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细丝片段技术中不同垂直面型下颌磨牙支抗作用。方法选择不同垂直面型拔牙矫治患者共55例.治疗前6个月使用细丝片段技术移动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型,对下颌第一磨牙与下颌平面形成的夹角(L6-MP)、下颌第一磨牙到参照平面的距离(L6E—RL等)、下颌拔牙间隙的变化(L4间隙)等数据进行测量,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6个月后不同面型组下磨牙轴倾角存在组间差异.高角组L6-MP角由81.8°调整为79.6°.正常角组由83.1°调整为82.0°,低角组由87.00调整为86.2°。治疗过程中,三组下磨牙轴倾角变化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磨牙轴倾角与垂直面型有关.细丝片段治疗中下磨牙支抗作用各垂直面型组问无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支抗磨牙:片段弓
  • 简介:目的评价用片段联合微种植体支抗直立倾斜磨牙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28颗)邻牙缺失磨牙近中倾斜的患者,使用片段联合微种植体支抗直立倾斜磨牙,通过模型测量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第一磨牙磨牙水平移位(1.92±0.98)mm,近中倾斜角减小(20.67±5.14)°;第二磨牙水平移位(2.60±1.09)mm,近中倾斜角减小(25.36±6.57)°,均有明显的竖直效果.结论片段联合微种植体支抗直立倾斜磨牙是一种简便、舒适、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片段弓 微种植支抗 竖直磨牙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垂直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同垂直面型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初半年内先行远中移动下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调整前、调整三个月、调整六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统计分析由SPSS10.0完成.结果半年自行调整后,高角组L1-MP角由96.7°调整为89.6°,均角组由100.2°调整为93.7°,低角组由106.3°调整为99.5°,但三组间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与垂直面型未见相关,下切牙生理性调整后的位置与垂直面型相关.

  • 标签: 下切牙 生理性调整 垂直骨面型
  •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面型尖牙区牙槽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尖牙 牙槽骨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性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性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皮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厚度在不同垂直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面型成人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MSI)常植入部位的皮质骨密度,为临床成功植入MS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20 ~ 40岁成人患者中抽取57例患者,其中高角组患者20例、均角组患者22例和低角组患者15例。应用Ez3D-i软件重建上下颌三维模型,测量上下颌12个牙根间部位(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皮质骨密度(HU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组各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均数的差异。结果3组间上下颌后牙区颊侧多数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角组最小。上颌腭侧多数测量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相同牙位上颌后牙区颊侧、腭侧、以及下颌颊侧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上颌腭侧最小,下颌颊侧最大。结论成人上下颌后牙区颊侧皮质骨密度受垂直面型影响,高角成人在上颌后牙区颊侧植入MSI需谨慎;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密度几乎不受垂直面型影响,但骨密度低,植入MSI时也需谨慎。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骨 下颌骨 骨皮质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P=0.0286)。结论1.与CⅠ相比,CⅡ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1均角上颌、CⅡ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牙弓宽度 成人 横向宽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性Ⅱ类突面型,观察矫治前后矢状向牙齿突度和唇突度变化。方法选取36例治疗结束的成人性Ⅱ类突面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使用自攻型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切牙、软组织等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切牙内收(5.98±3.82) mm,下切牙内收(4.95±3.89) mm,上唇突度减少(3.5±2.40) mm,下唇突度减少(4.99±3.29) mm,第一磨牙平均近移(0.87±0.66) mm,U1-SN减少(14.43±5.64)°,L1-MP减小(9.96±5.86)°。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性Ⅱ类突面型患者,上下前牙唇倾度及上下唇突度均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小,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取得良好的临床矫治效果。

  • 标签: 微种植支抗 骨性Ⅱ类突面型 内收 唇突度
  • 简介:摘要上颌快速扩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操作之一,矫治力施加于牙齿及周围组织后,传递至牙槽,导致支抗牙牙槽的改建。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种类的上颌快速扩器,牙槽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的上颌快速扩器对支抗牙牙槽的作用作一综述,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改建 快速扩弓 牙槽骨 腭中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支抗联合改良腭推上颌磨牙远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2例安氏II类错合并牙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1例)和对照组(n=1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螺钉种植支抗联合改良腭进行矫正,对照组则采用口外支抗进行矫正,经X线对头颅侧位的扫描片进行矫正效果观察,并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矫正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ANB、SNB、SNA、MP-SN、U1-SN、U6-PP、L6-MP、FH-MP、U1-NA、U1-NA值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S1值上差异显著,且治疗后组间S1值差异明显p<0.05;组间在VAS评分及病程时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联合改良腭推上颌磨牙的疗效明显,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微螺钉种植支抗;改良腭;推上颌磨牙远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90-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薄,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开裂和开窗的发生。

  • 标签: 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 简介:摘要重度牙周炎患者多伴有后牙区的垂直吸收,传统观念认为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忽略创伤性力的作用。本文报道1例下颌磨牙垂直吸收的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翻瓣清创术联合正畸的多学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提示在重度牙周炎患者中消除局部刺激因素,也能获得稳定的再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垂直面型性III类患者舌体位置与下前牙牙槽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下颌前突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性III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在侧位片上测量休息时不同位点的舌体位置,测量CBCT中下切牙唇舌侧牙槽厚度,并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釉-牙骨质界S1层面及根中部S2层面处,高角组和均角组与低角组的下切牙唇侧牙槽厚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前牙舌侧牙槽厚度与舌体位置高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根尖层面S3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与舌体前、后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角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舌体位置高低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舌姿势位 牙槽骨厚度 骨性III类 垂直骨面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并分析安氏Ⅱ2错不同垂直面型上切牙区牙槽形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2成年患者43例拍摄锥形束CT影像后,以DICOM格式输入三维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分析,重建层厚为0.3 mm。根据下颌平面角FMA角分组:高角组FMA>32°(13例),均角组22°<FMA<32°(15例),低角组FMA<22°(15例)。调整三维影像的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上颌切牙牙体长轴(切缘中点至根尖点连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腭侧牙槽的厚度及横截面积。选取通过牙体长轴的冠状截面,测量距牙槽嵴顶3 mm、6 mm、9 mm处上颌切牙之间根间距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①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厚度分别为:高角组(11.58±4.35) mm,低角组(11.61±3.01) mm,均角组(12.03±4.57) mm,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面积分别为:高角组(54.04±20.39) mm2,低角组(53.63±18.08) mm2,均角组(51.15±17.80) mm2,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距牙槽嵴顶3 mm、6 mm、9 mm上颌中切牙根间距离,高角组分别为(1.95±0.45) mm、(2.45±0.63) mm和(3.51±0.78) mm,都小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根间距离,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角型的安氏Ⅱ2错相对其他两组患者在中切牙根间的距离小,提示在中切牙间植入种植钉时,更需靠近根尖方向以避免造成牙根损伤。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安氏Ⅱ2 上颌切牙 骨面积 锥形束CT
  • 简介:临时性支抗装置(TADs)的应用扩展了固定矫治器的牙齿移动范围。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就是临时性支抗的一种,已被成功用于矫治各种类型的牙齿移动,如前牙的整体回收,牙齿伸长.牙弓前突.甚至是压低上颌磨牙。尽管如此,由于解剖因素的限制.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于压低下颌磨牙的作用仍存在一定困难。支抗系统(SAS),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临时性支抗.突破了解剖因素的限制使下颌磨牙压低成为可能。以下所呈现的这个病例展示了利用单侧支抗系统压低两颗下颌磨牙.并伸长同侧一颗上颌磨牙.以建立稳定的殆平面。下颌磨牙的压低量通过曲面体层放射线片来评估,下颌左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以耠平面为参考分别被压低了1.6mm和2.5mm。

  • 标签: 压低 下颌磨牙 曲面断层片 骨性支抗系统(SA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对比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加强支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60例患者,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接受微型种植支抗法治疗,B组接受口外加强支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咀嚼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与上中切牙凸距差指标等。结果经过2年治疗,A组治疗成功率(咀嚼功能恢复,)为86.67%明显高于B组63.3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咀嚼效率、上中切牙凸距差指标A组均优于B组,不良反应A组低于B组。结论选择微型种植支抗治疗错畸形,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改善牙周组织保护素、上中切牙凸距差,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予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微型种植支抗 口外弓加强支抗 口腔正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