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容积高分辨 CT在显示肺弥漫病变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3月确诊为肺弥漫病变患者中取样 41例设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常规高分辨CT( CHRCT)( A方法)检查与容积高分辨 CT( VHRCT)( B方法)检查,观察两种方法检测情况。结果:经检测后统计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对症状图像分辨能力、噪声水平、线状影、细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微结节影及树芽征、磨玻璃影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 B方法呼吸伪影指标较 A方法明显减少( P< 0.05)。结论:容积高分辨 CT应用于肺弥漫病变检测中可达到传统高分辨 CT的诊断效果,且仅需一次扫描便可得到全肺高分辨率图像,呼吸伪影较少,更利于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对螺旋CT容积扫描诊断胸廓骨骨折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讨论。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疑似胸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与CT轴位扫描,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CT轴位扫描图像为金标准,X线诊断灵敏度为与特异度均不如3DVR诊断,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伤诊断中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骨伤患者379例,行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和X线检查。结果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的患者检出率、骨折部位检出率、膈上肋骨骨折诊断准确率、膈下肋骨骨折诊断准确率、胸肋关节处骨折诊断准确率、其他细微骨折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在骨伤诊断中,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可提高疾病检出率,且准确度高。
简介:目的:探析640层容积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患有甲状腺结节30例患者(52个结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CT表现予以回顾性分析,探究良恶性甲状腺结节CT征象差异与表现。结果:单发低密度结节为恶性结节的特点,边缘不清晰、呈不规则形状,密度不均匀,有强化残圈在结节四周,内有不规则坏死区,和正常组织无显著分界;多发低密度结节为良性结节的特点,能以岛状的形式对结节改变予以强化,外形规则,实性结节中度强化,薄厚不均强化环在边缘位置清晰可见,结节壁与其四周锐利光滑,和四周组织又清楚的分界。在增强扫描时密度、结节密度与结节大小方面,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通过对照手术病理显示,在结节钙化和形态、是否有包膜和边界及形状等方面,恶性甲状腺结节与良性甲状腺结节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但在是够出现结壁方面,二者却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时,对结节钙化和密度、有无包膜和边界与形态等予以鉴别能起到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漫游技术(VR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三维重建病例,包括骨关节组32例、血管组38例、其他部位组24例。依据病变性质及部位对对比剂使用和扫描技术具体设计,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 VRT与病理诊断检出率和诊断价值。结果VRT与病理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6.8%、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7%、96.8%、97.9%,病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100.0%、100.0%,两种诊断方法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螺旋CT VRT在患者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无创直观诊断技术,可有效测量和诊断关节半脱位和骨折,在脑室、尿路、胃肠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容积灌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接收的12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容积灌注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划分,分析比较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参数,并对其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在相关参数方面均显著高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相关参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结论采用CT容积灌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可有效地提高恶良性的区分率,这为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不同部位灌注成像检查中的护理技术,为临床精细化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oshibaAquilionOne320排容积CT对93例行不同部位全器官CT灌注成像检查。其护理主要是检查前准备、心理护理、检查中穿刺点个性化选择、呼吸训练及检查后观察等精细化措施,同时对可能的碘过敏反应做出相应护理预案。结果93例中有89例成功完成全器官CT灌注成像检查,均未出现对比剂血管外渗漏及其他护理问题;另外,4例因穿刺部位血管情况不好,无法完成对比剂静脉注射,而放弃CT灌注成像检查。其中检查前有心理恐惧者5例,右肘正中静脉显示欠佳患者41例,腹部CT灌注成像检查中呼吸配合困难者8例,通过相应心理疏导,变换穿刺点及呼吸训练等护理工作,顺利完成CT灌注检查。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全器官灌注成像中,精细化护理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相应措施的采取对成功完成CT灌注意义重大。
简介:目的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mm,平均(8.64-3.7)mm;管径为3.2~7.0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N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CT延迟强化和细胞外容积诊断急性心肌炎1例。患者男,15岁,因心前区疼痛就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延迟扫描显示左心室心肌广泛延迟强化,以心外膜为主,延迟强化节段细胞外容积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评估骺板骨桥,并以传统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技术作为对照,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治疗的20例骺板骨桥患儿术前CT扫描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9.94±2.91)岁。病因包括创伤17例,肿瘤1例,原因不明2例。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胫骨远端3例,桡骨远端3例。均利用VR技术对骺板骨桥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包括:骨桥比例,即骨桥占全部骺板的大小;骨桥类型,即骨桥于骺板内的形态。评估方法为:比较VR技术的组间及组内一致性;与传统CPR技术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与既往文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验证VR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扫描成功,无一例需要药物镇定,曝光时间(3.81±0.83)s,扫描时仅对受累部位关节进行低剂量扫描,并进行常规放射保护。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比例,3名测试者结果分别为25.36%±15.36%,24.75%±16.18%,26.70%±17.72%,组间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76);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为25.36%±15.36%,25.41%±15.20%,25.74%±16.00%,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90)。与传统CPR技术评估进行对比,3名测试者得到结果分别为28.36%±16.74%,23.66%±19.87%,35.25%±15.92%,组间一致性程度较强(ICC=0.737);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28.36%±16.74%,31.66%±13.06%,30.89%±12.52%,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875)。但VR技术组间及组内ICC相关系数值均优于CRP技术。对3名测试者测量结果及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类型,3名测试者判断20例患儿骨桥类型结果均一致;而3名测试者利用CPR技术评估时18例结果一致,2例存在差异,证实VR技术组间一致性更高。结论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儿童骺板骨桥的方法,在降低儿童放射暴露的同时可以精确评估骨桥比例及类型,测试者组间一致性及组内一致性均优于传统曲面重建技术,实际操作性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64排容积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容积CT扫描图像,在层厚(5mm)横断位图像基础上进行薄层重建图像及肋软骨的多种后处理图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4排容积CT薄层重建图像结合肋软骨后处理图像,20例患者共诊断出肋软骨骨折38处,其中多发骨折12例(共30处),单发骨折8例(右侧5例,左侧3例),且诊断清楚明确。结论64排容积CT的薄层重建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肋软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清晰、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类型。
简介: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