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正中神经刺激治疗方案应用到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将 2016年 4月至 2019年 12月研究时段确认其中 64例因颅脑损伤导致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为对照组( n=32)与实验组( n=32);对照组单纯应用手术方案;实验组患者应用手术方案并配合正中神经刺激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 93.75%),对照组为 24( 75.00%),即实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更优( P< 0.05)。 结论:在对颅脑损伤致使昏迷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正中神经刺激配合手术治疗进行治疗,获得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刺激 颅脑损伤后昏迷 生物反馈 治疗方式 观察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正中神经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正中神经刺激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在对比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最后,在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正中神经刺激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昏迷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 颅脑损伤 昏迷 促醒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正中神经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患儿在促醒方面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治疗组(n=30),实施同样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28例患者为对照组,30例加用双侧内关穴和郄门穴进行正中神经刺激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修订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评价其治疗后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所致的意识障碍方面的促醒作用。结果正中神经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Glasgow评分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患儿采用穴位正中神经刺激的方法可大大提高促醒率,缩短疗程。

  • 标签: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中神经刺激对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儿童昏迷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微意识状态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刺激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右侧正中神经刺激治疗,刺激频率40 Hz、强度10~15 mA,每日2次,每次4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昏迷恢复量表修改版(CRS-R)评分对2组患儿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定,记录2组患儿上肢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N20/P25波幅。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CRS-R评分、N20潜伏期及N20/P25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刺激组治疗后CRS-R评分[13.00(10.00,14.75)分]及N20/P25波幅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N20/P25波幅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刺激组CRS-R评分、N20/P25波幅较为优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刺激可提高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儿童的CRS-R评分、提高N20/P25波幅,有助于意识恢复。

  • 标签: 微意识状态 正中神经电刺激 昏迷恢复量表 体感诱发电位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及正中神经刺激(RMN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催醒的影响.方法选择83例术后恢复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高压氧(HBO)及正中神经刺激(RMNS)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定(ESS)和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采用经颅三维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和脑地形图(BEAM)分别评定脑血流量和脑活动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3个月时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显示治疗组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提高,对照组仅有17例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较前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BEAM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弥漫性慢波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及正中神经刺激治疗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和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压氧 电刺激 右正中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讨论实施持续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6年5月—2016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总计88例。应用抽签的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后,GCS评分为5.71±1.42分,DRS评分为17.66±7.58分,EEG评分为2.45±1.62分。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后的分析当中,GCS评分为10.74±2.24分,DRS评分为5.47±3.80分,EEG评分为9.36±3.48分。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明显。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实施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取得复苏状态,减少脑损伤的现象,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推广应用,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多的保障。

  • 标签: 重型 颅脑损伤 昏迷 神经刺激 右正中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正中神经刺激(RMNS)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9例和研究组69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药物治疗及营养支持疗法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MNS治疗,比较并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14 天、1月、3月的昏迷程度、苏醒时间、功能障碍及脑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第7天、14 天、1月、3月对比苏醒率均较高,且平均苏醒时间较短(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GCS评分较对照组高,CRS-R评分也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的FOUR评分较高,DRS评分较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7天、14天、1个月及3个月比,研究组的MCA、ACA及BA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RMNS联合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昏迷与残疾状况也均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 高压氧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中神经刺激(MNE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0例PS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和MNE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MNES治疗),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认知康复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MNES组在此基础上行MNES(RMNS)治疗(一只电极置于右侧腕关节掌面腕横纹上2 cm正中神经点,另一只置于右侧大鱼际肌;单个刺激持续时间40 s,间歇时间20 s。),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1次/天,每周治疗5 d,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和治疗6周后,对MNES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和比较。另选15例作为近红外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NIRS)技术对接受RMNS刺激前及刺激时该组患者的脑氧变化进行监测观察。结果①治疗3周后,对照组和MNES组患者的MMSE、FMA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MNES组的MoCA评分亦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6周后,对照组和MNES组患者的MMSE、MoCA、MBI和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MNES组的MMSE和MoCA评分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3周时相比,2组的MMSE、MoCA和FMA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的MBI评分亦有明显改善(P<0.05)。③治疗6周后,MNES组的MMSE评分在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言语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程记忆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MoCA评分在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定向力及记忆方面亦有明显改善(P<0.05)。④NIRS显示,近红外组接受RMNS刺激时的双前额氧合血红蛋白浓度较刺激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MNES治疗可辅助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水平;MNES治疗过程中脑双前额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该部位神经活动可能发生变化。

  • 标签: 正中神经电刺激 卒中后认知障碍 近红外光谱技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刺激联合认知锻炼对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80例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认知锻炼)与观察组(正中神经刺激+认知锻炼)。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抽象概念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正中神经电刺激 认知锻炼 脑出血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参数的正中神经刺激(MNES)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以下的患者60名,随机分成3组。实验1组,脉冲宽度50μs,实验2组,脉冲宽度200μs,实验3组,脉冲宽度300μs。疗程为两个月。应用GCS评分、CRS-R方法评价患者的意识状况。结果:三组患者的GCS评分及CRS-R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3组均数比实验1、2组要好。结论:当脉冲宽度为300μs时,对意识障碍患者的觉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临床上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意识障碍 正中神经电刺激 康复 脉冲宽度
  • 简介:摘要: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意识康复技术部分中提到正中神经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可以促进患者意识神经网络恢复重建,目前对于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刺激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经颅直流电刺激正中神经刺激在意识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意识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正中神经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以及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以及生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干听觉诱发I级、Ⅱ级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刺激可以明显的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脑血流、生理情况。

  • 标签: 盐酸纳洛酮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出血昏迷 脑血流 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促醒中正中神经刺激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抽取本院收治的40例开展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按随机分组法,将4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即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基于此,20例实验组增加正中神经刺激治疗与刺激康复护理,就两组昏迷程度、清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1)经GCS评分发现,实验组昏迷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脑损伤术后昏迷 促醒 正中神经电刺激 应用效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通过测量19-22岁男、女生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正常值,得出34份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形图。整理出志愿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在51.17-72.98m/s之间,平均为58.74m/s。从而得出结论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是一种简便、客观、敏感的无创伤性神经生理检测方法,具有重复性好和精确性高等优点,检测的图形清晰明了,得出的数据准确可靠,为以后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正常男 女生 正中神经 速度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正中神经刺激在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方法:择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接受肘正中神经刺激治疗的脑损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总体疗效、饮水实验评分、GLasgow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2.73%(P<0.05);护理后研究组饮水实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Lasgow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肘正中神经刺激治疗脑损伤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提升护理总体疗效,改善因病症引发的吞咽障碍,值得推广。

  • 标签: []肘正中神经刺激 脑损伤 针对性护理 饮水实验评分 GLasgow评分
  • 简介:摘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了解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局部解剖学实验当中发现很多正中神经的结构变异,正中神经分为正中神经高型、低型、结合型、丛状型及内侧型,其中正中神经高型是比较常见的变异类型。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人体正中神经变异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完善国人各种变异资料,同时在外科手术治疗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可防止没有必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 标签: 正中神经 臂丛神经 肌皮神经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2例,采取低频脉冲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经皮神经刺激,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功能恢复正常,治愈率为68.8%,5例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明显改善,2例患者治疗后运动、感觉功能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90.6%。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8例、减慢19例、未引出5例,治疗后正常23例,减慢5例,未引出5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正常5例、减慢12例、未引出15例,治疗后正常22例,减慢7例,未引出3例;治疗前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显著,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 标签: 经皮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神经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及肌电图检查证实为上肢不完全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给予甲钴胺、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刺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经皮刺激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行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检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肌电图变化特点。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46.5%(20/43例),对照组为16.27%(7/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40/43例),对照组为79.07%(34/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velocity,MCV)增快、潜伏期(latency,LAT)缩短、波幅(amplitude,AMP)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MCV增快、LAT缩短、AMP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选择适当刺激参数、电流、电压、脉宽、模式及刺激范围治疗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神经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肌电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肩周炎、关节炎患者运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纳入的50例肩周炎、关节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神经肌肉刺激,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运用于肩周炎、关节炎患者中效果明显,快速降低疼痛,促进相关症状缓解,改善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

  • 标签: 关节炎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肩周炎 神经肌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