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对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拴线法建立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大脑中动脉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托吡酯组,另外设立假手术组,每组10只大鼠,并于术后24 h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变化,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LE)阳性细胞数,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2.85±0.32)分比(0±0)分,t=4.764,P<0.01]、脑梗死体积[(114.68±11.47)比(0±0),t=4.375,P<0.01]、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48.92±4.89)个比(5.54±0.55)个,t=4.903,P<0.01]、TNF-α[(2.13±0.21)比(1.00±0.13),t=4.678,P<0.01]、IL-1β[(1.89±0.13)比(1.00±0.08),t=4.532,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98±0.16)比(1.00±0.05),t=4.893,P<0.01],TNF-α[(28.38±2.84)比(12.57±1.26),t=4.679,P<0.01]、IL-1β[(83.89±8.13)比(25.79±2.58),t=4.421,P<0.01]及IL-6[(63.58±6.36)比(33.48±3.35),t=4.249,P<0.01]含量,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0.88±0.07)比(0.07±0.01),t=5.890,P<0.01]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 p65[(2.32±0.22)比(0.15±0.01),t=5.432,P<0.01]表达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托吡酯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1.46±0.15)分比(2.85±0.32)分,t=5.786,P<0.01]、脑梗死体积[(70.38±7.40)比(114.68±11.47),t=5.370,P<0.01]、TUNLE阳性细胞数[(10.89±1.10)个比(48.92±4.89)个,t=5.421,P<0.01]、TNF-α[(1.42±0.14)比(2.13±0.21),t=4.345,P<0.01]、IL-1β[(1.02±0.13)比(1.89±0.13),t=5.124,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08±0.12)比(1.98±0.16),t=4.875,P<0.01],TNF-α[(15.42±1.54)比(28.38±2.84),t=5.658,P<0.01、IL-1β[(45.32±4.53)比(83.89±8.13),t=5.378,P<0.01]及IL-6含量[(44.38±4.38)比(63.58±6.36),t=4.209,P<0.01],p-IκBα[(0.18±0.02)比(0.88±0.07),t=5.432,P<0.01]及p-NF-κB p65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6±0.02)比(2.32±0.22),t=5.569,P<0.01]。结论托吡酯能显著的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与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托吡酯 缺血再灌注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预先给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Sham组)、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盐酸羟考酮预处理组(Oxy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2 h恢复再灌注。Oxy组于脑缺血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0.5 mg/kg,Sham组和I/R组则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 mL。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缺血侧脑含水量,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缺血侧脑皮质中的TNF-α、IL-1β和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Oxy组ND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细胞坏死率显著增加(均P<0.05);脑皮质中TNF-α、IL-1β、IL-10、NF-κB和MPO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Oxy组与I/R组相比,ND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细胞坏死率明显减少[(1.7±0.9) vs (2.6±1.1);(79.2±2.4)% vs(84.7±4.2)%;(23.0±5.4)% vs (34.8±6.0)%;(25.2±12.4)% vs(54.8±14.8)%,均P<0.05];脑皮质中TNF-α、IL-1β含量、NF-κB相对表达及MPO活性明显降低[(4.4±1.2) pg/mg vs (6.5±1.2) pg/mg;(5.4±0.7)pg/mg vs(7.8±0.8)pg/mg;(0.83±0.11) vs (1.23±0.33);(0.27±0.09)U/g vs(0.36±0.14)U/g,均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20.9±4.5) pg/mg vs (9.2±1.6) pg/mg,t=6.036,P=0.000 1]。结论盐酸羟考酮预先给药可明显减轻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局灶 缺血-再灌注 炎症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移植对大鼠灶性脑缺血后右侧额叶缺血灶周围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ogo-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M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根据Longa评分选择入组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MCAO大鼠分为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再细分为7 d、14 d及21 d共3个亚组。将BMMCs缓慢注入观察组缺血侧纹状体内,模型组则注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7 d、14 d及21 d时再次进行Longa评分,随后麻醉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亚组大鼠右侧额叶缺血灶周围脑区GFAP及Nogo-A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1 d时,发现观察组大鼠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大鼠在再灌注14 d及21 d时其GFAP表达数量均较模型组增多[(37.62±2.45) vs (27.62±1.69),(38.00±1.85) vs (27.25±1.83),P<0.05],而Nogo-A表达数量均较模型组降低[(28.88±2.64)vs(32.50±1.60),(23.87±2.36)vs(32.00±1.85),P<0.05];观察组大鼠在再灌注21 d时其Nogo-A表达量明显低于再灌注14 d时水平[(23.87±2.36) vs (28.88±2.64),P<0.05]。结论BMMCs移植能促进灶性脑缺血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灶周围脑组织GFAP表达及抑制Nogo-A表达有关。

  • 标签: 骨髓单个核细胞 脑缺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Nogo-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盐饮食合并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模型的组织病理、单核细胞功能表型、脑组织动脉硬化相关血管因子转录改变。方法21只6周龄SHR按照简单随机法直接抽样分成正常饮食组(SHR-ND,n=7)、高盐饮食组(SHR-HSD,n=14,予以8%高盐饲料喂养),在高盐饮食诱导20周后按照简单随机法直接抽样分配一半SHR-HSD予以施行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术(SHR-HSD-UCAO,n=7)并维持10周以模拟慢性灶性低灌注,比较三组间脑组织病理学、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脑组织中动脉硬化相关血管因子mRNA转录水平改变。结果SHR-HSD收缩压[(246±12)mmHg比(220±16)mmHg,P=0.029 1,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189±15)mmHg比(164±12)mmHg,P=0.014 3]均明显高于SHR-ND。在组织病理学上,SHR-ND、SHR-HSD和SHR-HSD-UCAO三组均可见小动脉脂质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缩窄、多发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胼胝体神经纤维结构疏松和髓鞘空泡化改变。SHR-HSD外周血中CD11b+CD68+单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HR-ND和SHR-HSD-UCAO(P=0.000 8),而SHR-HSD-UCAO中促炎亚型标志物CD86(P=0.018 7)和抗炎亚型标志物CD206(P=0.016 8)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均低于SHR-HSD;在脾脏中,SHR-HSD-UCAO的CD11b+CD68+单核细胞CD86的MFI明显高于SHR-ND和SHR-HSD(P=0.000 5)。SHR-HSD-UCAO脑组织中促血管新生因子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P=0.004 6)和血管生成素(ANG)(P=0.000 2)的mRNA转录水平较SHR-ND和SHR-HSD下调,而转化生长因子(TGF-β)(P<0.000 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P=0.045)的mRNA转录水平均较SHR-ND和SHR-HSD显著上调。结论高盐合并灶性低灌注的SHR可诱导大鼠小动脉硬化、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白质疏松等病理改变,并伴随循环单核细胞免疫表型失衡、促血管新生因子转录下调,SHR-HSD-UCAO值得作为中晚期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aCSVD)疾病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小动脉硬化 高盐 血管新生 疾病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线粒体自噬减轻大鼠灶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将10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等渗NaCl溶液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组(D组),每组各21只大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和游离右侧颈动脉,A、B、C、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C、D组大鼠于再灌注开始夹闭双侧股动脉实行3个循环的10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C、D组大鼠在缺血前5 min分别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等渗NaCl溶液和3 mg/kg的Mdivi-1。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量表(NDS)评分、脑梗塞体积百分比、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比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塞。A、B、C、D组大鼠NDS评分[(2.8±0.6)、(1.6±0.4)、(1.6±0.5)、(2.5±0.5)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48±3)%、(28±4)%、(28±4)%、(4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9.237、53.278,P均< 0.001),且B、C组大鼠NDS评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均较A、D组显著降低(P均< 0.05)。假手术组、A组、B组、C组及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2.3±0.8)%、(54.6±5.2)%、(29.3±3.1)%、(29.8±3.3)%、(51.2±4.5)%]、LC3-Ⅱ/Ⅰ比值[(0.13±0.03)、(0.32±0.05)、(0.53±0.06)、(0.48±0.08)、(0.35±0.06)]、SOD [(168±19)、(92±13)、(162±21)、(165±23)、(94±15)U/mg]、丙二醛[(4.22±0.28)、(8.41±0.42)、(5.14±0.27)、(5.26±0.31)、(7.93±0.44)nmol/mg]及15-F2t-Isoprostane [(179±86)、(389±105)、(208±89)、(215±85)、(364±103)mg/g]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4.658、32.358、59.677、46.195、193.962,P均<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B、C、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LC3-Ⅱ/Ⅰ比值、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A、D组大鼠SOD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均< 0.05);与A、D组比较,B、C组大鼠LC3-Ⅱ/Ⅰ比值和SOD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 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线粒体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8~9周龄,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脂微球溶剂组(V组)和氟比洛芬酯10 mg/kg后处理组(F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即刻F组尾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 mg/kg,V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脂微球,S组和I/R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 h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水含量和伊文思蓝(EB)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V组和F组脑组织EB含量和水含量均升高,缺血区脑组织MMP-9、p-p38 MAPK和iNOS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F组脑组织EB含量和水含量降低,缺血区脑组织MMP-9、p-p38 MAPK和iNOS表达下调(P<0.05),V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后处理可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 MAPK/iNOS信号通路激活,下调MMP-9的表达有关。

  • 标签: 氟比洛芬 缺血后处理 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减体积移植肝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10~250 g的健康雄性清洁级Lewis大鼠和Brown Norway (BN)大鼠各4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建立大鼠50%减体积肝移植免疫排斥模型。模型大鼠分为干细胞组(n=20)和生理盐水组(n=20)。以体重80~100 g的健康雄性BN大鼠制备BMMSCs,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到肝移植受体。于术后即刻、第1天、第3天、第7天分别取5只大鼠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移植排斥反应评分,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电泳检测移植肝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自噬调控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肝移植受体大鼠术后第1、3、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评分分别为(2.33±0.58)分、(4.00±0.00)分、(6.33±0.58)分,干细胞组分别为(2.10±0.58)分、(3.73±0.58)分、(5.67±1.15)分,两组比较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在术后第1、3、7天干细胞组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移植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自噬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间充质基质细胞 骨髓 干细胞 减体积肝移植 自噬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是当下热门的医学课题。如何制备与选择合理的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啮齿类动物大鼠具有易于获得、环境适应性强、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易于护理等优点为制备脊髓损伤模型的首选。常见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横断伤、脊髓组织缺损等。本综述针对上述的几种造模方式进行总结,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与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一种简单合理的SD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施行右侧股骨截断术,安装带有牵张成骨功能的外固定装置,静息期7 d后,以0.5 mm/d的速度,每天分2次进行牵张,牵张期为14 d,牵张总长度为7.0 mm。实验期间观察大鼠活动;牵张结束后进入矿化期,将矿化期分为2、4、8周3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行影像学检查;在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处死,取双侧股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本组造模时间为(25±5)min;实验过程中,大鼠活动良好;牵张14 d,大鼠股骨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标本大体照片提示,在矿化期随着时间的增加,牵张区域颜色由棕色变成灰白色,质地逐渐变硬;X线片提示,随着时间的增加,牵张区新生骨痂逐渐增多,云雾状骨痂逐渐矿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在牵张早期,牵张区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出现骨小梁,在牵张后期,骨小梁增大变粗,相互交织成网状,并出现钙盐沉积。结论经过14 d牵张及8周矿化,成功构建SD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该模型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科研、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牵张成骨技术 股骨 矿化 SD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异氟烷后处理减轻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果蝇MAD类似基因3(Smad3)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体重21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异氟烷后处理组(I/R+ISO组)、脑缺血再灌注+吡非尼酮组(I/R+P组)和脑缺血再灌注+异氟烷后处理+吡非尼酮组(I/R+ISO+P组)。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1.5 h、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P组及I/R+ISO+P组于缺血前30 min时侧脑室注射TGF-β3抑制剂吡非尼酮5 μg/kg;I/R+ISO组及I/R+ISO+P组于再灌注即刻吸入1.5%异氟烷1 h。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尼氏染色法测定神经元损伤率,采用TUNEL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TGF-β3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3、磷酸化Smad3(p-Smad3)、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脑组织TGF-β3、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p-Smad3和Bcl-2表达下调(P<0.05);与I/R组比较,I/R+ISO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降低,脑组织TGF-β3、p-Smad3和Bcl-2表达上调,caspase-3和Bax表达下调,I/R+P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脑组织TGF-β3和p-Smad3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P<0.05);与I/R+ISO组比较,I/R+ISO+P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脑组织TGF-β3、p-Smad3和Bcl-2表达下调,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P<0.05)。结论异氟烷后处理可通过激活TGF-β3/Smad3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异氟醚 再灌注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3 Smad蛋白质类 细胞凋亡
  • 作者: 张诗辰 姚翰林 杨志坚 叶啟发 王彦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04期
  • 机构:43007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卵巢体外低温机械灌注(HMP)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26只雌性8~10周龄SD大鼠,供体组、受体组、正常对照组和卵巢摘除组各6只,另有2只大鼠HMP结束后留取卵巢标本以备检测。供体组和取材大鼠获取卵巢和肾脏后置于0~4 ℃林格氏液中保存2 h,再行HMP 2 h。供体组大鼠卵巢组织HMP结束后移植至受体组大鼠左肾包膜下,移植7 d后检测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同时获取移植卵巢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以及Ki67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卵巢摘除组和受体组大鼠血清AMH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受体组卵泡计数以及Ki67和CD31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MP后的卵巢组织血管未见明显扩张,受体组大鼠移植7 d后的卵巢组织卵泡结构完整,成熟卵泡数为(7.0±0.6)个,低于正常对照组(26.3±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3,P<0.05)。受体组血清AMH为(4.63±0.87)ng/mL,高于卵巢摘除组(2.55±0.16)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7.39±1.04)ng/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7 d后受体组大鼠卵巢组织Ki67和CD31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9.0±2.4)%和(12.3±1.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1.9±3.8)%和(12.6±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34和0.178,P均>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大鼠卵巢体外HMP模型,方法简单,可短时间维持卵巢的正常功能,为卵巢器官保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 标签: 大鼠 卵巢移植 低温机械灌注 卵巢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红景天超微粉对大鼠血脂作用的影响 。 [方法] 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 。 以低、中、高剂量 红景天超微粉 连续灌胃高血脂大鼠 30 天后,测定血脂相关指标,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超微粉各剂量组 可以有效降低高血脂大鼠的 血清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含量;高剂量组有效降低大鼠血清低 密度脂蛋白 ;各剂量组对大鼠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影响 。 结论 红景天超微粉 可以降低高血脂大鼠的血脂水平。

  • 标签: 红景天 超微粉 血脂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死亡引发的肺脏损伤性改变,探讨吸入氢气的脑死亡大鼠的肺相关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1只,体重200~300 g,将其随机分成3组:脑死亡组(BD组,n=7),用缓慢颅内加压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其建立脑死亡的模型,模型成功后吸入氮气、氧气混合的气体(50%O2+50%N2)90 min;假手术组(S组,n=7),除了不给予硬脑膜外的颅内加压外,其他处理同脑死亡组;脑死亡吸入氢气组(BDH2组,n=7),脑死亡模型制备成功后吸入氮气、氧气、氢气混合的气体(2%H2+50%O2+48%N2)90 min。大鼠脑死亡成功后(0、30、60、90 min)测定动脉血气值,收集对应的动脉血和肺组织,检测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测定其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浓度、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蛋白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行肺损伤程度观察,计算肺组织损伤评分(LIS评分)。血气分析组间比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其他指标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S组比较,BD、BDH2组氧合指数(PaO2/FiO2)值(301.3±31.0、352.9±29.0)、肺组织中SOD活性[(10.64±1.25)、(12.8±2.17) U/mg蛋白]、ICAM-1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4.76±0.89、2.89±0.65、5.92±1.03、3.0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40、4.983、3.732、4.237,P<0.05),BD、BDH2组肺组织中MDA含量[(7.52±1.34)、(5.99±0.64) nmol/mg蛋白]、血浆IL-8[(538±140)、(423±64) pg/ml]及TNF-α的浓度[(796±213)、(569±158) pg/ml]、LIS评分升高[(9.28±2.25)、(4.70±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3、10.079、9.759、4.021,P<0.05);与BD组比较,BDH2组PaO2/FiO2、肺组织SOD活性、ICAM-1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40、4.983、3.732、4.237,P<0.05),肺组织中MDA含量、血浆IL-8及TNF-α的浓度、LI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3、10.079、9.759、4.021,P<0.05)。结论脑死亡使大鼠肺脏发生损伤性的改变,而吸入2%氢气能够减轻脑死亡所诱发的肺脏损伤。

  • 标签: 脑死亡 肺损伤 肺脏保护 氢气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急性重复创伤性脑损伤(rTBI)分级动物模型。方法6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单次撞击和重复撞击组,按撞击气压将撞击组又分为0.2 MPa、0.3 MPa、0.4 MPa三个亚组,空白对照组及各亚组均为9只。单次撞击组麻醉后仅撞击顶部1次,重复撞击组1 min内以相同气压撞击顶部2次。比较大鼠伤后昏迷时间;伤后1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6 h观察脑MRI T2WI异常信号影;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对脑损伤程度进行简明损伤定级(AIS)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重复撞击0.3 MPa亚组昏迷时间为(35.1±18.6)min,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12.8±6.0)min](P<0.05)。(2)重复撞击0.2 MPa亚组mNSS评分[3(2.5,3.0)分]高于单次撞击0.2 MPa亚组[2(1.5,2.0)分];重复撞击0.3 MPa亚组mNSS评分[9(8.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4(3.5,4.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mNSS评分[10(10.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9(9.0,10.0)分](P均<0.05)。(3)伤后6 h大鼠脑MRI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损伤局限于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双侧侧脑室;0.4 MPa亚组可见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实质损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等区域出现灶状损伤;0.4 MPa亚组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出现大片状实质损伤。(4)伤后大体病理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局限性出血;单次撞击0.4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及额顶部血肿,额顶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血肿,额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4 MPa亚组:弥漫性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顶部血肿及大片状脑挫伤。(5)重复撞击0.3 MPa亚组AIS评分[3(3.0,3.8)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2(2.0,2.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4(4.0,5.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3(3.0,3.0)分](P均<0.05)。(6)单次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红细胞聚集,顶叶部分神经细胞呈水肿、坏死;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大量红细胞聚集,额顶叶大量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重复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红细胞聚集,顶叶大部分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见红细胞大量聚集,脑表面弥漫性神经元损伤表现,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神经细胞大量水肿、坏死,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急性rTBI动物模型,其TBI损伤形态更多样,损伤谱更广,可为道路交通事故中rTBI生物力学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复制的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事故,交通 神经行为学表现 病理学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RNA-seq技术检测脓毒症大鼠24h、48h脾组织mRNA的表达变化,从而分析脓毒症脾功能障碍可能的机制。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等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来建模。对照组仅行开腹、关腹。2组术毕均肌肉注射平衡液5 mL/kg。术后24 h、48 h各组随机取5只大鼠取脾组织提取RNA后采用RNA-seq进行mRNA检测,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脓毒症大鼠脾组织mRNA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差异及涉及的相关通路。结果大鼠建模后24、48小时,相对于对照组,脓毒症大鼠脾脏组织mRNA表达上调数分别为1 030个,1 354个,下调数分别为935个,1 763个。其中,脓毒症大鼠脾组织随时间变化,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及凋亡相关通路相关mRNA表达差异明显。脓毒症大鼠脾组织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相关信号通路的mRNA表达情况为脓毒症24 h大鼠脾组织mRNA表达上调,而48 h转为下调的基因有2个,上调转为正常表达有22个,正常表达转为下调有30个,表达下调转为上调有1个,下调转为正常表达有2个,正常表达转为上调有10个。细胞凋亡相关通路中,脓毒症大鼠24 h脾组织mRNA表达上调,而48 h转为表达下调有1个,从表达上调到正常表达有5个,从正常表达到表达下调有9个,从正常表达到表达上调有10个,从表达下调到表达上调有1个,从表达下调转为正常表达有1个。结论早期过度炎症反应,晚期免疫抑制是脓毒症重要机制之一。其机制可能跟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凋亡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mRNA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的构建方法,评估套管法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01月至2019年7月,使用近交系Fisher344大鼠40只(雄性,体重180~220 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供体,近交系Lewis大鼠35只作为受体,构建慢性排斥排组、对照组肾移植模型共35例。同时与本课题组既往传统手术方式(肾动静脉端端吻合)构建的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进行比较。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及肾动静脉吻合时间,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比较改良组与对照组各段手术时间,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及肾动静脉吻合时间,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本研究共采用套管法行改良大鼠肾移植35例,模型成功率88.57%(31/35),平均手术时间为(108±19) min,传统手术组动脉吻合时间(18±5) min,改良手术组肾动脉吻合时间减少为(1.0±0.5) min(t=20.043,P<0.01),肾静脉吻合时间为(2.0±0.5) min,肾静脉吻合时间减少为(2.0±0.5) min(t= 23.29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受体手术时间、血管吻合时间,冷热缺血时间与本组传统方法比较大幅缩短。结论大鼠肾移植模型中应用套管法的难度低、简便,动静脉吻合时间短,输尿管支架法吻合简单可靠。

  • 标签: 肾移植 大鼠模型 血管吻合 套管法 慢排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红花提取物对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设空白对照组10只,以普通饲料喂养。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16.67mg/kgBW、33.3mg/kgBW、100mg/kgBW红花提取物灌胃,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容积灭菌纯化水灌胃。所有大鼠均连续灌胃31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给予模型组高脂饲料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理的大鼠表皮干细胞(ESC)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1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躯干皮肤分离获得ESC,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1)~(3)。(1)取细胞,采用角质形成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K-SFM)常规培养(常规培养条件下同),于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3、5 d细胞形态。(2)取细胞常规培养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45、CD11b和CD11c的表达,样本数为3。(3)取4个批次细胞,各批次细胞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VEGF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VEGF组细胞用含终质量浓度为10 ng/mL VEGF的K-SFM培养。1个批次细胞培养10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CK10蛋白表达;1个批次细胞培养0(即刻)、2、4、6、8、10 d,分别取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Nanog mRNA表达;1个批次细胞培养2、4、6、8、10 d,分别取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吸光度值;1个批次细胞培养10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50个细胞的克隆数,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各批次细胞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4)选取36只3个月龄雌雄不限SD大鼠,用100 ℃铁质圆片在每只大鼠背部两侧压迫10 s制作2个直径为10 mm的深Ⅱ度烫伤(下称烧伤)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VEGF+ESC组、单纯ESC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24个创面。伤后0(即刻)~2 d,3组大鼠每个创面均每天一次性注射2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其中VEGF+ESC组PBS中含0.8×106个/mL经10 ng/mL VEGF处理10 d的ESC、单纯ESC组PBS中含0.8×106个/mL未经任何处理的ESC、空白对照组PBS中不含任何其他物质。于首次注射后(下称注射)0(即刻)、3、7、14 d,先按随机数字表法于每组分别取3只大鼠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计算注射3、7、14 d创面愈合率;随后处死各时间点大鼠切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组织学观察。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3 d细胞呈集群分布,细胞集群生长缓慢;培养5 d集群大而圆,集群内细胞主要为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少的细胞,符合ESC形态特征。(2)细胞表面CD44阳性表达率为(94.3±1.2)%,CD45、CD11b、CD11c呈阴性表达。细胞鉴定为ESC。(3)培养10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EGF组细胞CK1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3.756,P<0.05),CK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3.149,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EGF组细胞培养0、2 d Nanog mRNA表达量和培养2、4 d吸光度值无明显变化(t=0.58、0.77,0.53、3.02,P>0.05),培养4、6、8、10 d Nanog mRNA表达量和培养6、8、10 d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t=6.34、5.00、5.58、4.61,5.65、10.78、15.51,P<0.01)。培养10 d,VEGF组细胞克隆形成率为(56.4±1.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31.5±1.3)%(t=13.96,P<0.01)。(4)注射0 d,3组大鼠创面均可见深度达真皮浅层的烧伤创面。注射3 d,VEGF+ESC组大鼠创缘正常皮肤组织轻微收缩,早于其余2组;注射7 d,VEGF+ESC组大鼠新生表皮已覆盖大部分创面,单纯ESC组大鼠创周可见部分上皮爬行,空白对照组大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现象;注射14 d,VEGF+ESC组大鼠创面基本愈合,单纯ESC组大鼠尚余少部分创面未愈合,空白对照组大鼠尚余大部分创面未愈合。3组大鼠注射3 d创面愈合率相近(P>0.05);单纯ESC组大鼠注射7、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0±2.0)%、(64.4±4.7)%,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2.4±1.1)%、(29.1±3.3)%(P<0.01),2组均明显低于VEGF+ESC组的(41.0±2.4)%、(91.3±3.5)%(P<0.01)。注射3 d,VEGF+ESC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早于其余2组;注射7 d,VEGF+ESC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内皮细胞,单纯ESC组大鼠创面可见部分内皮细胞增殖,空白对照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注射14 d,VEGF+ESC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细胞基本覆盖创面,单纯ESC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细胞覆盖大部分创面,空白对照组大鼠创面基底可见大量内皮细胞且新生表皮细胞覆盖部分创面。结论经外源性VEGF处理的大鼠ESC可促进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这可能与VEGF促进ESC增殖并降低其分化水平从而维持细胞干性有关。

  • 标签: 烧伤 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表皮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鼠采用诱癌剂MNU建立膀胱肿瘤模型过程中,采用不同药物进行干预,探究干预效果。方法:以90只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进行探究。并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只,即N-甲基-N-亚硝基脲组、卡介苗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组(BCG+MNU组)、阿霉素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组(ADM+MNU组)。定期采用膀胱灌注方式给药,持续给药10周,按照实验要求处死大鼠。观察三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分析不同药物的影响。结果:90只大鼠只有88例完成了大鼠膀胱癌模型建立实验,2只死亡。MNU组30只大鼠,全部存活,经病理检验,膀胱癌发生率为96.67%;ADM+MNU组30只大鼠,经病理检验,膀胱癌发生率为66.67%;BCG+MNU组30只大鼠,经病理检验,膀胱癌发生率为43.33%。结论:对大鼠采用诱癌剂MNU建立膀胱肿瘤模型过程中,采用阿霉素、卡介苗等药物进行干预,表示两种药物具有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重要价值,但卡介苗膀胱癌抑制效果较之阿霉素抑制效果高。

  • 标签: 大鼠膀胱癌 模型建立 N-甲基-N-亚硝基脲 阿霉素 卡介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关节挛缩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40只Wistar大鼠,体质量为(180 ± 20)g,雄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32只,模型组采用Nagai法固定左膝关节4周,复制关节挛缩模型,并把模型组分为模型对照组、康复护理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及运动干预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日常饲养,其他组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法,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前后对每只大鼠拍X片,并用X片光机来测量动物左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取动物关节肌肉、滑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变化。结果实施干预前模型组ROM为(74.74 ± 9.23)°,与正常对照组左膝关节ROM(109.72 ± 5.74)°相比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237,P<0.01),故关节挛缩模型建立成功。实施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ROM (72.20 ± 12.73°)相比,康复护理干预组ROM(103.54 ± 4.36)°和药物干预组ROM(98.13 ± 11.20)°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588、-4.325,P<0.05)。病理切片显示,康复护理干预组肌肉组织光泽度同用药干预组肌肉组织,肌肉纤维排列已接近正常组肌肉纤维排列。结论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关节挛缩模型动物ROM,还有利于促进关节肌肉组织结构恢复。

  • 标签: 关节挛缩 康复护理 动物模型 关节活动度 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