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头痛眩晕是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症状,有证据表明,与偏头痛相关的复发性前庭系统症状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症。偏头痛是以发作性严重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慢性病症,一些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先兆症状。偏头痛患者常伴有前庭系统症状,其表现程度不等,既可以是明显的眩晕,也可表现为头晕、站立不稳、不能耐受头部活动等特异性较低的症状。

  • 标签: 偏头痛患者 眩晕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病症 常见症状 系统症状
  • 简介: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的神经耳科学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321例偏头痛患者的神经耳科学表现,并将其按有无眩晕分成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所有存在与偏头痛相关的耳部症状的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及耳鸣匹配检查,所有存在与偏头痛相关的眩晕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25.5%(82/321)的偏头痛患者伴有眩晕,7.5%(24/321)的患者有耳鸣症状,2.8%(9/321)的患者自觉听力下降,8.4%(27/321)的患者纯音测听异常,9.0%(29/321)的患者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表现为各波绝对潜伏期延长和或波间期延长)。对比两组耳鸣发生率、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伴随眩晕的偏头痛患者更易出现前庭耳蜗症状,本文旨在加深耳鼻喉科医生对偏头痛在耳蜗及前庭器官上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从而对其在接诊偏头痛患者时做出更加精准的评估、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偏头疼 眩晕 耳鸣 听力下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对颈性头痛眩晕的效果,并根据效果进行改善。方法选取一定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试验中,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从而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结果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颈部的针灸牵引并推拿治疗,较单纯推拿治疗在改善颈性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更好。

  • 标签: 针灸 颈性头痛眩晕 观察效果及辅助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 PCIV)与偏头痛眩晕( 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 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 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 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查及头颅 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 52例 PCIV患者,血压异常 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 9例;血管超声异常 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 8例;高刺激 ABR异常 17例; 5例头颅 MRI异常(腔隙梗死)。 48例 MV患者,运动病 41例,运动敏感 17例,畏光或(和)畏声 25例,偏头痛 31例,眼动异常 13例, MRI异常 3例,高刺激 ABR异常 36例。结论 通过对 PCIV和 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 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 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 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 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 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 ABR不能作为 PCIV与 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偏头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CIV) and migraine vertigo (MV). 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48 patients with migraine vertigo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eye movement examination and high stimulation rate audibility were mainly adopted. Brainstem response (ABR) and cranial MRI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Among 52 patients with PCIV, 21 ha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9 had abnormal blood lipid or (and) blood sugar, 23 had abnormal blood vessel ultrasound, 8 had blackness or dizziness before suddenly rising, 17 had abnormal high stimulation of ABR, and 5 had abnormal cranial MRI (lacunar infarction). Among 48 MV patients, 41 were motor sickness, 17 were sensitive to exercise, 25 were phobia or/or phobia, 31 were migraine, 13 were eye movement abnormalities, 3 were MRI abnormalities, and 36 were hyperstimulation ABR abnormalities.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CIV and MV, we can see that the onset age of MV patients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PCIV patients. The onset symptoms of PCIV mainly manifest in blood pressure, dyslipidemia or (and) abnormal blood sugar, arteriosclerosis and so on. The onset symptoms of MV mainly manifest in motor disease, motion sensitivity, photophobia or atherosclerosis during seizures. (and) fear. Head MRI is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igh stimulus ABR can not be used as a differential point between PCIV and MV, but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iating from other types of vertigo.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麻素临床治疗急诊眩晕症及偏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60例急诊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天麻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病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上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治疗急诊眩晕症患者效果良好,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小,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天麻素 眩晕症 偏头痛 疗效
  • 简介:摘要《医学见能》,清代四川名医唐容川著。据其序言所说,是为了明哲之士及不知医者,临症查对而设,故曰“见能”。首先列出生理上脏腑、经络的体和用,以及四诊概要,而后归纳了许多证治,提纲挈领,辨证简要,用药平正,使读者记诵、思维,易于掌握辨证施治的大法,不致茫无所措。已故上海名医秦伯未喜得此书,评为辞简理周,有裨实用,加以批校,补其不足,影响颇广。笔者临症,倍感此书言简意赅,用药轻灵,契合临床实际。正如其序所言“是书也,虽非钩元摘要之微,亦匪捉影捕风之陋,果能洞书中之言,通言外之意,将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而吾一见能之,裨于世用也,讵有涯哉。”诚非虚语也!今将《医学见能》头痛眩晕证治方药妙用8法介绍供同道临证参考。药物分量按当时折算,临床运用时应根据病情变化增加或者减少分量。

  • 标签: 《医学见能》 头痛眩晕 方药妙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牵引下配合穴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头痛的方法。方法经过中医辨证分型使用穴位按摩配合电动牵引机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并作颈椎X光检查于治疗前后作对比以检查治疗效果。结果通过1-2个疗程,X光检查结果提示60例病例中,治愈46例,占77%;显效12例,占20%;无效2例,占3%。结论颈椎电动牵引配合穴位手法推拿对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头痛有确切的疗效。

  • 标签: 颈性眩晕 颈性头痛 颈椎电动牵引 穴位推拿 颈椎X光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20年至2021年一年间收治的偏头痛眩晕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纳入排除的方法从中选择68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应用药物常规治疗,B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出现情况以及治疗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结果:其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眩晕出现明显减少,并且治疗的效果相对比于药物常规治疗的患者有明显的优势。结论:通过对偏头痛眩晕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眩晕的出现情况,提升治疗的效果,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 偏头痛性头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内偏头痛眩晕患者的症候特点,分析神经内科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癫痫以及神经内偏头痛眩晕患者分别46例作为样本,视之为对照组及观察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调取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年龄、发作频率等方面出发,对比两组患者的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29、病程(8.14±0.97)年、发作次数(3.15±0.95)次/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内偏头痛眩晕患者,以女性居多,患者病程往往较长,偏头痛眩晕发作频率高。临床应加强对上述患者病情的监测,降低神经内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在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对患者的偏头痛症状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 标签: 神经内科 偏头痛眩晕 发作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疗效,并观察用于偏头痛眩晕患者中的综合效果。方法:随机抽选于2019年6月以来我院收治的68 例偏头痛眩晕患者,按照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34 例患者,给予中医治疗方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偏头痛眩晕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头痛眩晕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治疗 偏头痛性眩晕 综合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内偏头痛眩晕患者的症候特点,分析神经内科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癫痫以及神经内偏头痛眩晕患者分别 46例作为样本,视之为对照组及观察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调取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年龄、发作频率等方面出发,对比两组患者的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 17: 29、病程( 8.14±0.97)年、发作次数( 3.15±0.95)次 /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神经内偏头痛眩晕患者,以女性居多,患者病程往往较长,偏头痛眩晕发作频率高。临床应加强对上述患者病情的监测,降低神经内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在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对患者的偏头痛症状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 标签: 神经内科 偏头痛眩晕 发作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的综合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偏头痛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治疗 偏头痛性眩晕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的综合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偏头痛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治疗 偏头痛性眩晕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偏头痛眩晕患者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眩晕持续平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眩晕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 偏头痛性眩晕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