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脱钙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钙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钙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性能的、注射性的硫酸钙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组、5%组、10%组、20%组、30%组、40%组共6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DBM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水泥的粉剂。将0.3 g甲基纤维素溶于10 ml的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DBM/硫酸钙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钙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DBM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增长趋势明显(F=49.275,P<0.05;F=124.859,P<0.05)。单纯硫酸钙(0组)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40%组抗压强度仅为3.33 MPa。随DBM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5%组、10%组、20%组的DBM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P>0.05);而30%组、40%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t=3.259,P<0.05)。不同含量的DBM能够明显改变硫酸钙复合物的降解速率,30%组和40%组体内完全降解时间仅为10 d;0组30 d的降解速率为63%。在体外降解的任何时间点内,DBM对硫酸钙复合物培养液的pH值均无明显影响,且与单纯硫酸钙的pH变化规律一致。结论随着DBM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抗压强降低、凝固时间延长,这些不利于注射型硫酸钙水泥的制备。

  • 标签: 脱钙技术 硫酸钙 骨水泥成形术 抗压强度 甲基纤维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注射性硫酸钙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 mPa,终凝时间为(3.86±0.09) 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 标签: 硫酸钙 抗压强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关节镜下注射组织工程治疗关节周围骨折不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9例关节周围骨折不连患者实施关节镜下不连部位清理术,并用穿刺针将组织工程注射于患者的骨折端,必要时进行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并嘱咐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复查,通过X线片观察患者关节周围骨折不连的愈合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9-12个月后发现,所有患者的关节周围骨折不连均愈合,按照Johner-Wruhs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6例患者的评价结果为优,3例患者为良,术后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关节镜下注射组织工程治疗关节周围骨折不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关节镜 可注射组织工程 关节周围骨折骨不连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本研究采用半水硫酸钙晶体(Calciumsulphatehemihydrate,CSH)与可吸收镁合金(Magnesiumalloys,Mgalloys)制备出一种注射的新型复合人工材料,并研究其注射性,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等各方面的性能。方法:对比不同比例Mg/CSH复合材料的初、终凝时间、压缩强度、注射特性;采用X线衍射分析(X-raydiffractionanalysis,XRD)和能量弥散X射线探测器(EnergyDispersiveX-rayDetector,EDX)对材料成分进行分析;模拟体内液态环境,测试材料在37℃浸泡环境下的生物活性及在磷酸缓冲盐浸泡下的重量变化以及pH变化;材料表面形态采用扫描电镜(Sca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观察;用大肠杆菌抑菌性实验对材料的抗菌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纯CSH组相比,添加Mg的复合材料凝固时间延长,复合材料的注射性显著提高(纯CSH的注射比例为43%,20%Mg/CSH为69%)。随着Mg含量的提高,抗压强度方面也有所提高(P〈0.05)。XRD及EDX检测结果均证明材料中含有CSH以及Mg晶体。不同复合材料在浸泡环境下的结果表明,Mg的添加对复合材料的pH无影响;降解率方面,在浸泡时间小于21d时,纯CSH与Mg/CSH复合材料的降解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浸泡21d后,复合材料的降解性明显优于纯CSH(P〈0.05)。SEM检测浸泡前后材料表面,结果表明浸泡对材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Mg/CSH及10%Mg/CSH与纯CSH24h后抑菌性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添加镁合金的注射硫酸钙复合材料展示出良好的机械性能,在注射能力、抗菌性,体内生物相容性方面也表现良好。该材料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可注射骨 半水硫酸钙 镁合金 骨组织工程 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种新型注射型水凝胶早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在体内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使用丝素蛋白溶液和磷酸镁基水凝胶制备成不同磷酸镁含量的4组水凝胶,分别命名为Mg0、Mg1、Mg2和Mg5并研究分析材料表征。体外实验检测水凝胶的生物活性及诱导成分化的能力。体内实验采用10只SD大鼠进行颅骨缺损模型制备,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对该种新型注射型水凝胶用于修复缺损颅骨的疗效及可行性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应用Graph Pad 9.0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电镜扫描(SEM)显示了4组水凝胶的表面微观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结果示共培养1 d时对照组与Mg0、Mg1、Mg2和Mg5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399±0.024、0.436±0.043、0.364±0.020、0.3205±0.029和0.338±0.028,在共培养3 d时为0.606±0.045、0.590±0.042、0.557±0.014、0.453±0.056和0.610±0.046,第5天时分别为0.882±0.022、0.841±0.147、0.824±0.040、0.828±0.049和0.830±0.021,第7天时分别为1.162±0.029、1.397±0.056、1.059±0.050、1.063±0.084和1.102±0.046(F(12,77)=8.0,P<0.01)。使用氯化十六烷吡啶(CPC)对14 d时的成矿化物进行定量,Mg0、Mg1、Mg2和Mg5的A值结果分别为0.937±0.107、1.646±0.507、2.181±0.038及2.006±0.043(F=56.0,P<0.05)。体内实验示注射型水凝胶修复效果显著,在修复后第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胶原。结论丝素蛋白-磷酸镁基注射型水凝胶能有效修复缺损,并可在体内促进早期骨胶原的形成。

  • 标签: 注射型水凝胶 磷酸镁 颅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学
  • 简介:目的探讨注射硫酸钙植入对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近端小梁的影响。方法复制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采用穿刺注射技术将可注射硫酸钙植入骨质疏松实验大鼠股骨近端,对侧做自身对照,于术后2、4、8、12周取材,对双侧股骨近端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组织形态计量学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显示:术后4、8、12周实验侧股骨近端密度明显高于对照侧。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4周实验侧硫酸钙降解,出现成效应;8周股近端穿刺注射区域已为致密、分化不成熟的小梁所填充;12周股近端小梁得到较好修复,为成熟的小梁组织所填充;对照侧为典型骨质疏松病理改变。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显示:术后8和12周实验侧小梁面积百分数、小梁宽度和小梁数量显著高于对照侧,实验侧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对照侧。术后2、4、8、12周实验侧股骨近端骨密度较对照侧明显增加。结论注射硫酸钙能快速有效的修复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近端小梁。

  • 标签: 骨小梁 可注射硫酸钙 骨质疏松症 股骨近端
  • 简介: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螺钉固定不牢靠,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造成固定失败。目的:探讨应用注射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均采用注射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路钉棒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7d、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水泥无明显渗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钉。患者术后7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与术后7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供坚实稳定性,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维持椎体复位后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评价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半水硫酸钙(nHAC/CSH)植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犬外周血基质细胞(dPBSCs)从健康成年犬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通过直接接触或浸提液法检测nHAC/CSH的细胞相容性。制备nHAC/CSH的浸提液,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nHAC/CSH与dPBSCs共培养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3天时两组细胞的凋亡比率相近,nHAC/CSH和dPBSCs共培养时,细胞伸展良好。结论:nHAC/CSH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可注射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注射肽与注射液 对骨折患者进行病情改善,提升愈合率。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骨科疾病。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 90 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病情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联合 注射液, 分析临床疗效。 结果: 从 治疗结果 上看,观察组 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 9.1±2.0 )周, 对照组为 ( 10.9±2.2 )周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术后 VAS 评分中,观察组治疗 7 天后为( 2.9±0.8 )分,对照组则为( 3.7±1.1 )分,肿胀程度中,观察组治疗 7 天后为( 1.5±0.3 )分,对照组则为( 1.9±0.3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注射液 对于骨折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积极效用,有助于骨折愈合,并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疼痛度和肿胀度,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注射用骨肽 骨肽注射液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 水凝胶为一类亲水的能够保留许多水分子或者生物体液的三维网络结构的胶体,自从人们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广泛关注 。但是,传统水凝胶存在一些性能和结构上的不足,比如,其力学性能偏低、降解不易把控等困难,从而限制了水凝胶在临床中的使用 。随着对水凝胶不断加深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可以使用改变原料、优化制备等方法,制造出更加优异的新型水凝胶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研制的一种生物医用水凝胶-注射水凝胶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标签: 可注射水凝胶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根据多位塑件的结构与工艺要求,制定了适合该此类塑件的模具设计方案,模具采用两板模结构,模具无滑块结构,浇注系统采用潜伏式进胶结构,塑件内部有众多位,顶出系统设计时需要注意塑件顶出平衡,使模具可以大批量生产。

  • 标签: 注射模 潜伏式浇口 两板模 骨位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0期
  • 机构: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将新研制的碳酸钙纳米颗粒溶剂注射到患有肿瘤的小鼠体内,将肿瘤所处环境的pH值从酸性变为碱性,有效阻止了癌细胞生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注射磷酸钙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联合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hBMP-2)作为植材料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复位后的缺损分别采用注射rhBMP-2/CPC(实验组)和单纯CPC(对照组)进行充填,并用PHILOS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ane-SandhuX线评分和肩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例经过平均14.2个月随访。切口局部无搔痒感或疼痛。随访发现实验组术后平均20.8周获得性愈合,优于对照组的25.8周。通过Lane-Sandhu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X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提示:运用注射rhBMP-2/CPC人工患者在术后1年的Neer关节功能评分表结果优于单纯运用CPC人工患者(P〈0.05)。结论注射rhBMP-2/CPC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充填效果确实等优点,能有效避免复位后量的再丢失,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是充填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磷酸钙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移植替代物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性人胎盘胶原的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将实验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并将浓度为8mg/ml及30mg/ml的两种胶原分别注于两组豚鼠的皮下和皮内,以生理盐水作对照。实验鼠分别在注射后1、3、5、7、14、28、49、91、196天作大体观察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注射性人胎盘胶原不引起明显的过敏反应及炎症反应。注入宿主皮内后,能较长期稳定留存,并逐步被宿主的自身胶原替代,共同进入宿主的生命代谢过程。它还能使真皮的胶原纤维增加,真皮增厚,延缓了真皮的衰老。结论注射性人胎盘胶原在整形美容外科中作为改善皮肤衰老中出现的皱褶及修复皮肤浅表凹陷性缺损具有实用价值。

  • 标签: 可注射性 人源型 胶原
  • 简介: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两杯葡萄酒或啤酒,增高骨质密度,使骨骼更强壮。但若酒喝得太多,特别是烈性酒,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波士顿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对象是1182名男性,以及1289名

  • 标签: 葡萄酒 啤酒 骨密度 骨骼 研究人员 男性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平均年龄增加,因骨质疏松或肿瘤造成的脊柱椎体压缩/病理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逐渐成为常规的相关疾病经典治疗方案。这一术式是将脊柱专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注入到压缩骨折椎体中起到机械稳定的作用。通过对椎体注射材料进行不断的调整,我们对其治疗脊柱骨折的机制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然而,继发于PMMA注射水泥渗漏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也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注射材料来完成这一临床治疗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将对目前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水泥 心脏内栓塞 骨水泥渗漏 可注射生物材料
  • 简介:背景:在假设动脉瘤样囊肿通过内部骨化存在自愈潜能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微创的治疗动脉瘤样囊肿方法。即用脱矿物质骨粉混合自体骨髓注入骨囊肿内,从而使病变停止进展,并自行骨化。我们提出假设,即为了诱导骨质愈合。囊肿细胞只需要对诱导材料的作用产生反应,而囊肿刮除术或扩大的外科手术是不必要的。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这种新方法对于囊肿的治愈情况,及其治疗本病的复发率的因素。方法:对13例经活检确诊为动脉瘤样囊肿的患者,经小切口向病灶内注入脱矿物质和自体骨髓混合泥。研究组中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16.6岁。病灶部位位于长骨者6例,骨盆5例,位于肩关节盂和跟者各1例。其中5例患者既往未经任何治疗,1例经术前栓塞,其余7例患者为治疗后复发者。结果:经过平均3.9年的随访,其中11例患者获得治愈。结论:该微创方法能够促进原发性动脉瘤样囊肿自愈。采用该治疗方法不再需要进行刮除术。能够避免过大的外科手术及失血,并且对于位于类似骨盆这样不容易暴露部位的病灶,可以使操作更为便捷。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自体骨髓 脱钙骨 注射 外科手术 平均年龄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采用仿生学原理制备了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复合材料,但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作为注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支架复合培养,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接种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与增殖。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支架埋植在家兔背部肌袋内,埋植后2,4,6,8周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生长、增殖良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支架埋植后2周,材料周围有中等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细胞浸润,可见小血管与纤维母细胞增生,材料已被炎性细胞分割、围绕散碎;埋植后4周,可见少量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聚集,炎症反应进一步消退,肌纤维排列、形态正常;埋植后6周,材料周围炎症反应轻微,组织水肿不明显;埋植后8周,炎症反应基本消退,材料基本降解完成,肌纤维形态基本正常。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作为注射型支架材料。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半水硫酸钙 组织工程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就复方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后所产生的各类不良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该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筛选我院既往5年电子病历中实施肽治疗的患者,就其中发生各类不良情况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既往5年内,我院合计有16例患者在应用了肽后出现了不良情况,其中男性、老年患者占据多数;在各类不良情况中,变态反应占主要地位,且其发生时间多在药物应用半小时内。结论临床在面对接受肽治疗的患者时,应细致的了解患者既往的药物过敏病史,并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加强管理、规范使用,这对于减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是非要重要的。

  • 标签: 骨肽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