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分析先生的作品和文集,论证了其艺术风格形成的轨迹和自成体系的用色原理。

  • 标签: 吴冠中 艺术风格 用色
  • 简介:活动名称:”我负丹青——捐赠作品展”举行地点:上海美术馆一楼大厅举办时间:1月16日至2月20日内容简介:展览由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联合主办。

  • 标签: 吴冠中 作品 捐赠 丹青 上海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 简介: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

  • 标签: 吴冠中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艺术专科学校 高等美术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 “文革”期间
  • 简介:摘要:先生的绘画往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他的作品是对我国水墨画和西方绘画都有做研究的结果。他的油画和国画,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耐人寻味的画面,那美丽的色彩。这些作品都是先生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绘画作品传递给后人丰沛的色彩世界。色彩是绘画中相当重要成员,巧妙地去运用变换的颜色,用色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对大地和家乡的深厚的感情都是以画笔来表达在作品之中。他的色彩作品是时间的积蓄,过去星星点点的沉淀。先生还被称作最有气质的画家,先生的艺术作品是创新的,独特的,很有价值的,值得去细细品鉴的。本文主要去探讨先生绘画中色彩的特点,主要探讨研究他的艺术特色,包括构图,用色,风格。

  • 标签: 吴冠中 油画作品 色彩表达
  • 简介:日前,居住在伦敦的一对夫妇邀请专家上门对他们收藏的艺术品进行估价.由此意外发现了家中一幅收藏了20多年的作品.预计价值超过100万英镑。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多切斯特的杜克拍卖行专家盖伊·施文格(GuySchwinge)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中国绘画大师的真迹。

  • 标签: 吴冠中 作品 英国 媒体报道 中国绘画 时间意识
  • 简介:同学们知道画坛泰斗爷爷吗?爷爷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断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

  • 标签: 吴冠中 智者 笔墨 中国绘画 油画民族化 20世纪
  • 简介:<正>偶见《说"国画"》(2006年11月16日《老年文摘》摘自《新民晚报》)。先生是当今大名家,影响大,故对他的一些说法,不得不辩。此文不长,全录如下:画家说:"国画"一词诞生何年何月,我无研究。显然,传教士传来了西洋画,中国人看那洋画,毕竟是异种,于是名我们传统了几千年的画法为

  • 标签: 吴冠中 老年文摘 《新民晚报》 绘画形式 工笔花鸟 等于零
  • 简介:故园怀乡情宜兴闸口镇,和若干个太湖边的小镇一样,湖风里荡漾着浅浅的清愁与宁谧。芦苇摇曳,桑树吐芽,青草滩上掩藏着一群又一群的白鹭惊飞——无法言说的美,被画家捕捉住了,从此魂牵梦绕,故园怀乡之情成了一生永远的牵挂。我说,明天去老的故居看看。朋友告诉我旧宅已经修缮,格局基本保存。热辣的天,挡不住一颗虔诚心的拜谒之旅。

  • 标签: 吴冠中 设色 水墨 故园 画家
  • 简介:他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他的清新的画和犀利的思带给画坛的都不亚于地震。但人们不得不一致承认,他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打通传统与现代、与西的隔阂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 标签: 吴冠中 传统与现代 大美 深刻影响 中国现代绘画 发展方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与形式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六十多岁的冲破几十年的艺术禁区,在美术界首先提出"绘画的形式美"问题。除了《绘画的形式美》一文(《美

  • 标签: 吴冠中艺术 艺术论争
  • 简介:一认识先生是在一九八四年左右。当时专门选收文学评论文章的《评论选刊》,有一期破例地转载了中一组关于画展评奖的文章。文章是日记体裁,活泼的文风和坦诚吸引了我。没有常见的人云亦云,也不是死板枯燥的论说,而是细致地分析参展作品艺术的

  • 标签: 吴冠中 八十年代 色彩 修女 生活中 随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先生,您走了,在您的生前我们无缘交流,然而,我曾经批评过您,有时候被人称为批评您的代表人物,因此,社会上有一些误解,有时候我也感到茫然。确实,在今天,批评是很难的事情,经常被怀疑动机目的,因为人们已经忘记了批评的学术意义。

  • 标签: 吴冠中 代表人物 学术意义 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