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口CA)术后冠脉狭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已进行过至少一次PTCA,临床和冠脉造影有狭窄证据的患者,设定第一观察终点为冠脉造影狭窄(定义为狭窄率超过管腔内径的50%),第二观察终点为死亡。结果:所有PTCA术后血流均达到TIMI3级,残余狭窄在30%以下,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药物涂层支架或改进的支架和改进的球囊配合药物治疗PTCA术后狭窄可以大大降低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药物 支架 球囊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颈动脉通手术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术后存在狭窄的风险。CEA术后第1年的狭窄发生率为10%,第2年为3%,第3年为2%,这提示狭窄的发生率并不是一个线性进展过程。同样在CAS术后的狭窄第1年和第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7.5%。目前颈动脉通术后狭窄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治疗后第3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容忽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与预防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架内狭窄与血管平滑肌分化、迁移,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值所致新生内膜增生密切相关。Rho激酶参与支架置入引起的新生内膜增生的调节。长期抑制Rho激酶的表达可阻止新生内膜的增生,可能成为防止支架内狭窄的一种方法。

  • 标签: Rho激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本文在描述血管狭窄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将抑制血管狭窄的目的基因分为抗增殖基因、抗迁移基因和多效基因并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对载体选择及输送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了基因治疗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标签: 再狭窄 基因治疗 血管再狭窄 病理学 发展方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关于支架内狭窄(ISR)的治疗目前尚无最佳的选择策略,药物洗脱支架(DES)或药物洗脱球囊(DEB)是目前相对较好的治疗措施,但DES形成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SNA)导致晚期支架失败。而DEB因术后无金属残留,较短的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疗程,且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后续治疗机会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对近年来支架内狭窄的选择DES或DEB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洗脱球囊
  • 简介:PTCA、支架植入、血管移植等是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术后狭窄率30%~40%,严重地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狭窄主要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后导致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降减和合成,实际上是血管壁调控失衡的自我修复过程,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有关.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血管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基底动脉及左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成形术后16个月"入院。2009年8月10日16时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h后症状基本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不适。2009年8月12日2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含糊、复视、行走不稳伴左侧肢体无力,无抽搐大小便失禁,无声音嘶哑,无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急诊CT示:脑干梗死,

  • 标签: 左侧椎动脉 支架成形 植入术后 开口狭窄 再狭窄 2009年
  • 简介: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约有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导致[2]。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置入术(percutanc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stenting,PTAS)均存在狭窄的并发症,本文就其狭窄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术后再狭窄 外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 基因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狭窄9例,CEA后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狭窄.结论CAS治疗颈动脉术后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预后 再狭窄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腔内支架的广泛应用,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目前治疗支架内狭窄的技术主要有药物治疗、普通球囊、药涂球囊、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腔内减容(激光、旋切)和旁路搭桥术等。单一治疗方法效果均有限,而腔内减容与药涂球囊联合既可以机械去除增生的内膜,又可以有效抑制内膜增生,是目前治疗支架内狭窄较为合理的方法。

  • 标签: 动脉硬化 股动脉 腘动脉 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狭窄1例(1/9)。16例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的支架置入术后狭窄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86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支架不同对其临床资料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2.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狭窄率明显降低。结论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药物支架 再狭窄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晕伴全身乏力10余天,于2010年8月3日至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伴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及持物不稳。16个月前因“双侧额顶叶急性梗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闭塞,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病例报告
  • 简介:雷帕霉素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除了药物洗脱支架以外,口服雷帕霉素能够减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的狭窄。口服雷帕霉素经过肝脏代谢,半衰期较长。通过蛋白质合成、p70^S6激酶(p70^S6K)、G1期周期素和其依赖性激酶等途径抑制细胞增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口服雷帕霉素可以降低冠状动脉裸金属支架植入后的狭窄率,较药物洗脱支架更为经济。其剂量、给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确认。口服雷帕霉素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的选择。

  • 标签: 口服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 再狭窄
  • 简介:下肢动脉依据其部位及功能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血管,股动脉作为流出道的末端以及流入道的起始,对其处理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股动脉狭窄闭塞是股动脉疾病最为常见的[1]。目前关于股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主要有人工血管转流术、内膜剥脱术、血管腔内治疗等。近年来腔内治疗凭借其微创、快速康复、安全、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发展迅速,再加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腔内治疗 流入道 流出道 人工血管转流术 闭塞患者
  • 简介:股腘动脉闭塞是常见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自1964年首例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股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疾病至今,股腘动脉的腔内治疗获得极大的发展[1]。欧洲及北美指南提出腔内治疗也可适用对某些复杂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rans-AtlanticInter-

  • 标签: 腔内治疗 腘动脉 再狭窄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植入 通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