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体而言,区域土地改革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一批硕博士依托县级土改档案写成的学位论文,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华北、江南等地土改进行研究所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文章.研究者立足于县域、村庄层面进行微观考察,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土改运动中的群众动员和斗争、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互动、民众生活变迁等多方面内容,研究视野大大拓宽,新成果不断涌现,值得我们细致梳理并进行总结和探讨.

  • 标签: 土地改革 区域 述评
  • 简介:不少房地产商为了炒作房地产获得“暴利”的回报,到处鼓吹“地荒论”,这尤以那些明星似的房地产商为盛。有一位很有名的房地产商说“北京四环内的土地供应越来越少”,这成为他“土地供应严重不足”的主要依据。这种推论是错误的,成熟的市区当然土地供应特别新土地供应会越来越少的,这与一个城市土地供应是否充足没有关系。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可以说是没有一平方米的土地可供应的,但我们不能说纽约用于盖房子的土地不够。房价上涨一是因为土地的稀缺性,另一个则是由于单位土地创造的价值增加,土地租金相应上升,别有用心的鼓吹“地荒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作法。

  • 标签: 城市土地供应 重点区域 房地产商 “暴利” 土地租金 不负责任
  • 简介:文章讨论了土地整理前后区域生物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及社会与经济要素的变化,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和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认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益于增加区域生态安全。

  • 标签: 土地整理 区域生态安全 影响 识别
  • 简介:摘要面向业务化区域土地生态评估的需求,基于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和遥感技术现状,考虑城市建成区和区域整体的差异,本文提出一套区域土地生态因子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和北方农牧交错区两个典型的区域的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能够正确反映两个研究区的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的差异,初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区域土地生态因子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基础上的高效率开展土地生态评估的可行性。

  • 标签: 区域土地生态因子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遥感 京津冀城市群 北方农牧交错区
  • 简介: 摘 要:本文利用施工前、后实测 1∶2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 GIS 分析技术及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水田、旱地、道路、田土坎、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的综合整治,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 ; 新增水田 2.1255hm2 ,新增水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18% ,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 3.40%; 旱地增加了 0.9344hm2 ,占研究区总面积 0.9584% ,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 10.72%; 农村道路增加 1.1114hm2 ,面积增量占研究区总面积 1.14% 。经过土地整治,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 ; 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 提高了景观优势度,增加景观稳定性 ; 水利系统和道路系统的重新设计,促进了生物之间的交流、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传递,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土地整治 ; 景观格局 ; 景观指数

  • 标签:
  • 简介: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尤其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推动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供给更加紧张。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损现象。本文在简要阐述城市污损土地产生来源和治理途径的基础上,分析污损土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和发展要求提出了区域治理方案,为城市污损土地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化 污损土地 区域治理
  • 简介:摘要利用哈密市1996年的土地详查数据和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进行综合研究。采用动态度指数、综合指数、变化率等方法,分析了以哈密市为代表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

  • 标签: 区域 土地利用 结构变化 新疆哈密市
  • 简介:摘要:对未建设区域进行开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开发前,土地的合规性、可开发面积大小和土地价值是衡量该区域是否具有开发潜力的础条件。为了摸清某未建设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开发的价值等相关情况,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索。该区域调查总面积415公顷,其中:已建设区域195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的47%;未建成区域220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3%。

  • 标签: 开发土地调查 土地估值计算
  • 简介:本文在阐述土地资源配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土地资源供给约束、资源禀赋和利用结构方面探讨了土地资源配置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并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目标从土地资源配置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土地资源配置 区域社会经济 对策与建议
  • 简介:摘要: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土地交流合作机制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和协调需求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土地交流合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土地交流合作机制进行研究,并在引言部分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 标签: 跨区域 协调发展 区域间土 地交流合作机制
  • 简介: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粮食生产安全的保证需要耕地数量的保障,建设用地的占用与耕地的保护是城乡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为了改善日益紧张的人民与土地间的矛盾,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推进土地整治。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整治模式研究对于城乡统筹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村良好生产和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城乡统筹 区域 土地整治模式
  • 简介:摘要: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资源、资产及与其相关税费等收入形成的财政模式,其中包括土地和资金,即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税收收入及融资资金。土地财政本质上是用未来若干年收益进行投资,属于融资(借债)而不是财政收入。在实际运作中确实补充了地方政府财力、提高了政府可支配能力、加快了城市化建设,但在“征地、批租、投资、融资”的土地财政模式下不能只看到其带来的当前利益,更要重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 标签: 土地财政 风险评估 区域差异
  • 简介:摘要: 从区域景观格局的角度讲,现阶段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将会造成各地的原始景观构造改变,进而转变了固有的区域景观格局。由此可见,区域景观格局的转变与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工作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此前提下,各地如果要达到良好的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效果,那么核心要点在于保护原有的区域景观格局,并且运用合理化的举措来重新塑造区域景观格局。

  • 标签: 土地开发整理 区域景观格局 具体 影响
  • 简介:摘要: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省域中北部,林地分布在省域东南部、草地分布在省域西南部。 1995-2015年贵州省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最高,草地减少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速最快。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在所有地市表现一致,耕地和林地变化表现不一。建设用地以贵阳市增加面积最大,黔东南州增加比例最高为特征;耕地以黔东南州增加面积最大,贵阳市减少面积最大为特征;林地以毕节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增加面积最大,黔东南州减少面积最大;草地以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减少面积最大为特征。

  • 标签: 土地利用 变化特征 叠加分析
  • 简介: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各地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保有量正在不断减少。针对这一情况,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对土地实行宏观调控的决定.并对耕地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制度。这赋予了我们土地管理第一线的同志重要的历史使命。经过市局业务培训,我们深深地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 标签: 土地管理 耕地保有量 管理制度 宏观调控 业务培训 国务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区域土地整理储备即为,在特定的范围内,遵循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立的用途及其目标,通过法律、经济、行政、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关系、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优化、调整、改造,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改进生产以及生活条件。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国有土地整理与农村集体土地整理两种。土地整理储备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近30年,在提升土地价值、优化区域规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 标签: 土地整理储备 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以山东省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持续水平、利用强度、投入水平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自然断裂点将17地市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威海为高度集约化;济南、德州、淄博、烟台为中度集约化;滨州、东营、潍坊、菏泽、济宁、临沂为低度集约化;聊城、泰安、莱芜、日照、枣庄为粗放集约化。并就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东省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策略。

  • 标签: 土地利用 区域差异 评价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