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717.74万、1573.03万、3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 简介: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和8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和1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和2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和699.69亿元/a;3)桦木林和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而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对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东北和内蒙古 重点国有林区 保育土壤 生态效益
  • 简介:为确定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确定各生态单元保护的优先度提供参考,选择以森林为主要资源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对该区域森林采伐前后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未采伐时,年土壤侵蚀总量为485万8658.55t,采伐后为1亿4109万9989.4t,高达采伐前的29倍,采伐前所有林业局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小于200t/(km2·a)的允许土壤流失量,采伐后所有林业局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允许土壤流失量.其中,呼中林业局最高为3849.57t/(km2·a),属于强度侵蚀.这充分表明,该区域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十分明显,采伐前后土壤侵蚀模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西部区明显高于东部区,与该区域的坡度变化格局相似,说明在该区植被覆盖是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坡度则是造成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的主要因子.

  • 标签: 采伐 水土保持功能 东部林区 土壤侵蚀模数 森林 土壤流失量
  • 简介:为探索沂蒙山林区不同植被对土壤分形结构及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与机制,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具有显著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和入渗性能的作用,其改善程度为针阔叶(赤松+麻栎)混交林依次高于阔叶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和针叶林(赤松纯林);2)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粗骨土的结构特征,其分形维数与土壤入渗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改良土壤分形结构和入渗性能的分形学机制,是通过增加土壤粉粒与黏粒等细粒物质含量而提高土壤分形维数,进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结构,提高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入渗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为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植被类型的合理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

  • 标签: 森林水文 土壤结构 分形维数 入渗速率 沂蒙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