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心室肥厚的诊断及电特点。方法记录和分析5000例常规单导心电图,分别统计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点及诊断要点。结果检出左室肥厚47例占0.94%,肥厚30例占0.6%。结论小儿左室肥厚比小儿肥厚发生率多见,左心室右心室肥大通常伴有相应心房的肥大,故心房肥大时常提示可能有心室肥大。

  • 标签: 小儿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对大鼠肺动脉高压致右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只,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n=8)、肺动脉高压组(PH组,n=6)和丙泊酚组(P组,n=8)。PH组及P组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制备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P组于造模后2周开始腹腔注射丙泊酚100 mg/kg,2次/周,连续注射6周。分别于造模前和给药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计算体重差值(△BW=给药结束后体重-给药前体重)。于给药结束后,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RVWT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肺动脉瓣口最大峰值流速(PV)。然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结果,Masson染色观察右心室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PH组△BW和PV降低,RVWTd、IVTd和RVEDD增加,肺小动脉壁厚度和右心室心肌细胞穿核面积增加,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上调(P<0.05或0.01),光镜下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结构紊乱,右心室心肌细胞间隙增宽,出现明显纤维化;与PH组比较,P组△BW和PV升高,RVWTd、IVTd和RVEDD减少,肺小动脉壁厚度及右心室心肌细胞穿核面积减少,肺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下调(P<0.05或0.01),光镜下可见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结构紊乱、右心室心肌细胞间隙及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结论丙泊酚可减轻大鼠肺动脉高压致右心室肥厚,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早期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高血压,肺性 肥大,右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医护人员为了提高急性右心室梗患者的护理效果,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治疗模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接受护理治疗的100例急性右心室梗患者为分析研究对象。急性右心室梗患者来到医院选择就医后,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以往的就医记录、治疗方案以及身体症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询问,与此同时排除急性右心室梗患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概率。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区分常规护理治疗方式与心理护理治疗方式,给急性右心室梗患者带来的护理治疗效果,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情绪波动情况进行整理,从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就医期间负面情绪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后续通过所记录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医护人员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 急性右心室心梗 护理治疗
  • 简介:摘要右心室梗死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少见,常常在临床心电图诊断中误诊和漏诊,本人谈谈右心室梗死的诊治体会,提高对右心室梗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 标签: 右心室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而对照组50例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治疗。比较两组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日—2018年2月20日期间本院接收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将66例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33例/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将两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的情绪评分、住院时间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其不良情绪的改善,可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中青年 急性右心室心梗 心理护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针对66例本医院诊治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是抽取时间,以奇偶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3例。分别予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情绪水平、抑郁情绪水平。结果:(1)中青年急性右心室梗患者护理前焦虑情绪水平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情绪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护理后焦虑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抑郁情绪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护理后抑郁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青年 急性右心室心梗 心理护理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主因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年,心慌10年,腹胀1年入院。心脏专科检查: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见抬举样搏动。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率90/min,心房颤动,P2增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

  • 标签: 心电图 心室肥大 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护理特点,提高对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的护理水平,以达到提高该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目的。方法总结5例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找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结果通过对5例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护理经验的总结,认为对该类患者除了做好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大量补液期间的观察及护理;2.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处理;3.心理护理。

  • 标签: 右心室 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急救办法与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讨论。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3年3月我院总共收治的11例急性右心室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例资料,对其中的措施与效果进行会诊讨论。结果经过充分输液扩容、抗休克,积极溶栓、保证灌注,严密监测、谨防心律失常等治疗,11例患者中5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4例患者出现好转,病情稳定并得到控制;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81.82%。结论急性右心室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属于危重病例,患者愈后较差,死亡率高。接诊时应及时、有效进行急救;护理过程中应谨慎。通过及时并且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患者生命可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

  • 标签: 急性RVI 心源型休克 抢救及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右心室肥厚(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H)和右心室衰竭(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RVF)是具有致命性的恶性心脏疾病,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大量研究已经发现,Ca2+处理重塑在RVH和RVF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患者的两大主要死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和恶性心律失常)为框架,从微观角度详细阐述了在RVH和RVF病理过程中Ca2+的作用及Ca2+稳态的变化,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右心室肥厚 右心室衰竭 钙离子 心律失常
  • 简介:心室是一种少见、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二个房室瓣同房室瓣开口与单一心室,发出主动脉和肺动脉,并伴有血管畸形。运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是近年来纠治青紫单心室的新方法,但由于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国内医院开展较少。本院在2005年3月27日成功地为1例右心室型单心室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单心室 围手术期护理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右心室 先天性心脏畸形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报道我院确诊的一例单纯右心室梗塞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 标签:
  • 简介:由于心结构的特殊性,准确的测量心功能一直是一个难题。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能够对心系统形态、血流及功能进行评估的最便利、有效的方法。三维超声在量化右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MRI与多层CT扫描也不失为测量右心室容积与功能的良好选择。还有一些血液生化指标也可能在未来右心室功能评定上发挥作用。

  • 标签: 右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核素造影 核磁共振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室面积变化分数(fractionalareachange,FAC)评估早产及足月产新生儿右心室(rightventricle,RV)收缩功能。方法分别测量76名早产新生儿及102名足月产新生儿的右心室舒张期末面积(rightventriclarend-diastolicarea,RVEDA)和右心室收缩期末面积(rightventriclarend-systolicarea,RVESA),计算RVFAC,并观察其与出生时孕周及体重的关系。结果早产儿RVFAC低于足月产新生儿(P=0.000),与出生时体重明显相关(r=0.769,P=0.000),足月产新生儿RVFAC与出生时体重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187)。结论RVFAC能简便准确的评估新生儿室收缩功能。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新生儿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致心律失常性室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方法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26例ARVC患者、24例特发性室室速(IRVT)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应变率、速度及位移,分别记录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比较不同实验组间及不同室壁节段间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室游离壁各节段的Vs、D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基底部值最大,中间段次之,心尖部最低,St、SrS亦存在类似梯度,但除心尖段St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RVT及ARVC病人中,Vs、D的梯度分布依然存在。IR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室游离壁各节段St、SrS、Vs、D均无统计学差异。ARVC组各节段St、S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RVC组室游离壁中间段及心尖段St低于IRVT组。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表明,运用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诊断ARVC,当取-23.01%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7.5%,若以中间段应变率-1.27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3.8%。若以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鉴别ARVC与IRVT,当取-21.39%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法应变率检查发现ARVC患者室游离壁各节段运动减弱,选择合适的截断值,可以为ARV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心室扩大及左心室室壁增厚。左心室肥大是诸多心脏病的共同表现,通过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心室肥大是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时至今日,有关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不少于几十条,但一般认为既往沿用的单项标准敏感性高者特异性低,而特异性高者敏感性低。现对我院收治的左心室肥大患者心电图诊断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2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左心室肥厚 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通过 X射线、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诊断,根据其诊断结果确认单纯性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各项指标:其中以左室电压最高值为计算标准,测量并计较其 QRS时间、 Rx+Sz、空间 QRS向量以及 RV5(V6)+SV1(V2)。结果:两组患者的 Rx+Sz、空间 QRS向量以及 RV5(V6)+SV1(V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 QRS 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 P<0.05)。结论: QRS时间延长可以作为诊断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的重要诊断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0例进行临床诊治效果分析,对这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诊治,观察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住院时间3h至13d,3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例死于顽固性全心衰竭,2例死于心室纤颤。抢救成功率90%。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时,其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常规常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还是需要尽快的进行病情的确诊,同时尽快的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几率,从而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诊治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