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分别采用肝脏原位注射细胞法和尾静脉高压水流动力学注射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对两组小鼠肝脏的成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小鼠均能在短期内成瘤,且成瘤率高。结论尾静脉高压水流动力学注射法比原位注射细胞法更容易操作,小鼠存活率高,肝脏成瘤更均匀。

  • 标签: 原位肝癌 模型 高压水流动力学注射
  • 简介: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观察GFP蛋白在诱癌过程中荧光的变化。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四氯化碳(CCk,乙醇/DENA诱导肝癌共20周,实验组50只和对照组10只均为GFP转基因小鼠。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的变化;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病理组织学;第4、12、16周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作冷冻切片观察荧光表达,并以石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第20周时处死小鼠取其肝肿物进行原代培养,观察肿瘤细胞中荧光表达和分布。结果实验组GFP转基因小鼠死亡15只,死亡率30%(15/50)。对照组10只小鼠未发生死亡。GFP转基因小鼠在诱癌的第4、12、16、20周依次出现肝炎,肝硬化、癌前病变和癌变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诱癌开始前、第4周、第12周和第16周肝脏组织的冷冻切片有GFP蛋白的表达,诱癌第20周肝肿物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GFP蛋白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GFP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动态观察肝癌细胞中GFP蛋白的表达。

  • 标签: GFP转基因小鼠 肝癌模型 GFP蛋白表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双靶向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的体内靶向性,其对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半乳糖(LA)和甘草次酸(GA)这两个配体与壳聚糖(CTS)成功合成乳糖酸化甘草次酸壳聚糖(GCGA),并将GCGA和5-FU合成GCGA/5-FU纳米粒。建立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将实验模型分对照组(Control组),GCGA组,5-FU组,CTS/5-FU组,GA-CTS/5-FU组和GCGA/5-FU组,除Control组采用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对应药物尾静脉注射,剂量均为200μl。观察GCGA/5-FU纳米粒体内靶向作用及其对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抑制作用。结果GCGA/5-FU纳米粒的粒径为239.9nm,多分散指数为0.040,Zeta电势为+21.2mV,载药量为3.90%。肝脏组织中的5-FU浓度浓度由高到底依次为GCGA/5-FU组,GA-CTS/5-FU组,CTS/5-FU组和5-FU组;GCGA/5-FU纳米粒在体内分布表明,肝脏的5-FU浓度最高,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GCGA/5-FU纳米粒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原位肝癌抑制模型的作用,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并且发现GCGA纳米粒具有缓解5-FU的毒副作用,GCGA纳米粒具有促进5-FU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缓解5-FU对机体免疫抑制有关,主要通过缓解机体的Treg细胞的比率升高,缓解CTL和NK细胞的比率降低和促进活化,同时缓解机体的IL-2和IFN-γ水平的下降有关。结论GCGA/5-FU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对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 标签: 小鼠 肝癌 5-氟尿嘧啶 靶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H22细胞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中,脾脏正性免疫细胞和负性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且观察脾脏切除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H22细胞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在荷瘤的不同时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负性免疫细胞(MDSC、Treg)和正性免疫细胞(总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NKT细胞)比例的变化。荷瘤1w后切除脾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比较切脾前后肿瘤重量、腹水量、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变化。结果:荷瘤小鼠脾脏MDSC细胞的比例一直高于正常组;Treg细胞在荷瘤2w时显著升高;总CD3+T细胞和CD4+T细胞在荷瘤1w时显著升高,2w时显著下降;CD8+T细胞在荷瘤2w时明显下降;NK细胞在荷瘤3w时明显下降;NKT细胞无显著变化。脾脏切除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MDSC的比例下降,CD8+T细胞的比例升高;肿瘤重量和荷瘤小鼠生存期无显著变化,腹水量在荷瘤2w时显著减少,腹水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小鼠肝脏种植H22细胞株后,脾脏中正性免疫细胞的比例下降,负性免疫细胞的比例升高,脾脏的负性免疫状态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 标签: 脾脏 H22 肝癌 免疫细胞
  • 简介: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80%~90%为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Dancreaticductaladenoma.PDA)。胰腺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容易转移.恶性程度高.导致其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大多已处于晚期而无法施行根治手术。胰腺癌现有治疗方案大致包括联合化学治疗(化疗)、新辅助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4%,是目前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 标签: 小鼠模型 胰腺肿瘤 胰腺上皮内瘤变 基因打靶
  • 简介:为建立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应用环磷酰胺对小鼠引起的免疫低下状态进行了实验研究.一次性腹腔给予25~30g的雄性BalB/c小鼠40mg/kgBW的环磷酰胺,第二天,小鼠抗体生成细胞实验和血清溶血素实验呈免疫低下状态;给予100mg/kgBW的环磷酰胺,第二天,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足跖增厚法)实验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呈免疫低下状态.给予环磷酰胺一周后,小鼠免疫状态恢复至正常,甚至会出现免疫增强的现象.小鼠的脾脏指数和体液免疫指标对环磷酰胺较敏感.

  • 标签: 环磷酰胺 小鼠 模型 保健食品 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 简介:为多囊肾病发病机理、研发多囊肾病新药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选择基础,本文总结国内外近年来使用最多的几种多囊肾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从各模型鼠的来历,造模方法,使用频率和及模型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多囊肾 鼠模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DOR)损害女性身心健康。因伦理原因,难以对人体卵巢组织进行研究,构建DOR动物模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构造DOR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其病理生理及探索治疗措施。目前构建小鼠DOR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使用药物(化疗药物、干扰代谢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射线照射、基因工程、环境毒物损伤等,这些造模方法各具特点,其中注射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是建立DOR小鼠模型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周期快、效果确切、易重复、卵巢损伤程度可控的优点。本文对DOR小鼠常用建模方法的原理及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模型 动物 小鼠 环磷酰胺
  • 简介: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乳腺癌研究中常见的小鼠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的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乳腺癌 小鼠模型 基因工程型 中医乳腺癌模型
  • 简介:摘要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科致盲疾病,具有普遍的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目前已报道50多个基因与人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相关。而在小鼠上,与人相关的白内障部分基因被敲除后小鼠也能出现白内障表型。对基因敲除的白内障小鼠模型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晶状体的正常发育、白内障的致病机制和基因的功能。部分基因虽尚未报道与人的白内障相关,但敲除该基因后小鼠却出现白内障表型。本文对已报道的基因敲除的白内障小鼠模型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了解白内障相关基因的致病分子机制。

  • 标签: 白内障 小鼠模型 晶状体 敲除
  • 简介:目的探讨用电击、缺氧、麻醉等处理方法建立小鼠逆行性遗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优劣.方法将72只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电休克、缺氧、丙泊酚、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5个处理组.先给予各组相同的避暗训练以建立避暗行为,随后分别给予各处理组120~180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腹腔注射0.3mL丙泊酚、120~180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120~180V电击+腹腔注射0.3mL丙泊酚相应处理.次日开始用暗箱观察各组小鼠的步入潜伏期,以分析避暗行为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在避暗训练后24h(第4天)的步入潜伏期为(111.7±17.2)S,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汾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休克组、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酚组4组均有部分小鼠步入潜伏期明显缩短至30s以内,其发生率分别为43.8%、45.4%、66.7%、60%,而丙泊酚组步入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第5天、第8天观察显示,步入潜伏期缩短的小鼠中个别出现恢复.结论电休克、缺氧、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处理后的小鼠中部分可出现逆行性遗忘表现,以电休克+缺氧组建模的成功率最高:已出现逆行性遗忘的小鼠中部分可在后期恢复;单纯丙泊酚不能引起逆行性遗忘.

  • 标签: 逆行性遗忘 电休克 缺氧 丙泊酚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用长期跑步训练诱导小鼠的生理性心脏肥厚模型,与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导的病理性心脏肥厚模型进行比较。方法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分为跑步运动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刺激组和假手术组。运动组跑步训练40d,手术刺激组行主动脉缩窄手术2周,从组织形态学、超声心动图、分子标志物表达等方面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运动训练组小鼠心脏体重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27.2%(P〈0.05),左心室体重比增加25.8%(P〈0.01),心脏显著肥厚。超声心动图显示,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手术组小鼠模型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运动组小鼠的相对室壁厚度无明显变化,而手术组小鼠相对室壁厚度显著增加50%(P〈0.05),提示两种不同的心脏肥厚导致在心脏结构改变上差别显著。心脏肥厚分子标志物心房利钠肽和脑钠肽在手术组表达显著上调9.5倍和4.5倍,而在运动组下调为对照组的0.48倍和0.58倍,提示两种不同肥厚的分子机制差别迥异。结论长期跑步运动可以成功的诱导小鼠生理性心脏肥厚模型,其表型和分子机制与手术刺激的病理性肥厚差别显著。

  • 标签: 生理性心脏肥厚 病理性心脏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方法采用载脂蛋白E(ApoE)-/-小鼠复合高脂饮食诱导小鼠AS模型。随机分成4组:C57BL/6J普通饲料组(C57+nd),C57BL/6J高脂饲料组(C57+hfd),ApoE-/-普通饲料组(ApoE-/-+nd)和ApoE-/-高脂饲料组(ApoE-/-+hfd),喂养16周后通过一般情况、血脂水平、油红O染色和主动脉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检测,鉴定小鼠AS模型。所有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高脂饮食ApoE-/-小鼠血浆中的胆固醇[(20.09±1.02)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84±0.65) mmol/L]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的C57BL/6J小鼠[总胆固醇(TC):(2.04±0.0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0.25±0.01) mmol/L,F=190.543、82.79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油红O染色显示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整体主动脉面积[(22.09±3.49)%],显著高于普通饮食ApoE-/-小鼠组[(1.46±0.96)%,F=118.5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窦切片显示斑块面积约为普通饮食ApoE-/-小鼠组的2倍,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呈现典型的AS斑块。结论ApoE-/-小鼠经高脂饮食诱导可成功建立AS模型,并建立基因鉴定、一般情况分析、血脂水平分析、病理学检测一整套基本的模型鉴定流程,为AS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体内研究动物模型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敲除小鼠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主动脉
  • 简介: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原位肺移植模型,为肺移植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C57BL/6小鼠作为供、受体,行同基因小鼠原位左肺移植,使用Cuff套管法进行气管及血管吻合。术后7、14、21、28d取移植肺及原肺,行HE染色,评价肺移植后效果。结果学习曲线后,共30例小鼠移植,手术成功率89%,小鼠成活率100%。供体手术时间:(35.2±9.81)min,受体手术时间:(24.6±7.42)min,冷缺血时间是:(46.6±8.92)min,热缺血时间是:(17.2±3.08)min。同基因移植物大体及病理无明显改变,病理显示与原肺无差别。结论本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建立小鼠肺移植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符合原位肺移植临床生理,是研究肺移植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良好动物模型

  • 标签: 原位肺移植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音免疫缺陷小鼠(scid小鼠)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平均14.8%:感染的10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作者认为Seid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 标签: SCID小鼠 微丝蚴 丝虫感染 鼠模型 体内发育 免疫缺陷小鼠
  • 简介: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借助哮喘动物模型不仅可用于哮喘疾病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也可用于相关药物的药效研究.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物种差异,因此,全面、成功地建立一个与临床发病机制相似的、稳定可靠的哮喘动物模型非常重要.本文就哮喘模型的品系选择、模型建立及评价指标作简要分析.

  • 标签: 哮喘 小鼠模型 模型建立 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