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概况及成土条件;对武夷山土壤进行分带,研究了不同海拔处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分析了土壤基本性状的垂直变化规律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土体厚度随海拔的降低,分别呈现下降、增加、增厚的趋势;土壤颜色随海拔降低逐渐转红,表土层亮度和彩度增大;土壤pH不遵循垂直变化规律。

  • 标签: 土壤垂直分布特征 土壤分带 土壤基本性状 武夷山
  • 简介:城市作为人类栖息的主要场所,其含有丰富P源的城市绿地土壤受到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为了探讨亚热带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全P含量的分布,于2010年9--12月对福州市典型城市片林与草坪土壤全P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40cm以上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为0.61g·kg^-1,其中城市片林和草坪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4g·kg^-1和0.58g·kg^-1;人为活动直接导致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全P垂直分布规律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城市土壤全P含量影响不同.土壤的人为扰动和植被类型及其生长年龄是影响亚热带城市绿地土壤全P垂直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亚热带 城市片林 草坪 土壤全P
  • 简介:摘要:土壤中存在众多微量元素,而硒就是其中一种,它能够起到对生物体的免疫帮助作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长发育,了解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对土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土壤硒含量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受土壤类型、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

  • 标签: 土壤 硒含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以钦州市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和测试样品,探讨了研究区钦州市土壤硒元素分布。结果表明,钦州市土壤硒元素含量总体属于富硒水平,具有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 标签: []钦州 土壤 硒元素 分布特征
  •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的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的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的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的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的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 标签: 土壤 盐沼 光滩 海水养殖塘
  • 简介:本文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OceanReanalysisSimulation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000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节最小;气候态平均的冬、夏季流速最大值都位于次表层,春、秋季节流速最大值位于表层;夏季相对流速较大、最大值深度较浅;等密线在黑潮主轴区下凹,冬季更为明显。流速最大值深度和密度水平梯度为零的深度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年际差异,该年际变化甚至超过季节差异;2)流速与密度符合热成风关系。黑潮通量由太平洋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运动两者共同决定,但局地的热通量和环流对温盐的输运共同影响密度场,调节黑潮流速的垂直分布,影响水通量的分配及营养盐输运;3)有些年份夏季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可能是夏季西南季风诱导陆架水离岸输运进入黑潮上层导致的结果。非线性、非地转物理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在本研究中,热成风关系能够解释黑潮流速垂直分布形成的部分原因。

  • 标签: 黑潮 流速垂直分布 热成风关系 PN断面
  • 简介:摘 要:土壤湿度作为路面研究过程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转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素,同时,土壤湿度在农作物生长方面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选取 2000-2015年的 MODIS1A2和 MODIS3A2数据,利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结合农业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反演大安市的土壤相对湿度。并揭示研究区生长季( 4-10月)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动态分布及内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安市 16年来土壤相对湿度呈现升高趋势,其中 4、 10月份呈现减小趋势, 5-9月份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安市农业部门合理种植及农业水文灾害系统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根据乌蒙山区基础地理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乌蒙山区人口和耕地的垂直分布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乌蒙山区人口与耕地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耕地面积较多中高海拔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大,中高海拔地区人口耕地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逐渐向低海拔地区扩展;影响山区人口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耕地,海拔高程通过影响耕地面积来影响人口分布,随着海拔升高,人均耕地减少程度呈递减状态。

  • 标签: 人口垂直分布 耕地垂直分布 相关关系 乌蒙山区
  • 简介:摘要选取陕西省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区域,运用ARCGIS克里格插值法分析土壤氮的分布和时空变化,并探讨土壤质地、深度、坡度以及化学性质对氮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柳塔区土壤TN没有达到五级标准,氮素流失严重,土壤氮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均属于中等变异;表层土壤氮显著高于下层土壤,且坡上(耕作区)含量最高;TN和碱解氮与有机质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92和0.82,与速效磷呈对数正相关。

  • 标签: 土壤氮 不同质地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奥运会期间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廓线,并结合后向轨迹方法对北京地区污染来源以及污染控制措施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观测数据表明:1)2008年消光系数较之2007年在不同高度层的降幅并不相同,600m以下的年际降幅最为显著,1200~4000m高度范围次之。2)各类型消光系数垂直廓线出现频次的统计显示,2008年影响北京的主要廓线类型为边界层上部最高型,而非近地面最高型,说明2008年近地层消光系数有明显的降低。另外,利用后向轨迹法对近地层消光系数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近地层气团中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地区时,400m以下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年际降幅可达18.1%,这说明北京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对改善北京近地面层气溶胶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激光雷达 气溶胶 消光系数 垂直廓线 后向轨迹
  • 作者: 游茜(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赤子》 2009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在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总体概况,分析了武夷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旗状树的成因因素主要有光照、树种特性、地形和风;分析了中山矮曲林的成因主要是低温高湿的特殊的山地气候;分析了“老头松”的成因是黄山松的树种特性及山顶不利其伸长生长的生境条件。
  • 简介:测试了宁德市茶园土壤中13种重金属的含量,并研究其分布,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宁德市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宁德市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单项评价中,平均值均未超标,但个别因子最大值超过1.0,为超标;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中属清洁,即茶园的土壤质量安全,但个别样点接近或略微超出警戒限,应引起必要重视.

  • 标签: 茶园土壤 重金属 土壤质量评价
  • 简介:通过测定辽河口三道沟和笔架岭光滩、碱蓬(Suaedasalsa)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汞和砷含量,分析了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的垂直分布规律,并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1月3日和2016年5月16日,三道沟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38mg/kg和9.13mg/kg;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59mg/kg和10.77mg/kg。三道沟各类型土壤汞和砷含量明显低于笔架岭。笔架岭的芦苇沼泽和碱蓬沼泽土壤汞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大,芦苇沼泽土壤砷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而光滩和碱蓬沼泽0-10cm深度土壤砷含量总体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三道沟和笔架岭各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的I_(geo)指数都为负数,污染等级都是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三道沟和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 标签: 分布 风险评价 河口湿地土壤
  • 简介: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作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工作,以快速查明表层土壤及其背景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为目的。本文以安徽江淮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安徽江淮地区耕地土壤及其母质中主要元素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1)大多数地区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深层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2)各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类型控制,说明其成因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等因素有关;(3)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受施肥、灌溉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 标签: 江淮流域 土壤 成土母质 元素分布 成因特征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的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 简介:摘要:铜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环境影响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铜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活动的持续发展,铜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 标签: 铜元素 土壤 分布特征 环境影响
  • 简介:摘要:铜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环境影响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铜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活动的持续发展,铜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 标签: 铜元素 土壤 分布特征 环境影响
  • 简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PM2.5及其组分的垂直分布,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监测塔上,分别于冬季(树木无叶期)和春季(幼叶期)开展观测,观测了Na+、NH4+、K+、Mg2+、Ca2+、Cl-、NO-3和SO2-4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SO2-4和NO3-为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浓度之和占总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50%以上。冬季ρ(NO-3)/ρ(SO2-4)为0.525,春季为0.611,表明移动源的影响明显小于固定源。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在一天内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6:00—10:00和18:00—22:00,总的趋势是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这与周围生活环境和气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无叶期时,8种离子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特征;幼叶期时,PM2.5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变化。

  • 标签: 环境学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森林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 简介:摘要:城市高层建筑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和噪声产生复杂而多样的影响。高层建筑改变了大气层流,导致颗粒物在周围区域积聚;建筑内部通风系统和空调影响颗粒物传播路径。颗粒物在垂直方向呈现地面至建筑高度[M2012K11A1]的[浩2]浓度递减趋势。噪声方面,交通、建筑施工和内部设备成为主要噪声源,而高层建筑的结构导致噪声随高度变化。大气颗粒物和噪声相互影响,共同加剧城市空气质量和噪声水平。[浩3]

  • 标签: 城市高层建筑 大气颗粒物 噪声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对环保工程的重要性产生足够认识,为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研究人员对生物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各类生物技术应用到固体垃圾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废气污染方面的治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对生物技术的了解,将生物技术进行熟练的应用,从而使生物技术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对我国各类污染问题进行处理,使环保工程可以取得更多成绩。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论述进行了分析探讨。

  • 标签: 生物技术 环保工程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