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网状大脑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异常导致正常大脑动脉主干被丛状血管网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临床医生对此普遍认知不足。文章就网状大脑动脉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循环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治疗大脑动脉远端分支闭塞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要点、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应用Solitaire4-20支架取栓治疗的大脑动脉远端分支(M2、M3)闭塞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3~88岁,平均65.48岁。分析患者手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中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42例患者手术成功再通38例,再通成功率90.48%。术后出血转化6例,血管痉挛17例。术后90 d的mRS评分为:0分13例,1分11例,2分6例,死亡0例。结论大脑动脉远端分支(M2、M3)闭塞的患者,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采用Solitaire4-20支架进行取栓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风险和获益。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远端分支闭塞 机械取栓 支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一直是治疗的难点,The Woven Endobridge(WEB)装置是专门用于此类型动脉瘤的新型颅内动脉瘤栓塞装置,目前国内使用极少,现报道3例WEB栓塞大脑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病例,2例术后达到了较好的栓塞效果,1例存在瘤颈残留,瘤颈比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The Woven EndoBridge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HR-MRI)探讨大脑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急性脑缺血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HR-MRI证实MCA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数据,男性100例,年龄(60.8±11.4)岁。根据患者2周内MCA供血区是否具有急性缺血症状,将其分为急性症状组73例与无急性症状组63例,比较两组之间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临床危险因素、MCA斑块强化程度、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大长度与最大厚度的比值及管腔狭窄程度等;二元回归分析MCA斑块特征与相应血管供血区急性缺血症状间的关系。结果MCA供血区有急性症状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50.7%,30/73)较无急性症状组患者(30.2%,19/63)增加( χ2=5.882,P=0.015),明显强化斑块的发生率[87.7 %(64/73)比46.0%(29/63)]增加( χ2=27.118,P<0.001),且具有更大的斑块最大长度(6.7±3.7)mm比(4.9±2.3)mm(t=-3.330,P=0.001)、斑块最大厚度(1.5±0.8)mm比(1.0±1.0)mm(t=-2.231,P =0.027)及更严重的管腔狭窄程度(66.4±31.3)%比(30.7±25.3)%(t=-7.35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A强化斑块(OR=4.492,95%CI:1.762~11.449,P=0.002)及管腔狭窄程度(OR=1.032,95%CI:1.018~1.047,P<0.001)与急性缺血症状独立相关。结论相对于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强化斑块与急性缺血症状相关性,斑块明显强化可能是其不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大脑动脉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破裂大脑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共52个动脉瘤)患者均采取血管内治疗,其中使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7例、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其即刻栓塞程度均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随访,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52例患者的52个动脉瘤中,1个动脉瘤术中破裂后转为开颅手术夹闭,余51个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治疗。51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33个、Ⅱ级15个、Ⅲ级3个。其中术中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对症治疗后,效果良好,无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4±3.1)个月(2~48个月),其中预后良好46例(88.5%)(mRS 0~2分),预后不良6例(11.5%)(其中mRS 3分3例、4分2例、5分1例)。共有4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3例复发,1例原动脉瘤囊部分再通,遂行二次栓塞术,其即刻栓塞程度达到RaymondⅠ级;1例二次栓塞因微导管无法到位,观察1年后动脉瘤愈合;1例瘤颈部残留和首次栓塞后无变化,继续随访观察。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大脑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良好,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侧枝循环对大脑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收治的 90例大脑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丁苯酞治疗,对比患者预后 NIHSS评分情况及治疗后 Barthe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预后 NIHSS评分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入院 1d Barther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 P> 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入院 1周及 2周后 Barther评分情况对比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侧枝循环对大脑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效果显著,患者预后安全性高,满足患者管理需求,尤其是在丁苯酞治疗应用中,更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侧枝循环,急性脑梗死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正常胎儿大脑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MCA-PSV)的Z-评分范围。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865例孕10~40周正常胎儿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在标准切面测量MCA-PSV作为因变量,以胎体大小参数孕周(GA)、双顶径(BPD)、股骨(FL)作为自变量,计算MCA-PSV均数和标准差的最佳拟合方程。另选取62例可能引起胎儿MCA-PSV增高的病例(包括宫内生长受限、重度子痫前期、宫内感染、重型α-地中海贫血和轻、中型α-地中海贫血)作为病例组,再应用已建立的Z-评分标准对这组胎儿进行评估。结果①胎儿MCA-PSV与胎体大小参数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935~0.939,P<0.001)。②MCA-PSV均数相对胎体大小参数的最佳拟合方程为二次或三次方程,而标准差的最佳拟合方程均为线性。③病例组中宫内生长受限、重度子痫前期、宫内感染和重型α-地中海贫血相应的Z-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尤其以重型α-地贫胎儿最为显著(17/20,85%)。结论MCA-PSV Z-评分方法直观、简便,可以作为一项评估胎儿疾病尤其是预测重型α-地中海贫血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Z-评分 重型α-地中海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颞浅动脉-大脑动脉(STA-MCA)搭桥术在慢性颅内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单支/双支STA-MCA端侧吻合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8月收治并行STA-MCA端侧吻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桥血管闭塞、颅内感染、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共纳入患者35例,共行手术41次,其中单支搭桥25次,双支搭桥16次。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搭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几率(20%)低于双支搭桥组(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中术后7 d的CT脑血管成像未见桥血管显影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结论本研究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双支搭桥可能增加的手术风险,但是双支搭桥术后可能增加脑血流灌注较单支更为明显,后续研究将做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烟雾病 颅内动脉闭塞 双支血管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大脑动脉狭窄患者脑低灌注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无临床症状且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大脑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60例,将全部患者根据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结果分为PWI正常组(14例)、PWI代偿组(26例)和PWI失代偿组(20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PWI失代偿组认知评分[MMSE评分:(19.35±3.26)分;MoCA评分:(16.06±2.59)分]明显低于PWI正常组[MMSE评分:(26.29±3.12)分;MoCA评分:(24.27±2.85)分]和PWI代偿组[MMSE评分:(23.78±1.77)分;MoCA评分:(20.69±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7、4.134,均P<0.05)。而在各因子分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延迟回忆分项在PWI代偿组[分别为(3.27±0.97)、(1.45±0.73)、(2.47±1.73)分]和PWI失代偿组[分别为(1.96±0.79)、(0.97±0.59)、(1.49±1.38分)]均显著低于PWI正常组[分别为(4.25±1.29)、(2.57±1.24)、(3.57±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71、5.394、4.989,均P<0.05)。PWI失代偿组患者狭窄侧大脑半球萎缩。结论无症状性大脑动脉中重度狭窄引起的脑低灌注与广泛的认知障碍和同侧脑萎缩有关。

  • 标签: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经文献检索,脑囊虫病合并相关性动脉瘤破裂的病例较为少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夹闭1例右侧大脑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中分离右外侧裂时可见3个半透明囊状病变,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囊尾蚴。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口服吡喹酮片抗囊虫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大脑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LVIS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80例大脑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U组(予以常规溶栓+普通支架治疗)、支架N组(予以常规溶栓+LVIS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 支架N组治疗有效率97.50%,治疗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英文全名:glasgow outcome scale,简称GOS)Ⅲ级以上占比100.00%;对照U组治疗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鼠急性大脑动脉栓塞(MCAO)模型进行氧激发MRI,从而探讨氧激发MRI识别缺血半暗带的作用。方法选择58只SD大鼠进行MCAO处理,其中随机选取10只MCAO大鼠,在MCAO模型制备完成的第1、3、6、12小时进行氧激发前后的MRI扫描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将氧激发前和氧激发后的扫描数据分别记作空气组及氧气组,并测定不同脑区的T1值及其变化率。选取24只MCAO大鼠按上述4个时间点进行氧激发处理,在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3只MCAO大鼠进行HE染色,记作氧激发组1(n=12),同时在每个时间点再随机选取3只MCAO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测定蛋白激酶C受体1(RACK 1)的表达,记作氧激发组2(n=12);另取24只MCAO大鼠,不进行氧激发处理,在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3只MCAO大鼠进行HE染色,记作非氧激发组1(n=12),同时在每个时间点再随机选取3只MCAO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测定RACK1的表达,记作非氧激发组2(n=12)。对于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不同脑区T1变化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同一脑区不同时间点的T1变化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于氧激发组2和非氧激发组2 RACK 1蛋白表达分别与空气组和氧气组T1值做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相同时间点空气组和氧气组的10只MCAO大鼠的mN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内MCAO大鼠的mNSS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核心区、不匹配区、对侧正常区域的空气组和氧气组的T1值及其变化率显著不同,其中核心区<对侧正常区域<平均扩散系数(MD)/平均扩散峰度(MK)不匹配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激发组1和非氧激发组1中24只MCAO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区细胞水肿或空泡样变呈加重趋势,且氧激发组1大鼠脑缺血区细胞水肿或空泡样变较非氧激发组1大鼠的脑组织程度稍轻。氧激发组2和非氧激发组2中24只MCAO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区的RACK1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且非氧激发组2 RACK1表达量较氧激发组2大鼠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激发MRI可判断梗死后大鼠脑组织的氧代谢情况;利用氧激发MRI T1值及其变化率有助于识别MCAO大鼠的缺血半暗带,氧激发处理可能延缓脑组织缺血的发展,对缺血半暗带的识别提供了更多的时间;RACK1的表达在急性脑缺血时起保护性作用,与脑组织缺氧的发展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脑梗塞 动物实验 磁共振成像 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动脉瘤的发病类型及诊治方法,以期提高基层医院大脑动脉瘤的临床识别准确率,减少误诊误治,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大脑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87例动脉瘤因破裂形成颅内出血而入院,29例无症状偶然发现。在出血病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24例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7例出血破入脑室铸型;仅为脑内血肿15例。动脉瘤位于M1段123例、M2段1例、M3段1例。结果对大脑动脉走行区附近出血或疑似动脉瘤的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血管成像检查或术中探查,116例患者共发现125个大脑动脉瘤,有76例手术治疗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5例有血栓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部分瘤体。术后恢复MRS评分0分35例,1分11例,2分12例,3~4分8例,5分3例。7例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大脑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的大脑动脉瘤普通临床体格检查不易察觉,需与脑膜瘤相鉴别;破裂型不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表现为侧裂池血肿,或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室铸型等,临床应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以免漏诊误诊。

  • 标签: 动脉瘤,大脑中动脉 破裂型 未破裂型 颅内出血 临床识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急性大脑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2段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接受治疗的急性MCA M2段闭塞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临床决策分为EMT组和非EMT组,对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2b级,转归良好定义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18例(56.3%);年龄(63.87±8.64)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3.91±3.45)分。EMT组20例(62.5%),非EMT组12例(37.5%);16例(50.0%)转归良好,16例(50.0%)转归不良。EMT组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5.0%,90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非取栓组(65.0%对25.0%;χ2=4.800,P=0.029),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0.0%对0%;P=0.516)和病死率(10.0%对8.3%;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以及吸烟和接受EMT治疗的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2.3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90~4.810;P=0.014],而EMT则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OR 0.038,95% CI 0.002~0.913;P=0.044)。结论EMT治疗急性MCA M2段闭塞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 血栓切除术 支架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动脉(MCA)供血区不同类型单发皮质下小梗死(SSSI)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MCA供血区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载体动脉MCA是否狭窄及轴位DWI-MRI上梗死病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部,将SSSI分为不同梗死类型,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91例患者中,伴载体动脉病变(PAD)的SSSI(SSSIPAD)24例(26.37%),不伴PAD的近端SSSI(pSSSI-PAD)28例(30.77%),不伴PAD的远端SSSI(dSSSI-PAD)39例(42.86%)。三组间比较,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梗死层数≥3层、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伴发颅内、外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SSIPAD(-)相比,SSSIPAD(+)组吸烟、近端SSSI、伴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率更高,NIHSS评分和LDL-C更高,梗死直径更大(均P<0.05)。结论MCA供血区不同类型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不同。SSSIPAD是SSSI的一种重要类型,pSSSI-PAD具有SSSIPAD和dSSSI-PAD的中间特征,对于此类患者要积极寻找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单发皮质下小梗死 载体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枝循环开放情况,评估脑侧枝循环对伴有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 选取 51 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用 CTA 对其进行 侧枝循环 开放情况评分,比较 侧枝循环 开放状况对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 情况 。结果 : 5 1 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侧枝循环状态较好者 33例( CTA 评分 ≥ 2 ),占 64. 7% ( 33/5 1 ),较差者 18例( CTA 评分 <2 ), 占 35.3 % ( 18/5 1 );治疗后侧枝循环状态较好者 NIHSS评分明显低于侧枝循环状态较差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讨论 : C TA 可用于对 AIS患者侧枝循环评分,其结果可作用于估计卒中后的临床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A 侧枝循环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大脑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35例的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资料,每例数据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取颈内动脉C1段、大脑动脉M1段、大脑动脉M2段作为输入动脉的监测位置。取右侧颞极连续3个层面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全脑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监测位置为C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5.699±15.491)mL·100 mL-1·min-1、CBV(4.892±0.725)mL/100 mL、MTT(4.375±0.745)s、TTD(3.926±1.049)s;监测位置为M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4.219±12.722)mL·100 mL-1·min-1、CBV(4.982±1.072)mL/100 mL、MTT(4.475±0.871)s、TTD(4.115±1.164)s;监测位置为M2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1.431±14.743)mL·100 mL-1·min-1、CBV(4.797±1.021)mL/100 mL、MTT(4.620±0.936)s、TTD(4.105±1.249)s。监测位置为C1与M1间的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C1与M2间的CBF、MT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600,P<0.05;MTT:t=-2.510,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M1与M2两者间的CBF、MTT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277,P<0.05;MTT:t=-2.371,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不同监测位置对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应尽量选颈内动脉C1或大脑动脉M1段作为监测位置。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灌注成像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双能扫描投影 脑血管循环 梗死,大脑中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