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近年来汉语中出现的动宾动词带宾语的用法逐渐增多的语法现象,提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5项基本原则,全面研究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3018个动宾动词,并对其中在中国内地已普遍可以带宾语的298个动宾动词分5大类17小类进行了语义的和语用的分析研究,指出,这一用法目前在汉语社会中正逐渐用开来,并可能会依照语言的类推规律,逐渐会为汉语社会所普遍认可。

  • 标签: 动宾式 动词 宾语
  • 简介:摘要《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伴+动词”形式的词语,它们绝大多数仅被标注为动词词性,这类词语不仅具有共素“伴”,而且从“名动包含”、“新动单名双”和“转指”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包含名词性,可以通过转指形成双音的名词,并且符合人的语言认知行为和“转喻”规律。

  • 标签: 伴+动词 名动包含 转指 隐喻
  • 简介: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双音动词尤需重视。文章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发展汉语》的双音动词进行穷尽的计量统计,分别做出双音动词、共现词分布情况统计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对外汉语教材 双音节动词 计量统计与分析
  • 简介: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5年高频高稳态词表,采用计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单双音动词对在词频、同素与同义关联上的特点:词频上,单音节动词仅在最高频的小范围区域内占数量优势,单双音动词在高频词范围内的分布,其比值与词频正相关;词形和词义上,高频的单双音动词同素与同义关联现象突出且均有高频效应,词频越高的单音节动词同素关联与同义关联能力越强。文章通过穷尽性考察,归纳了高频单音节动词的同素关联能力等级表和同义关联能力等级表,将为汉语的动词分类教学提供数据。

  • 标签: 单双音节动词 词频 同素 同义 关联
  • 简介:<正>单音节动作动词双音动作动词不仅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语用功能上也各有其特点。本文拟将考察单双音动作动词对不同语体·句类的感受度,描写其语用功能差异,并兼及与使用者的关系。

  • 标签: 动作动词 单双音节 语用功能 单音节 书面语体 口语语体
  • 简介:动宾动词“放手”等带宾语举例崔山佳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中有这样一句话:①黑娃仍然没有放手焦振国回乡。(第34章)"放手"是动词,是动宾动词,又带了宾语,这种用法比较特殊。对此种语言现象,詹开第先生在《(骆...

  • 标签: 动宾式动词 带宾语 语言现象 北京口语 《白鹿原》 近代汉语
  • 简介:有人认为,动宾结构作动词,其后边不能再带宾语,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从语言现象看,为数不少的动宾动词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再带宾语;从理论上说,动宾动词的前一个语素在意义上已经支配过它后边的语素,因而整个动宾动词就无力量再支配其他宾语了.可是,如果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就会发现这个说法不够全面.首先,一个动词能否带宾语,不能单从形式上看,而应着重于意义上的分析.

  • 标签: 动宾式 动宾结构 现代汉语 时间名词 动宾词组 文言词语
  • 简介:从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来看,古汉语知识的考察主要涉及到这些方面: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的词;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⑤特殊句式(倒装、被动、省略、判断)等。因此,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特别是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常用词,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迫切而必要。我就对高中语文古今异义双音词语作了归纳整理,以备复习考试用。

  • 标签: 高中语文 古汉语知识 收录 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 课程标准
  • 简介:中古时期双音"×来"时间语词有三种类型。"未然性副词成分+来"体现"时间在动"的强势时间认知方式,"来"的位移义具体实在。"起点性表时成分×+来"源自"自×以来"格式,体现"观察者在动"的时间认知方式,"来"获得时段标志意义。"显性时间义成分+来"出现于"来"发展为词缀之后。只有×是泛指性过去义时间成分时,"起点性表时成分×+来"才能固化成词,"来"才具备词缀化的条件。

  • 标签: 中古汉语 时间语词 ×来 词缀 词汇化
  • 简介:摘要:“到、在、向、自、于”等出现在动词后面时,传统的说法认为,它们跟其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当补语。本文认为,“双音形式+于”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1)“00+于”(出版于),(2)“0+(0+于)或0+(0于)”(不至于),(3)“0+0+于”(有助于)。(1)(2)(3)类型中“于”不跟它后面的成分构成介宾结构做补语,而跟它前面的双音构成述语.

  • 标签: 介宾结构 双音节 “于” 句法 汉语
  • 简介:关于《汉清文鉴》,中国学界尚未做详细的研究。笔者认为汉语、韩语、满语三语对照的《汉清文鉴》是对十八世纪末汉语研究、韩国语研究、满语研究以及三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宝贵资料。深入研究《汉清文鉴》不仅对当时语言的研究,还对文化研究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用《汉清文鉴》中的汉语语料,对汉语词进行分析。首先,将语料整理成电子版本,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统计出《汉清文鉴》的词语总数,并把所有词语按音节结构进行分类。其次,选取了所占比重最大的双音词语,以网络词典《百度词典》和纸质版《中韩辞典》为参考工具,将双音词语再分为词和短语两部分,然后选取其中的双音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词类划分并指出各词类所占的比重。

  • 标签: 汉清文鉴 双音节词词性
  • 简介:时间副词“偶尔”是由单音节副词“偶”和词尾“尔”构成的附加双音副词。副词“偶尔”始萌芽于魏晋六朝时期,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固化成词的用例,在唐宋时期,诗词中偶有出现,但“偶尔”最终大量应用还是在明清时期。汉语词双音化是副词“偶尔”的词汇化的基本动因,“偶尔”形成早、成熟晚是与副词“偶”、“偶然”之间竞争的结果。

  • 标签: 偶尔 语法化 词汇化 历程 动因
  • 简介:临海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是台州地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临海方言属浙江吴语浙南区台州片。本文对临海方言双音变调调型进行声学实验,对其音高和调长进行研究。

  • 标签: 临海方言 连读变调 音高 调长
  • 简介:目的绘制"男女声录制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中单音节双音词表以及短句表的言语识别率-强度函数(Performance-intensityfunction,P-I)曲线,获得正常人P-I函数曲线的言语识别阈和斜率两个参数,并加以分析比较。方法选择耳科正常人20名,采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编写的"男女声录制普通话言语测听词表",包括单音节词表6张、双音词表8张及短句表5张,先分别获得其20%~80%的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的6个强度点,计算出各词表在各个强度下的识别率、言语识别阈、20%~80%的斜率和50%的斜率,采用Logistic回归函数进行分析,绘制其P-I曲线。结果(1)单音节词表:20%~80%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强度为21、25、25、30、35、40dB(SPL),线性范围斜率为(3.5±0.1)%/dB,平均言语识别阈为28.5±0.5dBSPL;(2)双音词表:20%~80%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强度为20、22、24、26、28、30dB(SPL),线性范围斜率为(6.3±0.5)%/dB,平均言语识别阈为24.4±0.5dBSPL;(3)句表:20%~80%言语识别率范围所需强度为22、24、26、28、30、32dB(SPL),线性范围斜率为(7.2±0.4)%/dB,平均言语识别阈26.3±0.7dBSPL。结论(1)三类词表正常人P-I曲线均呈侧向拉伸的S型,其言语识别率随着言语刺激信号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言语刺激信号强度上升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从而达到最大言语识别率。(2)句表的20%-80%线性范围斜率最大,其P-I函数曲线走形最陡峭。

  • 标签: 单音节词表 双音节词表 句表 P-I函数曲线
  • 简介:摘要双音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重要原因。双音化在汉语上的作用是重大的。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 标签: 汉语 双音节化 原因 作用
  • 简介:一、“上”、“下”双音形式的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上”、“下”的双音形式应该包括“上面”、“上边”、“上头”、“下面”、“下边”、“下头”、“底下”这几个。我们查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发现这几个词在使用频率上很有特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所依据的是129种语料,共分为“报刊政论”、“科普书刊”、“剧本和日常口语”、“文学作品”四大类。

  • 标签: 音节形式 “下” “上” 现代汉语普通话 演变 意义
  • 简介:按汉化方式将汉语双音外来词素分为双音音译外来词素、双音形兼音译外来词素、双音音加意译外来词素、双音形加意译外来词素、双音音意兼译外来词素和双音意译外来词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6种不同的双音外来词素在与单音节词素结合构造新词过程中的构词表现和构词规律。

  • 标签: 双音节 外来词素 单音化 构词表现 构词规律
  • 简介:不同类型的“动宾+宾”有不同的语义基础。有的“动宾+宾”中的宾语与动词内名词性语素有直接语义联系,有的则与动词语义特征有关。少量“动宾+宾”的动词和宾语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语义联系,但类型和数量都是有限的,且亦有其语义基础。

  • 标签: “动宾+宾” 物性结构 语义特征 语义基础
  • 简介:本文讨论汉语中与轻动词有关的句法现象,认为汉语非常规性动宾的复杂关系,是由轻动词移位造成的.文章进而指出:轻动词促发的句法移位现代汉语里有,古代汉语里更普遍;句法运作里有,构词法里同样可见.因此,轻动词句法不仅可以贯古今,而且可以通词语,它为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 标签: 古代汉语 句法 动词句 动宾关系 古今 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