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血浆内皮(ET)及内皮受体B(EDNRB)含量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并且讨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4月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选择健康体检者25例为A组,选择27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为B组,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期为C组,采用ELISA法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血浆ET-1、EDNRB含量,并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结果ET-1和EDNRB含量经统计学处理成正相关(r=0.284,P<0.05).COPD组血浆ET和EDNR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且这两项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ET-1和EDNRB含量与PO2成负相关(r=-0.76),与PCO2成正相关(r=0.75)而与VC和FEV/FVC成正相关(r=0.82,0.76),P均<0.01。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知ET-1和EDNRB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病过程,其异常表达可加速病情的发展。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内皮素 内皮素受体
  • 简介:内皮(endothelin,ET)是1988年由日本Yana-gisawa等[1]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具有强烈收缩血管效应的血管活性物质。

  • 标签: 内皮素 颅脑损伤 结构 合成 分泌 调节
  • 简介:作者简介王志学(19793-),籍贯河北沧州,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眼底病,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功能检验室。摘要目的观察Eales病患者不同分期血浆内皮-1(Endothelin-1,ET-1)水平。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12年2月年我院收治的104例Eales病患者,本组104例患者都在早晨6点起床,然后空腹,静坐时间为15分钟以上,然后由医护人员在患者的肘正中静脉处采集2毫升的血液,然后将其注入到40μl抑肽酶和30μlEDTA二钠(含量为75%)的试管中,然后将其混合均匀,然后再离心10分钟,离心速度为3000rpm,将血浆进行分离,分为两份来进行保存,保存地点为冰箱(温度控制在-35℃)。然后在测试之前,再次在室温环境中将样品进行复融,再次离心10分钟,离心速度为3000rpm,测定时取上清液体。采用放射免疫法来测定内皮,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药盒,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来进行。结果①新生血管期组患者的ET-1平均值为(2296±799)pg/mL,而新生血管前期的ET-1平均值为(2312±469)pg/mL,两组患者的ET-1平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病程的相关性经过检验,病程与ET-1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52,P=0750,这充分说明病程与ET-1二者之间没有较大的线性关系,不具有较大的统计学意义。③与年龄的相关性经过检验,年龄与ET-1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2,P=0004,这充分说明年龄与ET-1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④男性和女性的比较女性ET-1的平均值为(1932±607)pg/mL,男性ET-1的平均值为(2284±568)pg/mL。这充分说明女性ET-1的平均值要明显低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ales病的血浆内皮的水平与分期及病程发展无关。

  • 标签: Eales病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内皮缩血管肽类
  • 简介:通过研究了解中药对血管内皮的调节以改善内皮的功能,达到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疾病,包括各项化验指标。

  • 标签: 中药 内皮素 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1水平变化与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20例合并腹水)和15例正常人的血浆内皮1水平,同时,B超测门静脉宽度,胃镜测食管静脉宽度,结果;肝硬化(其中20例合并腹水)和15例正常人的血浆内皮1水平,同时,B超测门静脉宽度,胃镜测食管静脉宽度,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1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合并腹水患者比无腹水患者增高明显,门静脉,食管静脉宽度随内皮1水平增高而增宽。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1可能在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内皮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肝硬化 血浆 内皮素-1 临床研究 食管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症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内皮-1(endothelin-1,ET-1)对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cells,PDLCs)碱磷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钙(osteocalcin,OCN)含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加入不同浓度(1,10,100nM)的ET-1,以未作任何处理的牙周膜细胞为对照组,刺激48h后观察ET-1对牙周膜细胞ALP活性和OCN含量的影响。结果:经ET-11,10,100nM)干预后,PDL细胞ALP活性和OCN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ET-1对牙周膜细胞ALP活性和OCN含量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内皮素-1 牙周膜细胞 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 简介:摘要内皮是一类具有强烈缩血管活性的细胞因子,其受体分布广泛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内皮具有促细胞增殖和调节体内多种活性物质释放等一系列生理作用。内皮作为一种血管活性多肽,在心、脑、肺、肾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

  • 标签: 内皮素 生物学活性 受体
  • 简介:摘要通过了解高原地区不同运动负荷下内皮(EndothelinET)的变化,探讨高原地区所适应的运动强度,得出结论适当运动情况下,藏族ET相对减少而汉族ET变化不大,藏族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原,比汉族更能适应高原环境,适当运动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益处。

  • 标签: 高原 运动负荷 内皮素
  • 简介:内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收缩血管最强和作用时间最持久的物质,对肾脏的生理、病理反应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许多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肾移植中,内皮对移植后肾功能的影响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内皮的特点及其在肾脏中的作用、以及对肾移植后肾功能的影响等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肾移植 内皮素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内皮(ET)浓度变化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筛选40名除外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将40例随机选择新入院的脑梗塞和脑出血(CT证实)各20例作为实验组,分成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组,进行放免测定。结果实验组脑梗塞组血浆ET1浓度2.98-3.87pg/ml,平均ET1值为3.509pg/ml。脑出血组血浆ET1浓度2.98-5.87pg/ml,平均血浆ET1值为4.8605pg/ml。脑出血的平均ET值高于脑梗塞的平均ET值(t=7.3842P<0.01)。脑梗塞的ET值与对照组的ET值差别不显著,三者的血浆ET值均与年龄、性别无关。

  • 标签: 内皮素 脑梗塞 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1(ET-1)含量变化。方法:用栓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结扎对侧颈总动脉24h,观察脑与肺病理改变,以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含量。结果:脑缺血组光镜下观察可见右侧脑缺血区皮质神经元缺氧变性;肺泡隔增宽及中性粒细胞渗入。电镜下观察脑缺血组肺泡II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断裂、消失,板层体数量相对减少,结构破坏。脑缺血组血浆ET-1(185.87±32.16pg/ml)明显增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含量呈增高趋势(38.11±10.0pg/ml)。结论:大鼠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肺脏病理改变,血浆ET-1含量明显增高。

  • 标签: 大鼠 急性脑缺血 肺脏 病理改变 内皮素-1 内皮缩血管肽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前后血浆内皮-1(ET-1)、血管紧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10例,削除不合格者n=8),对照组给予40mmHg无效加压,实验组给予200mmHg有效加压,两组患者均按双上肢1次/d进行缺血预适应治疗。分别在脑梗死后1w且RIPC治疗前、RIPC治疗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ET-1、Ang-Ⅱ和NO水平。结果两组均有8例纳入后续研究,两组纳入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治疗后ET-1水平为(64.64±7.00)pg/ml,较治疗前(91.64±10.43)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为(86.51±10.22)pg/ml,较治疗前(97.35±9.27)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为(54.40±8.74)pg/ml,较治疗前(95.14±54.40)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NO水平为(34.47±4.32)μmol/L,较治疗前(26.52±5.99)μmol/L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浆ET-1、Ang-Ⅱ和NO水平的失衡状态。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紧张素Ⅱ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观察地氟醚吸入麻醉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时间血管紧张I(AT-I),血管紧张Ⅱ(AT-Ⅱ)和内皮(ET)的变化。探索新型吸入麻醉药-地氟醚在动脉瘤夹闭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三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分别维持在1.0MAC、1.3MAC、1.5MAC。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开硬膜,夹闭动脉瘤时及夹闭动脉瘤后30分钟四个时间点采血,测定血浆中AT-I,AT-Ⅱ和ET的浓度,同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的变化。结果:各组内皮在术中都比诱导前显著降低(P<0.05);1.0和1.3MAC组AT-I在开硬膜时比诱导前显著增加(P<0.05),1.5MAC组术中各采血点AT-I比诱导前,及1.0和1.3MAC组显著增加(P<0.05),1.0和1.3MAC组AT-Ⅱ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5MAC组术中各采血点AT-Ⅱ比诱导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用1.0和1.3MAC地氟醚维持麻醉,循环较平稳,可以显著抑制ET的分泌,具有生理活性的AT-Ⅱ与基础值比较水平相近,可减轻血管收缩,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利于脑保护。

  • 标签: 地氟醚 麻醉 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 影响 吸入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内皮1(ET-1)水平及其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1日至2018年11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4例骨肉瘤患儿、67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及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ET-1水平,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的血清ET-1水平的影响因素。ET-1在预测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45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随访18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血清ET-1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临床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结果骨肉瘤肺转移组血清ET-1水平97.23(65.13,134.98)ng/L显著高于骨肉瘤组60.21(43.12,74.63) ng/L和健康对照组34.45(12.01,63.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71,-4.9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及双侧肺(OR=3.449)、肺转移灶数量≥3个(OR=3.449)、肺转移灶平均直径>5 cm(OR=6.501)及合并肺外部位转移(OR=4.369)均是骨肉瘤肺转移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发现,ET-1预测骨肉瘤患儿发生肺转移的临床效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0.841),当截断值为94.27 ng/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92.6%。生存分析显示,ET-1水平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预后有关,ET-1水平越高,预后越差(OR=3.287,95%CI:1.119~9.547)。结论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ET-1水平显著升高,ET-1可作为骨肉瘤有无肺转移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高水平的ET-1可能与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骨肉瘤 肺转移 内皮素-1 儿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内皮(big ET-1)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因心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以基线big ET-1水平三分位数为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低big ET-1组、中big ET-1组及高big ET-1组,比较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设定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为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限制性立方样条图、time-ROC曲线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用于评估基线big ET-1对心衰的预后价值。结果共纳入704例患者,低big ET-1组(big ET-1≤0.34 pmol/L)、中big ET-1组(big ET-1 0.34-0.70 pmol/L)及高big ET-1组(big ET-1≥0.70 pmol/L),分别为233例、236例和235例。规律随访期间共有86例(12.2%)患者失访,经中位随访930天,199例(28.2%)患者发生了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big ET-1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风险比(HR)1.58,95%可信区间(CI)1.35~1.85,P<0.001],以基线big ET-1三分位数分组,结果显示,与低big ET-1组患者相比,中big ET-1组和高big ET-1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风险分别增加近1倍(HR 1.78,95%CI 1.05~3.02,P=0.032)和2倍(HR 3.16,95%CI 1.88~5.32,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各组间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显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风险随big ET-1水平增加而增加。Time-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big ET-1对心衰患者3个月、1年及2年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风险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6、0.76及0.76)。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显示,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基础上联用big ET-1有助于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P<0.001)。亚组分析中,基线big ET-1是缺血性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HR 1.99,95%CI 1.32~3.00,P<0.001),亦是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HR 1.47,95%CI 1.23~1.76,P<0.001)。此外,基线big ET-1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HR 1.50,95%CI 1.22~1.84,P<0.001)、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HR 4.70,95%CI 1.74~12.69,P=0.002)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HR 2.29,95%CI 1.54~3.42,P<0.001)患者中均可作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基线big ET-1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在NT-proBNP基础上,big ET-1有助于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大内皮素 心力衰竭 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