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治发展是政治秩序的转化与变迁,政治秩序才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民主只是政治秩序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政治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从现有的经验看,现实政治秩序的建构都非一种单纯的组织形式,因而我们在努力寻求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建构我们的政治秩序时应该谨慎。

  • 标签: 政治发展 政治秩序 民主
  • 简介:认为在风险社会中构建政治秩序是可能的,二、风险社会中构建政治秩序是否可能,风险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潜在形成

  • 标签: 政治秩序 社会政治 秩序政治文明
  • 简介:肖立军教授致力于明代军制研究,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省镇营兵制研究”。其新著《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一书,于2010年9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近50万字,是李治安教授主编的“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之一。这部专著对明代军制研究有诸多推动。第一,提出并论证了“省镇营兵制”这一概念。明代的军制主要有三大范畴:其一是盛行于明初的卫所制,其二为明中后期江河日下的京营制,其三即是该书作者所提出的“省镇营兵制”(明代中后期居主导地位的兵制)。关于后者,前人称之为“镇戍兵制”或“营兵制”。该书作者认为,“省镇营兵制”提法更能体现该兵制特色。

  • 标签: 明代中后期 兵制 秩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古籍出版社 简评
  • 简介: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政治秩序的和谐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政治秩应该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应该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

  • 标签: 政治秩序 公平 效率 和谐
  • 简介:信息化与世界政治秩序刘文海首先说明,所谓信息化不是一个精确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近20年的时间内,西方一些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完成了以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连同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合成材料技术和激光技术等一并被技术史称之...

  • 标签: 民族国家 信息化 世界政府 跨国公司 世界政治 国际政治
  • 简介:政治义务与政治权威一样,都是政治学中的核心概念,它们都代表着政治领域特有的实践方式。政治义务作为每个普通公民都应履行的实践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着最广泛的受众和人群,成其为普遍的政治行为方式。然而人们对政治义务的本质有着似是而非的理解,总是把和它有着一定外在联系的非本质因素相混淆,从而消解了政治义务自身的应有之义。本文尝试通过厘清人们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分析出政治义务内在的实践逻辑,从而揭示政治义务的本质。

  • 标签: 政治义务 政治权威 实践 服从
  • 简介:北宋法制从一开始就贯彻了中央集权的原则,从地方社会角度看,表现为地方秩序的中央化,其积极结果是实现了政治和法制的统一,其消极结果是立法上的繁琐和执法上的低效以及地方社会在发展上受到抑制。这一点在当时的川峡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适当空间,也把中央法制从细碎的地方事务中解脱出来。这个问题在传统社会内部几乎是无解的,却是现代公民社会和民主法制的内在要求。

  • 标签: 地方秩序 中央集权 分权 法制
  • 简介:《礼记》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儒家贯通自然天道与人间秩序的智慧。在《礼记》中,日常生活、政治生活都从天地万物及其自然秩序上寻找到依据,进而得到合理解释;同时,人类生活秩序又因为源于至高无上的天地万物及其自然秩序而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贯通自然、生活与政治,人类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活动实现了统一。因此,在改造自身的人类活动中,也应该考虑和尊重自然的因素,实现人类行为与天地万物的合拍、同节。

  • 标签: 《礼记》 自然 生活 政治
  • 简介:亨延顿在其著作《变革中的社会秩序》中介绍了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思想,提出了政治秩序论。他指出:发展中国家要加强执政党的权威,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稳定。这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政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政治稳定 执政党权威 政治制度化 政治参与
  • 简介:乡评是晚明民间舆论的一种形式,反映乡里社会的群体共识和道德期许,因兼具公论批判的性质与评断是非的功能,成为晚明乡宦借以维持威望的舆论资源。乡宦一方面主动趋附乡评,通过救荒、慈善、基建等行为实现与乡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随着晚明乡评的不断尖锐化,乡宦陷入恶评的漩涡中,他们因畏于乡评而杜门自守,与乡民的关系也不断恶化,以至酿成大规模的民变。最终晚明乡评参与并推动了地方社会权力阶层的力量转变,生员阶层代乡宦而起,但也造成了地方社会秩序的紊乱。

  • 标签: 晚明 乡宦 乡评 地方社会秩序
  • 简介:有一个学校,门前是一条马路。为了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学校要求学生们上学时都到马路对面的便道上排队,等排队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时,门卫爷爷便会拉起警戒线,阻止来往车辆通行,让这一波学生安全过马路。这是一种秩序,来往车辆也都遵守,学生们一直很安全。

  • 标签: 秩序 学生安全 警戒线 学校 排队 车辆
  • 简介:清代地方吏役的行政权力来自于地方政府经济控制和行政权威的弱化,国家对地方吏役管理的失控已不可避免。现实行政的需要(包括官僚结构安排的不合理)把地方吏役推向了权力的前台,回报的低微和身份的不被认可激发了其生存本能和对生存价值的追求,而地方官员执政素质的普遍低劣则提供给其施展抱负的空间与机会。吏役在制造社会冲突的同时,也起到了调和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吏役行政游走于“正式活动”与“非正式活动”之间,与清代地方衙门组织的“去刚性化”形态一起维持着地方政制的运作。

  • 标签: 清代 地方吏役 官僚政治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欧美等国家接连发生债务违约事件,促使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最新审计结果分析来看,尽管和国际通行的债务指标警戒线60%尚有差距,但如果把中央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和金融机构的坏账损

  • 标签: 地方债务 政治成本 有限理性 中国政府 违约事件 债务问题
  • 简介:唐武宗用兵泽潞之前,跋扈之昭义刘从谏于洺州罢废清漳、洺水二县;用兵期间,朝廷于河阳建置孟州。两地州县置废主导权的转换,可以展现朝廷重新控制昭义与持续牵制河朔的历史实态。朝廷成功平定刘稹的两条关键线索即何弘敬和王宰均与李德裕控驭有方密切相关,王宰趋磁州以迫魏博何弘敬出兵,遂有肥乡之役,以致山东三州归降;孟州建置后,刘沔镇河阳以迫王宰,终致昭义使府潞州底定。李德裕控驭之本在于宪宗平藩重建的中央权威在武宗朝得以维系并重新整合,此后直至唐末,藩镇与朝廷的实力消长也在悄然改变。

  • 标签: 唐武宗 州县置废 孟州 肥乡之役
  • 简介:清代恭城文庙频繁重修,仅康熙年间就有四次。文庙带动了当地科考和文化的发展,恭城不断涌现科考中式士子,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士绅阶层。士绅们活跃于当地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发展,教化当地子民,并确立地方文化秩序。恭城文庙对当时社会和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恭城文庙 士绅 文化秩序
  • 简介:逐鹿中原是政治权力的竞争,在以中原为核心地区的广域空间里,众多政治势力争夺最大权力以图控制最大资源。逐鹿游戏具有漩涡效应,一旦被卷入就难以全身而退,进入逐鹿游戏之中的地方就成为中国内部,而与逐鹿游戏无涉的地方便是中国外部。正是这个持续不断的漩涡效应创造了中国,而这个漩涡游戏的开放性——归功于天下观念——决定了"中国"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概念。逐鹿游戏各方势力的消长导致了中国式的"分合"问题。

  • 标签: 宗教教派 核心地区 域空间 胡汉分治 北枢密院 南枢密院
  • 简介:晚清政治改良中的地方与中央朱英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作为清朝封疆大吏的地方督抚,在许多省份相继宣告独立,脱离清朝统治而归附革命,使延续200余年的清王朝很快分崩离析。之所以如此,当首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已成沛然莫遏之势,逼使清朝地方...

  • 标签: 地方督抚 中央政府 政治改良 袁世凯 立宪派 《东方杂志》
  • 简介:"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 标签: 现代中国 地方主义 地方心理观念 地方政治意识 地方政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