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探讨本病的临床病理表征,充分的认识此恶性肿瘤的特征和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重点研究分析讨论其大体标本、影像学检查、专科体检、术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等一系列的结果,探讨诊断和治疗子宫恶性混合的有效方法。结果9例患者的检验结果比较接近,均出现相似的症状,其中不同的表现即是诊断不同肿瘤时期的重要依据。具体的结果统计见表1。结论子宫恶性混合是临床罕见疾病,来自残留的胚胎细胞或间质细胞化生。肿瘤含肉瘤和癌两种成分,根据恶性成分是否正常存在于子宫子宫恶性混合还可以分为同源性和异源性肿瘤,恶性平滑肌和间质属于同源成分,而恶性横纹肌和软骨则属于异源成分。肿瘤的恶性程度很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 标签: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病理诊断 分析 治疗 预后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61岁,已婚已育。绝经10年,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少,色鲜红,9d前入我院就诊。体检结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阴道顺畅,黏膜光滑,宫颈表面见分叶状肿瘤,形态不规则,质软,触之易出血。阴道穹窿消失,宫体饱满,质,活动良好,无压痛。双附件区未抠及包块,无明显压痛。经直肠、阴道、腹部联合检查,发现直肠黏膜光滑,宫旁未见异常。

  • 标签: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文献复习 阴道流血 直肠黏膜 浅表淋巴结 分叶状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恶性混合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于卵巢恶性混合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2例均为卵巢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成分共同构成。肿瘤细胞,上皮成分均表达AE1/AE3和EMA。而VimentinDesminS-100均为阴性。梭形细胞区域均弥漫表达Vimentin,EMA、Desmin和S-100均为阴性。结论卵巢恶性混合发生于卵巢较为少见,病程进展快,预后差、生存时间短,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

  • 标签: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卵巢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混合(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5—2019年诊断为恶性混合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ER)、孕激素(PR)、p16、p53、错配修复蛋白(MMR)等指标的表达。结果本组MMMT病例的发生部位包括子宫原发29例、卵巢原发16例、子宫和卵巢双原发4例、宫颈1例。镜下可见肿瘤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构成,分界清楚或相互混合。癌成分在整个肿瘤占5%~90%不等,其中大部分病例以癌为主,少部分病例癌成分低于50%,其中2例低于10%。癌的类型大多为一种类型,有7例由2种类型的癌混合而成。子宫原发MMMT以子宫内膜样癌居多(55%,16/29),卵巢MMMT以浆液性癌居多(12/16),宫颈MMMT为鳞状细胞癌成分,其他为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肉瘤的类型,同源性肉瘤包括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以及高级别梭形细胞肉瘤,多见于子宫MMMT(72.4%,21/29);异源性肉瘤(包括软骨肉瘤、骨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卵巢MMMT(12/16);其中10例由2种类型的肉瘤混合而成。子宫卵巢同步发生肿瘤的形态和类型大致相同。直接蔓延或转移性肿瘤(卵巢、子宫、淋巴结、网膜、肠壁、皮肤)均为与主体肿瘤大致相同类型的癌。免疫组织化学ER和PR为双阴性(子宫肿瘤23/25,卵巢肿瘤8/10);p16弥漫强阳性(子宫肿瘤11/11,卵巢肿瘤6/6)。p53多为突变型表达(64%,21/33),在癌和肉瘤成分表达同步;在上皮成分为子宫内膜样癌的病例,p53突变型表达占35%,在非子宫内膜样癌占46.7%;在异源性肉瘤的病例占31.8%,而非异源性肉瘤占50%。28例(28/33,85%)表现为错配修复蛋白完整,仅5例(5/33,15%)表现为错配修复蛋白缺陷。结论女性生殖系统MMMT是高级别癌和肉瘤构成的双相性肿瘤,形态复杂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具有ER/PR阴性、p16弥漫强阳性的特点,多为p53突变型和MMR完整。

  • 标签: 混合瘤,恶性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患者女性,50岁,退休职工。因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2月,加重伴下腹坠胀、疼痛7天入院。妇检:宫颈肥大,触之易出血。宫体平位,子宫增大,质硬,光滑,活动差,压痛。月经史:绝经1年,近2月来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淋漓不尽,伴有血块样物流出。临床初诊: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子宫增大,表面光滑。病理检查:全切子宫

  • 标签: 子宫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儿先天性(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产前MRI和生后CT表现。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3例单胎妊娠孕妇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影像检查疑诊胎儿CMN,新生儿在本院出生且生后经过外科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回顾性分析3例胎儿的产前MRI、生后CT和病理检查资料,总结胎儿CMN产前MRI和生后CT的表现。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本单位同期新生儿分娩总量为57 716例,CMN发生率为0.005%(3/57 716)。3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和例2孕期羊水过多,例3孕晚期突发胎儿窘迫、胎儿心包积液且肿物明显增大,均采取剖宫产分娩。(2)产前MRI检查,例1和例3病灶位于左肾,例2位于右肾。3例肿物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T2加权稍高信号。例1和例2 T1加权等信号;例3 T1加权稍低信号,弥散加权高信号。(3)生后CT检查,例1和例2平扫呈均匀等密度,CT强化特点呈“包裹征”。例3生后CT平扫体密度不均匀,体内大片状高密度出血;CT强化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并内出血。(4)术后病理检查,例1和例2为经典型,例3为细胞型。结论经典型CMN的产前MRI特点是信号均匀,T1加权信号呈等信号,生后CT增强表现为“包裹征”;细胞型CMN的产前MRI特点是信号不均匀,T1加权信号减低,生后CT平扫表现密度不均匀,内出血,增强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需要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肾瘤,中胚叶 肾肿瘤 产前诊断 磁共振成像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声像图与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肾母细胞(Wilm′s tumor,WT)的鉴别要点。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N患者21例作为CMN组,另将同期同一年龄组确诊的51例WT患者作为WT组,回顾总结两组声像图特征、临床特点。分析两组间灶大小、发生部位、回声特点及发病年龄间是否存在可供鉴别诊断的差异性,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具体诊断效能。结果除内部回声外(P=0.694),CMN组与WT组灶大小、发生部位及发病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胎儿期CMN发病率高于WT(61.9%对3.9%,P<0.001),特异性96.1%。出生后CMN发病年龄明显早于WT(Z=-4.044,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临界值为112.5 d,敏感性87.5%,特异性93.9%。结论仅凭声像图鉴别CMN与WT存在困难,但综合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特别是发病年龄,可有效提高超声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检查 先天性中胚叶肾瘤 肾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产前诊断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产前超声发现胎儿肾脏肿物、生后手术病理确诊为CMN的患儿,记录并分析患儿围产期信息、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CMN患儿,孕母年龄(29.9±1.5)岁;产前超声首次发现时孕周(33.7±9.7)周;羊水增多2例,剖宫产7例;男7例,女3例;早产5例;出生体重(2 598±196)g;左肾6例,右肾4例;肿瘤最大直径(5.8±0.4)cm(3~9 cm);所有患儿生后均行腹部CT检查,7例患儿术前出现耐药性高血压,1例高血钙,2例血尿。10例患儿均在新生儿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日龄20.1 d。根据国际儿童肿瘤协会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例。术后病理示:经典型5例,细胞型1例,混合型4例。术后每3~6个月随访,最长随访至5岁7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复发及转移存活至今。结论CMN是新生儿良性肾脏肿瘤,产前超声可发现肾脏肿物,但难确诊。根治性肾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肾瘤,中胚叶 产前诊断 临床特征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未成熟畸胎合并卵黄囊)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子宫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分型检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35岁和29岁,临床表现为反复阴道流血和急腹症症状。HE切片显示肿瘤中含有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层成分,例1的未成熟成分表现为幼稚的间组织,未见神经组织;例2见原始神经外胚层组织。2例均见卵黄囊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SALL4、Glypican3阳性、CDX2局灶阳性、甲状腺转录因子1局灶阳性。STR检测结果显示例1肿瘤组织的遗传接合性为杂合性,例2为纯合性。结论子宫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未成熟畸胎合并卵黄囊)非常罕见,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病理学分析相互结合方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及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性肿瘤来自子宫组织,诸如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以及血管等。最常见是平滑肌来源肿瘤。现介绍一例来源血管周细胞的肿瘤。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外胚层间(malignant ectomesenchymoma,ME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儿童MEM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MEM中男女各2例,年龄11个月至12岁,位年龄1岁10个月。肿瘤由横纹肌肉瘤以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或分化的节细胞2类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胎性及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细胞结蛋白、MyoD1和Myogenin阳性,节细胞神经母细胞及节细胞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1例(含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成分)FOXO1(13q14)基因重排,其伙伴基因为PAX3(2q36)。另1例测序发现BCOR-CCNB3基因融合。结论MEM是由间组织和神经外胚层组织构成的多表型肉瘤,因神经源性成分容易被忽略,应多取材及免疫组织化学排查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小儿睾丸内具体进行诊断时,使用超声诊断方法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其相关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就具体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小儿睾丸内的患者群体,抽取24例患儿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随访等方面情况进行收集和汇总,评价此类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特征等情况。结果 分析后发现,患儿肿块大小为(3.22±1.05)cm,超声下可见其形状为类圆形,并且边界清晰不存在包膜的现象,有14例患儿超声下病灶可见均匀回声,和周围残留的正常睾丸组织的内部回声十分类似,而10例患儿在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其睾丸内可见单发、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无回声暗区,局部不存在包膜,透声性良好。肿瘤内部、周围可见丰富血流信号,3例患儿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膜、肝转移。其他特征和随访方面,伴有明显的血清AFP提高,接受睾丸根治性切除之后,则血清AFP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小儿睾丸内患儿开展检查诊断的过程,超声方法的临床应用具备一定自身优势,能够观察到病变组织和正常生理组织的明显不同之处,有助于配合其他的检查方法进一步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 标签: 超声诊断 小儿睾丸内胚窦瘤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特征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骶尾部内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收治的12例骶尾部内患儿,该组病例术前B超CT或MRI检查发现骶尾部肿瘤,术前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升高9例(所有病例AFP均升高),采用手术切除全部或大部分肿瘤,术前及术后采用BEP方案化疗。结果随访6年,生存9例,死亡3例,复发5例。结论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可改善内的疗效,AFP检测及B超联合应用对小儿内诊断及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并辅以联合化疗可提高患儿长期生存率。

  • 标签: 内胚窦瘤 骶尾部肿瘤 化疗
  • 简介:临床资料例1.男,3岁,因怕热无汗、全身毛发稀疏、牙齿发育不全,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就诊。患儿自出生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7℃。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时体温升高明显。患儿出生时头发及眉毛稀少,出牙迟,1岁后开始出牙,恒牙稀,吐字不清,伴口干、无泪。因不明原因发热、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先天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总结了1例7岁患儿腹膜后巨大恶性混合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手术前后患儿的心理护理,术前营养支持,防止肿瘤破裂;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加强用药的护理;重视患儿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做到定期复查和定期随访等。

  • 标签: 恶性混合瘤 围术期 护理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