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唐代的天才诗人李贺,在他的诗集中有《马》二十三首,都是古体五绝。由于它们都是咏马,可以看作是一组大型的咏物唐代的咏物本不为少,但这样环绕着同一题材而写的大型咏物却是前所未见的,这也是作者的创格。前人都以为这些咏马都是以马喻人,

  • 标签: 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 咏物诗 李贺 军节度使 长安城
  • 简介:唐代文人为官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科举逐渐成为文人为官的主要方式,并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唐代科举无论是对上层人还是对下层人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科举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出人头地。唐代科举分为贡举和制举。制举,"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贡举即"常贡之科",是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它们的掌管机构也有很大的不同。

  • 标签: 唐代科举 制举 唐代文人 唐代社会 门荫 明经
  • 简介: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确立了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中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唐代 科举制度 历史教育
  • 简介: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永隆二年以后,明经进士二科始帖经,并分别于当年和开元二十五年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定制。帖经标准一般为"每经十帖"和《老子》五帖。但在试贴的发展过程中,"孤章绝句"、"倒拔"等帖经弊端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以赎帖的现象。帖经地位在"三项试"考试制度中地位不高,不仅是帖经重背诵而轻经义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科举取士重诗赋、官员选拔重进士出身而轻明经出身的影响。

  • 标签: 科举考试 帖经 弊端 赎帖 诗赋
  • 简介:唐代科举是中国科举制成型期,在此期间把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具体的条例明确地规定下来,使科举成为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在整个科举史上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科举,就科目来说种类繁多,及第者和落第者的情状万千,及唐代作为科举制的发展时期具有它的不完善性。

  • 标签: 科举制度 常举 制举 进士 明经
  • 简介:文章针对近年有人提出唐代科举始于武德元年的说法,从唐武德元年不具备开科取士的条件、孙伏伽不可能成为唐武德元年的进士以及郑颢所进记载不足为信等方面,论证了唐代科举不可能始于武德元年(618年)的观点.

  • 标签: 唐代 科举制度 年代考证 武德元年 孙伏伽 《诸家科目记》
  • 简介:<正>学校与科举并行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特点,而通过考试制度来发现人才,则始于隋唐科举制。同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一样,唐朝建立后亟需选拔各级官吏管理国家机器及行使国家的职能。随着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备、经济的繁荣和阶级关系的变

  • 标签: 科举考试 唐代 科举制 进士科 考试制度 封建社会
  • 简介:中国古代有无赛?具体情况如何?看了下面三则史料,即可明瞭。一、唐刘(饣束)《隋唐嘉话·卷下》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赏锦袍。左史东方虬既拜赐,坐未安,宋之问复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袍衣之。二、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官昭容条

  • 标签: 上官昭容 唐诗纪事 左史 唐刘 武后 月晦日
  • 简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的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把茶的特性和文人的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 标签: 唐代 茶诗 心理需求
  • 简介:李唐盛世,书艺昌炽.诗文兴隆,洵为论书的滋生提供了丰肥土壤。唐前咏书论书多为辞赋,唐代肇始多为诗歌。论书的开创当在初唐.开创者应为岑文本和李峤二位诗人。其后盖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代论书约分两个阶段:成熟期和高峰期。李峤、李颀、李白“三李”之首倡“骨”与“神”.为论书的成熟作出莫大贡献。俟杜甫出,弘奖“骨”、“神”风流,高吟“书贵瘦硬方通神”.“尚骨通神”遂成为有唐一代书法和书论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种甫可视为唐代论书发展的枢纽人物。其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侪辈并辔抗行,于论书各有功绩。“清劲”二字可名唐初书风.一如李峤、李白说。篆隶复兴、草书狂逸、晚唐僧书通禅、书圣影响泽被唐代等等,皆能从论书诗中略窥一二。中唐书肥缘于媚上.厚硕如徐浩者亦尚筋骨.杜甫“瘦硬”说实为书家内在的共同追求。矧旭劲素瘦.篆隶亦未一味趋肥,故韩愈借挞伐右军“俗书”之名,实为“复尚清劲”也。尽管中唐书法趋上而肥,唐代书论却崇尚筋骨、觅神求逸,慎始慎终。“尚骨通神”既为论书的核心思想,亦为唐代书论之精髓所在。二者水乳交融,相依互补。唐代“神”、“逸”无争,胼手胝足,于论书诗中亦有分说。本文首次系统研究唐代论书唐代论书涛暨书论,与文论、诗论、画论等一起共同构筑唐代美学大厦.良可称善。自唐代开创并形成第一个高峰之后,论书旋成为宋及宋后各朝文人歌咏书法的主要文学手段。

  • 标签: 唐代 “安史之乱” “神” 最高理想 核心思想 系统研究
  • 简介:<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诗歌成就达到无可企及的高峰,音乐舞蹈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其中又以诗歌同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咏乐也因之成为唐人涉笔较多的一个题材,许多著名诗人都作有咏乐,而且产生了不少名篇佳作。这类大体可以分为咏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在诸多器乐中,数以琴入的为最多。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唐代音乐史,便不难发现,琴这一

  • 标签: 咏琴诗 古代文学艺术 唐代音乐 诗歌成就 音乐舞蹈 名篇佳作
  • 简介:以往对敦煌吐鲁番史籍写本诸方面的研究,多从文献学方面入手,对科举与史学关系关注不够。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官方行为,其引领作用不容忽视。敦煌吐鲁番正史文书及其存佚差异,与当时的史学风气、朝廷试史政策互为因果。据统计,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史记》一件、《汉书》十二件、《三国志》六件、《晋书》三件等四部正史残卷。而《史》《汉》数量差异,无《东观汉记》《后汉书》的原因,当与隋唐时期抑马扬班的史学风气、朝廷重史传统、"三史"的演变及唐代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 标签: 敦煌吐鲁番文书 史籍残卷 史学考试 唐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胡适的《尝试集》,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中国新诗、白话的开山之作,是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批战绩之一。这种说法初看起来原也无甚大误,然而假若不在“白话”之前加上“现代”或“近代”之类限制词的话,恐怕著有《白话文学史》的胡博士本人都不大敢于首肯,因为白话原是“古已有之”的东西,并非由他首次发明。

  • 标签: 白话诗 《尝试集》 白话文学 东西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新诗
  • 简介:科举是我国漫长社会选拨人才的一种方式。金榜题名是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踌躇满志,不少登第者吟诗以抒发喜悦之情,唐代杜在《及第后寄

  • 标签: 科举考试 古诗 高中 语文 阅读欣赏
  • 简介:清代科举考试自乾隆二十二年加试试帖,试帖自始成为清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文体。清代科举考试加试试帖有多种文化促进因素,而政治文化动因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与清代整体文化背景相适应,清代科举考试试帖写作规范尤为严格,题目要有出处,必须审明题目来源,声韵要求非常严格,还有内容、风格等各方面的束缚禁忌,诗歌创作的文学艺术成就必然受到损害影响。

  • 标签: 清代 科举 试帖诗
  • 简介:<正>律赋由初唐中期以后直至唐亡被用为科举考试的工具,于是一些人便认定律赋只是一种用于考试的文体。这种看法诚然不能算错,唐代的律赋确与科举考试相依附,而且有愈来愈紧密的趋势。可是中晚唐以后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一方而紧密粘附,一方而又渐渐偏离,而摆脱了跟科举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拟就唐代律赋对科举考试的粘附和偏离过程,作历史性的阐明及解释。

  • 标签: 杂文 律赋 科举考试 诗赋 赋话 《登科记考》
  • 简介:《太平广记》对于崔圆在福唐观进行科举考试的记载,为闻一多援引入杜研究中。但也有学者对在宗教场所进行科举考试提出怀疑。本文对崔圆故事做了重新的解读,并结合“册府元龟》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等因素,认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确曾在寺观举行。但是,《太平广记》记载崔圆在福唐观的考试,并非如闻一多等先生所分析的,是与杜甫同场参加的进士省试,而是以招收“非常人才”为目的的制举考试。

  • 标签: 唐代科举 道教 福唐观
  • 简介:最近读了金滢坤先生的《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颇觉该书是近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正如韩?先生为本书所作序言,

  • 标签: 科举研究 社会变迁 中晚唐 人民出版社 唐代 2009年
  • 简介:唐代叙事之所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包括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学流派的相互影响,文学样式的相互影响,唐前叙事文学的影响等。本文试图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清理出时代“事变”之于诗歌“叙事”,崇实尚俗文学思潮之于唐叙事唐代传奇、散文、讲唱文学之于叙事等几个问题,以探究叙事唐代得以繁茂的原因。

  • 标签: 唐代 叙事诗 诗歌 发展 文化思潮 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