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定量指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测定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对于因年龄和疾病等因素导致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患者,前臂密度检测可作为常规骨密度检测的有力补充。笔者对前臂密度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吸收测定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31例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彻底松解虎口挛缩后,以尺骨茎突上1.5~2.5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处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逆行转移。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2 cm~15 cm×6 cm,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2 cm~16 cm×6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3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弹性好、外形美观,虎口挛缩均得到纠正,拇指对指、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均得到改善,腕部功能活动正常。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2例,良17例,可2例。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达S2~S3。供区仅遗留植皮瘢痕。结论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是修复虎口挛缩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案。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虎口挛缩 骨间背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髓内钉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前臂尺、桡骨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交锁髓内钉和钢板治疗前臂尺、桡骨干骨折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中情况(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术后疗效(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情况)。结果符合入选标准共86例,其中髓内钉组40例,钢板组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髓内钉组术前等待时间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次数多,住院时间短,简单骨折(A3型)所占比例少,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DASH评分、Grace-Eversman评分和钢板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髓内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率相对较高,但和钢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钢板螺钉相比,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具有手术等待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率高等优点,但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两组疗效对比。

  • 标签: 前臂 骨折 髓内钉 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cumed髓内钉治疗成人A3型前臂干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采用Acumed髓内钉固定治疗的20例AO分型A3型成人前臂干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36.5岁。桡骨干骨折6例,尺骨干折9例,前臂尺桡骨干部双骨折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2个月的前臂旋转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以评价Acumed髓内钉治疗A3型前臂干部骨折的疗效。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3个月。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术中拇长伸肌腱部分断裂,1例为术后3个月内固定激惹至拇长伸肌腱部分断裂,1例为骨间膜线性骨化。术后12个月20例患者前臂旋前活动度80°~90°,平均89°;旋后活动度60°~90°,平均86.3°;DASH评分0~37分,平均6.5分。结论成人A3型前臂干部骨折采用Acumed髓内钉治疗骨折愈合情况良好,1年后前臂旋转活动度恢复良好;成人A3型前臂干部骨折可被列为前臂Acumed髓内钉适应证之一。

  • 标签: 前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改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的效果和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6例单节段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并评价最后一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随访3个月时的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腕背伸、腕背屈改变度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指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早期康复训练 尺桡骨双骨折 前臂功能 改善效果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外固定配合外敷膏药用于前臂尺桡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前臂尺桡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以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外敷膏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

  • 标签: 前臂尺桡骨骨折 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外固定 外敷膏药 优良率 骨折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传统的前臂固定带中肩颈尼龙吊带材料粗糙,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佩戴,尼龙带的摩擦容易使颈部皮肤发生擦红,甚至破损,使患者舒适度降低。且患者佩戴前臂固定带活动时,患肢容易下滑,低于心脏水平,增加患肢肿胀,不利于患者康复。经临床使用,传统前臂固定带存在佩戴不舒适,稳定性差,患者随着步行前臂的摆动会增加骨折处的疼痛等问题。因此,制作改良版前臂固定带使患者佩戴舒适、稳定性增加,固定牢固;让患者在佩戴过程中,患肢处于功能位,利于患肢消肿,既能减轻因前臂摆动导致的骨折处疼痛,也能减轻对颈部的受压,不会使患者颈部出现压疮问题。方法 在传统前臂固定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为达到上臂紧贴于前胸部固定,使前臂悬吊于功能位,在腰部增加一条活动性固定带。在前臂托内增加一条大拇指固定带,使前臂悬吊稳定性增加,减轻颈部悬吊力量。在肩颈悬吊带上增加柔软、可活动的衬垫,减轻颈部局部压力,增加颈部佩戴舒适度。 结果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增加了患者佩戴的舒适度,缓解了患者颈部局部的压力,能妥善固定前臂,减轻患肢疼痛,增加了佩戴前臂固定带的有效性,使患肢处于功能位,护理人员及家属使用方便,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结论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并达到了预期固定的效果。

  • 标签: 前臂固定带 改良 前臂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旋前方肌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至2020年我们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B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同时加做腕部旋前方肌支配神经切断转位尺神经手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臂旋前、旋后角度,中立位时旋前、旋后最大静止肌力及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及旋后肌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前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均大于术后。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旋后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旋前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大于B组。结论旋前方肌能增加前臂旋前的力量,但对前臂旋转角度及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前臂 肌力 旋前方肌 旋转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13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前臂,选择2条基本相互平行的浅静脉,其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接近,皮瓣长轴与静脉走行一致,且2条浅静脉将皮瓣宽度分成约3等分,将切取的游离皮瓣在显微镜下于2条血管中间处纵行切开,并切除宽约2 mm皮下组织至真皮下血管网,结扎2条血管之间交通支。皮瓣不倒置,切取面积3.5 cm×2.5 cm~7.0 cm×4.0 cm。皮瓣内2条血管近端分别与受区动脉和静脉吻合。结果13例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其中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1个月,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皮瓣质地柔软、无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皮瓣稍臃肿;皮瓣TPD为9~18 mm,平均13 mm。结论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率高,功能满意,指腹化改变,位置表浅,切取容易,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静脉皮瓣 前臂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5例。术后根据肌腱损伤情况确定制动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结果术后5例皮瓣均存活。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无明显臃肿,植皮区无破溃。结论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术后临床疗效满意,供区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前臂 热压伤 旋股外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显微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8例前臂离断毁损伤残端创面采用削薄ALTP修复。术中在显微镜视下根据筋膜层血管网走行及受区需要削薄皮瓣,术后早期开始残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本组8例皮瓣均存活,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9.0 cm×7.0 cm。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皮瓣感觉功能恢复好。残端安装假肢适配良好。结论采用削薄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可保留更多前臂长度,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耐磨,具备感觉,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前臂 股前外侧穿支 残端创面 义肢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收治1例3岁患儿右前臂及右手严重挤压毁损伤,经保肢、游离皮瓣修复创面加神经、血管、肌腱修复等功能重建及康复锻炼。术后3年回访,患肢功能、外观恢复良好。

  • 标签: 幼儿 前臂 毁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设计制备新型"V"形前臂皮瓣后供区直接关闭的可能性及其在颊癌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对10例颊癌患者行"V"形前臂皮瓣切取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该新型皮瓣在既往传统Kiss皮瓣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皮瓣制备过程中"V"形皮瓣两侧亚单位连接处不断开,从而保证连接处尖端的血运,同时还可使得对位缝合后的皮瓣尖端更圆滑,使得血运更佳。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5~63岁,平均48.3岁,皮瓣大小为3.0 cm×5.0 cm~4.0 cm×6.0 cm。术后3个月通过门诊随访对供区切口愈合及前臂外观等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分别测量患者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角度,同时对患者腕关节功能依照Gartland-Werley表进行评分。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与术前数据对比,评估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前臂皮瓣切取后产生的供区创面均顺利关闭而无需植皮。其中3例患者术后因切缘张力过大发生创口缺血性改变,表皮剥脱后色素丧失,但切口愈合未受影响。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前臂切口均未见明显瘢痕增生,外观满意。术前患者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角度分别为(57.8±1.3)°、(58.4±0.7)°、(18.2±0.5)°、(28.5±1.1)°,术后分别为(53.2±2.1)°、(55.3±1.8)°、(16.4±0.4)°、(25.4±1.4)°,各数据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估1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发现术前与术后优良率均为100%。结论使用新型"V"形游离前臂皮瓣可以直接关闭中小型前臂皮瓣切取后供区缺损,避免传统游离植皮的创伤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外观满意且不会对腕关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是修复颊癌软组织缺损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颊癌 前臂皮瓣 软组织缺损 供区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舌癌联合根治并同期前臂皮瓣修复术开展手术室护理配合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就诊的30例舌癌病人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舌癌联合根治术+前臂皮瓣修复术治疗。根据根治术实施前后划入两组,即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15)。对照组采纳基础护理,实验组采纳手术室护理配合。统计两组病人治疗后的皮瓣成活率、语言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较之于对照组病人,实验组治疗后皮瓣成活率与语言功能、生活质量的测评值均明显更高(P

  • 标签: 舌癌 手术室护理配合 前臂皮瓣修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在指体及组织块离断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伴有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153例患者共176指的离断指体或组织块,采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桥接重建血液循环并同时覆盖缺损创面完成再植,切取皮瓣面积1.0 cm×0.5 cm~11.5 cm×4.0 cm,150指供区直接缝合,26指供区植皮关闭。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53例共176指中,5个离断指体坏死,3块静脉皮瓣坏死,3个离断指体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再植及皮瓣均成活,2个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1.5~20.0个月,再植后指体成活,指体长度保留良好,手指屈伸及抓捏功能恢复,皮瓣外形及质地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对伴有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离断指体及组织块进行再植,在桥接血管重建血液循环的同时覆盖缺损创面,是修复再植血管及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前臂 静脉皮瓣 断指再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损伤 骨间后动脉 旋转点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9年4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8例,男23例,女5例,左侧前臂12例,右侧前臂16例。皮瓣切取面积26 cm×8 cm~35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吻合和缝接,28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1例分叶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手术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2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内均保留股外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的皮神经缝接,皮瓣感觉恢复S3级13块,S2级10块,S1级5块。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ALTPF血运丰富,供区隐蔽。采用分叶设计的方式可缩减供区的宽度,避免植皮修复供区创面,是一种良好的修复前臂复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分叶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软组织缺损 前臂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