地方社会的治理,移风易俗,施行限禁和教化政策,但收效甚微。除开表面的风水信仰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外,祖先崇拜意识、神鬼有灵观念和现实功用考量是客家地区盛行二次葬的内在动因。

  • 标签: 客家二次葬俗 龙南岭下 墓葬群 盛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