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取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抽吸组15例与联合治疗组5例。单纯抽吸组男9例,女6例,年龄(67.3±12.8)岁;联合治疗组男3例,女2例,年龄(68.5±14.2)岁。单纯抽吸组在穿刺后仅给予单纯抽吸血栓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反复抽吸不通的情况下联合支架取栓术。评估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血管开通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单纯抽吸组和联合治疗组从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分别为23(15,37)min和33(29,51)min,单纯抽吸组要比联合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13)。术后24 h两组NIHSS评分为10(5,13)分比8(3,9)分(Z=-0.893,P=0.138),术后7 d两组NIHSS评分为7(2,12)分比5(3,7)分(Z=-1.738,P=0.127),较治疗均有好转,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颅内出血和血栓逃逸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0%(0/5),单纯抽吸组为20.00%(3/15)、13.33%(2/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单纯支架取栓或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来说,采用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取栓治疗中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且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等特点。

  • 标签: Sofia远端通路导管 大脑中动脉 血栓抽吸术 机械取栓 血管内治疗
  • 作者: 林枫 张鸿运 贺迎坤 张鹏 李天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神经外科、河南省神经介入研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脑血管介入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脑血管国际联合实验室,郑州 4500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FPE)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并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406例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进入研究,根据首次取栓后血管是否完全再通将患者分为FPE组(186例)和非FPE组(220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明确影响FPE的独立因素;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项因素预测FPE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侧支循环等级分布、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FPE组患者相比,FPE组患者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明显升高,股动脉穿刺到再通时间明显缩短,血管再通比例、使用球囊导引导管比例明显升高,造影剂外渗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死亡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686,95%CI:1.131~3.491,P=0.017)、入院ASPECTS评分(OR=0.143,95%CI:0.094~0.220,P<0.001)、NLR(OR=1.722,95%CI:1.413~2.098,P<0.001)和PLR(OR=1.007,95%CI:1.003~1.014,P<0.001)是影响FPE的独立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及多因素联合(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0.17、0.71、0.77、0.91;NLR在单因素预测FPE时效能最高,截断值为5.86时,特异性为83.3%,敏感性为62.3%。结论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LR较高易导致机械取栓治疗时FPE失败。

  • 标签: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首通效应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联合高压氧干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150例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管内治疗+高压氧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术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记录术后出血转化、血管闭塞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入院时、术后24 h及高压氧治疗1个疗程后神经功能,通过观察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前后水平变化及随访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同期选择75例未采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50例患者中血管再通血流分级达mTICI≥2b级为126例,mTICI<2b级为24例。术后并发血管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血肿6例。术后24 h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且高压氧治疗后NIHSS评分进一步改善。术后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者98例,不良者52例。血HCY及hs-CRP较治疗显著下降。结论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采用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高压氧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XGBoost算法模型构建循环急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血管再通后恶性脑水肿(MBE)发生的预测模型,并比较预测性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20年6月于江阴市中医院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循环ALVOS患者3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267)和测试组(n=115),根据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后是否发生MBE,将训练组分为MBE组(n=41)和非MBE组(n=226)。分别比较训练组与测试组及训练组中MBE组与非MBE组的基线资料、治疗情况、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检查结果,包括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侧支循环分级、脑血容量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XGBoost算法模型筛选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循环ALVOS患者发生MBE的预测因素,比较两个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训练组和测试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情况、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E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收缩压、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脑侧支循环0~2级比例、取栓次数>3次比例、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脑血容量分别为(68.95±8.04)岁、(146.71±22.73) mmHg、17(13,21)分、87.80%、82.93%、68.29%、(365.64±87.83) min、(32.56±5.73) mL/100 g,明显高于非MBE组[(60.27±7.13)岁、(137.92±19.58) mmHg、14(10,18)分、73.01%、60.62%、2.65%、(307.59±74.05) min、(27.49±5.46) mL/100 g](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入院NIHSS、脑侧支循环分级、取栓次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是循环ALVOS患者行EVT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预测因素(P<0.05)。XGBoost算法模型重要特征评分中排五位的为脑侧支循环分级34分、取栓次数27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分、入院NIHSS评分22分、年龄16分。训练组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49~0.883),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1.547,P=0.438;XGBoost算法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99~0.913),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1.021,P=0.998。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和XGBoost算法模型对循环ALVOS患者行EVT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后MBE发生的预测性能相当,且脑侧支循环分级、取栓次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入院NIHSS评分以及年龄可作为预测因子。

  • 标签: 卒中 脑水肿 血管 Logistic模型 XGBoost算法模型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龄循环急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LVOS)患者机械取栓的收益及风险,并探讨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序贯性地收集国内3家高级卒中中心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80例行机械取栓的循环ALVOS患者进行研究。(1)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高龄组(≥80岁)与非高龄组(<80岁),比较2组患者间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病死率的差异。(2)根据90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因素。(3)根据90 d预后情况将高龄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高龄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680例患者中高龄组92例(13.5%),非高龄组588例(86.5%)。高龄组患者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67.4%)明显低于非高龄组(77.9%),90 d预后良好率(20.7%)明显低于非高龄组(50.2%),90 d病死率(40.2%)明显高于非高龄组(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5.6% vs. 10.6%)及恶性脑水肿发生率(12.2% vs. 17.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1∶1)后统计分析显示,91例高龄组患者的90 d预后良好率(20.9%)明显低于91例非高龄组(36.3%),恶性脑水肿发生率(12.4%)明显低于非高龄组(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67.0% vs. 71.4%)、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5.7% vs. 17.6%)及90 d病死率(39.6% vs. 37.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6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314例(46.2%),预后不良组366例(53.8%)。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中高龄比例明显更高,男性比例明显更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比例明显更高,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明显更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更高,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串联病变发生率明显更低,发病至置鞘时间明显更短,颈内动脉闭塞比例明显更高,侧支循环2级比例明显更低,血管成功再通比例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基线ASPECT评分、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血管成功再通及侧支循环分级以外,高龄(OR=3.144,95%CI:1.675~5.900,P<0.001)也是影响患者机械取栓后90 d预后的独立因素。(3)92例高龄组患者中预后良好亚组19例(20.7%),预后不良亚组73例(79.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良好亚组相比,预后不良亚组中男性比例明显更低,侧支循环2级比例明显更低,血管成功再通比例明显更低,基线NIHSS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482,95%CI:1.187~1.850,P=0.001)是影响高龄患者机械取栓后90 d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尽管高龄是影响循环ALVOS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仍有部分高龄患者可从机械取栓中获益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尤其是对于低基线NIHSS评分的患者。

  • 标签: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前循环 高龄 机械取栓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68,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66,P=0.01;χ2=6.566,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25,9.661,均P<0.01)。结论对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神经功能 血凝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尤瑞克林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取栓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取栓术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尤瑞克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功能(NIHSS)、mRS、SAS以及SDS等临床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有差异(P

  • 标签: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取栓术 尤瑞克林
  • 简介:摘要:目的 此文中简列数据,重点分析高龄循环急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文中选取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共80例,均于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后,将其纳入本次研究,并以患者年龄为依据,将其分为低龄组(40例)、高龄组(40例),并对患者机械取栓后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穿刺到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出入院 NIHSS 评分变化、90d预后有效率等数据,发现两组数据组间未见明显性差异,对比结果P>0.05。结论 经研究分析发现,机械取栓对高龄循环急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理想,与年龄低于80岁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无差异性,并且对颅内出血以及90d病死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 标签: 高龄 前循环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EVT)术后24 h血压相关指标对患者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自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EVT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压指标,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估闭塞血管的再通状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术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59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57例患者血管未成功再通;术后90 d 95例患者预后良好,121例患者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房颤者所占比例较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较低,闭塞血管部位的分布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收缩压(SBP)、平均SBP、最大SBP、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连续变异均较高,舒张压(DBP)标准差、DBP变异系数、DBP连续变异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标准差、SBP连续变异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6,95%CI:1.002~1.243,P=0.047;OR=1.116,95%CI:1.016~1.227,P=0.022)。(2)在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糖尿病、房颤者所占比例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基线ASPECT评分较低,闭塞血管部位、首选治疗的分布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SBP、最大SBP、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连续变异、DBP变异系数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连续变异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4,95%CI:1.021~1.326,P=0.023;OR=1.191,95%CI:1.007~1.409,P=0.041;OR=1.141,95%CI:1.018~1.279,P=0.024)。在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中,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EVT术后24 h血压变异与其术后90 d临床预后有关。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血压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的188例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无效再通将患者分成无效再通组和有效再通组[无效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DSA显示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但术后90 d患者功能转归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比较无效再通组和有效再通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正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88例患者中发生无效再通92例。与有效再通组比较,无效再通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长,高血压病史、侧支循环不良者所占比例较高,脑卒中和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闭塞部位的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侧支循环不良、重度WMHs、中度和重度脑卒中是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以上6个因素建立预测术后无效再通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862(95%CI:0.809~0.914),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术后无效再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809~0.914,P<0.001)。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长、侧支循环不良、重度WMHs、中度和重度脑卒中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易发生无效再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无效再通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对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取直接急性取栓和桥接治疗两种方式的疗效。方法:整理 2017年 4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05例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 2组,其中直接机械取栓组 60例,桥接治疗组 4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成功再灌注率、 90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影像学检查用时、到院至动脉穿刺用时、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用时、到院至血管再通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疗效相当。

  • 标签: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直接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前循环血管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60例,按接受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结果:统计研究表明,通过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0天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天MRS评分(0-2)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更短,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明,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前循环血管闭塞患者的90天NIHSS评分、提高90天MRS评分(0-2)百分比,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应用价值良好。

  • 标签: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运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疗效。方法:研究选取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不同治疗方案。观察组使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间窗口、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病死率。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神经功能恢复、肺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好,治疗时间窗口稍有延迟。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病死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因此,运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肺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 运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与循环血管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LVO)所致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的aLVO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基线临床资料、Fazekas量表评分等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WMHs与aLVO患者侧支循环状况的独立相关性。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66例aLVO患者,男性77例(46.39%),年龄(69.62±5.91)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9.33±4.42)分。侧支循环良好组120例(72.29%),侧支循环不良组46例(27.71%)。单变量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Fazekas总分以及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优势比2.583,95%置信区间1.445~4.619;P=0.001)及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优势比2.190,95%置信区间1.022~4.692;P=0.044)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WMHs严重程度与aLVO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白质 侧支循环 磁共振成像 CT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宁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84例,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34~74(59.12±6.97)岁,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40±2.29)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采用SWIM支架取栓治疗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治疗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栓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新发梗死、血管痉挛、血栓脱落致远端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NIHSS评分变化情况;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患者死亡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异常情况发生。观察组手术时间61~96(76.34±14.2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57~87(71.53±15.38)min。取栓后即刻DSA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98%(3/43),低于对照组的24.39%(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4.865, P值均<0.05)。术后1周NIHSS评分观察组为(4.74±1.08)分,对照组为(7.23±1.43)分,均较术前降低(t=27.970、19.094),且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8.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期间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4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5, 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88%(2/43),低于对照组的19.5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0, 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预后良好者占72.09%(31/43),优于对照组的51.22%(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 P<0.05)。结论应用SWIM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术毕血管再通率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可获改善,手术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卒中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 标签: 脑梗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脑梗死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116例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有无颅内出血分为颅内出血组(n=31)和无颅内出血组(n=85),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在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基线收缩压、术前血糖水平等方面与无颅内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后,术前ASPECT评分(OR=0.770,95%CI:0.610~0.971,P=0.027)、基线收缩压(OR=1.029,95%CI:1.005~1.054,P=0.017)、术前血糖水平(OR=1.177,95%CI:1.010~1.372,P=0.036)是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ASPECT评分较低、基线收缩压较高、术前血糖水平较高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易发生颅内出血。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循环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 标签: 脑梗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