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5 G眼内照明辅助巩膜(scleral buckling)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7例(37眼)。均行25 G眼内照明辅助巩膜,随访6~12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5眼,占94.59%。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4者2眼(5.41%),术后BCVA≥0.4者12眼(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结论25 G眼内照明辅助巩膜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操作较传统巩膜直观、精确,易于发现周边部细微病变。

  • 标签: 脱离,视网膜,孔源性,单纯 扣带术,巩膜 照明,眼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反向巩膜法人工晶状体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31例(31眼)无完整后囊的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反向巩膜隧道形成结膜巩膜复合体,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及眼压。结果随访期末,所有患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9、16.001,P<0.05)。所有患眼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裸眼视力≥0.5者29例,占93.5%。术后人工晶状体位正、无倾斜,未出现缝线暴露,未出现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或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反向巩膜人工晶状体固定治疗无完整后囊的人工晶状体眼安全有效。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袋,巩膜,反向 固定术,缝合,睫状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巩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在我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5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为单眼发病,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中有 46例患者经过 1次手术完成视网膜复位; 50例患者中 45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占 90%;有 5例患者未得到视力改善,占 10%。 50例患者术后出现眼压升高患者有 6例,占 12%;采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患者眼压均降至正常水平;患者术后出现 7例玻璃体浑浊,占 14%;患者均为轻度,未经处理患者逐步得到好转。结论:采用巩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并发数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4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青少年患者经巩膜进行治疗。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4眼(9.5%),单纯巩膜外环扎6眼(14.3%),环扎联合加压32眼(76.2%)。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36只眼(85.7%)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6只眼(14.3%)明显好转。结论巩膜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良好,创伤小,可作为首先选择的式。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巩膜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行改良巩膜。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9例(94.23%);未复位的3例中,1例再次行巩膜;2例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6个月,视力优于术前(t=8.476,P=0.000)。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2.24) 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2,P=0.084)。随访期间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嵌顿、眼内炎、白内障进展或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式巩膜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单纯性 巩膜扣带术 接触镜,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巩膜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式,微创切口巩膜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干眼风险更小。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微创 干眼
  • 简介:目的:探讨首选个体化巩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9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1级以下的病例,根据裂孔位置、数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首选放液或者不放液的巩膜,个别病例辅以玻璃体腔注气。随访时间7~48(平均10.2)mo。结果: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成功90眼(95%),视力由术前的4.03±0.42到术后的矫正视力4.58±0.33。结论:首选个体化巩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够用最小量的手术、最小的创伤,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较好的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孔源性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治疗白内障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7例视网膜脱离1wk内合并有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巩膜,观察视网膜平复情况及术后3mo矫正视力。结果:7例患者视网膜平复,术后3mo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对部分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既解除了自内障对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妨碍,又顺利完成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术后视力显著提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巩膜扣带术 白内障 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前巩膜葡萄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前巩膜葡萄肿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病变范围直径≥6 mm。所有患者均行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logMAR)、眼压、巩膜植片血运、融解情况、结膜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期间,30例术后视力0.54±0.35与术前0.58±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6)。术前(15.12±2.78)mmHg及术后眼压(14.80±2.15)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206)。巩膜植片血运正常、无融解,表面可见血管网,眼球结构完整性良好。27例结膜愈合良好,3例结膜坏死融解,行二次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无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巩膜植片感染或排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前巩膜葡萄肿能恢复眼球完整性,维持术前视力,效果良好。

  • 标签: 葡萄肿,巩膜,前 移植,巩膜,异体,同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后巩膜加固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高度近视 后巩膜加固术 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治疗伴后巩膜葡萄肿的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河南省立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行后巩膜加固治疗的近视性黄斑劈裂伴后巩膜葡萄肿27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OCT示8只眼(26.7%)劈裂腔完全消失,17只眼(56.7%)劈裂腔大部分明显减小,5只眼(16.7%)未愈。术后视力(logMAR)1.00(0.575,1.300)较术前的1.25 (0.800,1.300)提高(P=0.046)。随访期间无黄斑孔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近视性黄斑劈裂伴后巩膜葡萄肿行后巩膜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少劈裂腔高度及提高视力,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 标签: 近视 巩膜 加固术,后巩膜 视网膜劈裂,黄斑 葡萄肿,巩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纯巩膜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连续确诊为RRD的376例39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4例224只眼,女性162例167只眼。单眼361例,双眼15例。患者平均年龄(37.16±16.36 )岁;平均病程3个月。视网膜裂孔数量1~10余个,分布于各个象限以及锯齿缘离断。患眼平均视力为0.27。391只眼中,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268只眼,2~3个象限97只眼,全脱离26只眼;累及黄斑23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巩膜带手术。其中,单纯巩膜外加压手术376只眼,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9只眼,单纯环扎手术6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的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率,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1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75只眼,复位率为95.91%;未复位16只眼,占4.09%。视网膜未复位的16只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100.00%;其中,再次行巩膜带手术8只眼,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5只眼,单纯注气3只眼。患眼手术后平均视力为0.41. 391只眼中,眼压升高45只眼,占11.51%,于手术1~3 d后出现眼压升高;仅给予局部点药和20%甘露醇治疗,患眼于1~3 d后眼压完全控制。除1只巩膜下放液患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以外,其余患眼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单纯巩膜带手术治疗376例RRD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为95.91%,视力明显改善。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巩膜扣带术
  • 简介: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同种异体硬脑膜对38例(73只跟)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近视度数稳定或减少者占93.2%,眼轴稳定者占93.2%,矫正视力稳定或提高者占93.2%,无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是控制高度近视恶化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并且手术安全.

  • 标签: 后巩膜加固术 高度近视
  • 简介:目的比较巩膜外局部加压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外局部加压;B组14眼采用巩膜环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外局部加压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巩膜外局部加压术 环扎手术 视网膜脱离 疗效
  • 作者: 杨琼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巩膜带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失败原因,并观察再次S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SB失败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29.40±16.13)岁。视网膜脱离累及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9、22、11只眼;累及黄斑38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99±0.57。行1、2次SB分别为40、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均未复位。根据患者首次SB后视网膜脱离情况,经评估后再次全身麻醉下行SB。根据手术中情况,间接检眼镜下重新冷冻定位裂孔,对原外加压材料或保留或拆除后选择新的外加压材料,再结合其他操作复位视网膜。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93±18.97)个月。依据手术记录分析首次SB失败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SB失败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加压脊位置偏移16例(38.10% )、手术中遗漏裂孔及外加压物选择不当各9例(各占21.43% )、加压脊高度不够6例(14.29% )。再次SB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100% (42/42 )。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52±0.40 ;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6,P=0.000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轻度升高8只眼,平均眼压(25.00±2.61)mmHg (1 mmHg=0.133 kPa )。所有患眼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压脊位置偏移、手术中遗漏裂孔、外加压物选择不当以及加压脊高度不够是首次SB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失败原因进行相应调整后再次SB后仍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治疗失败 再手术
  • 作者: 魏文斌 周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巩膜带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视网膜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方式,认识并理解巩膜带手术的精要和内涵,熟练掌握并应用,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采用最小量的手术组合,在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的同时尽可能恢复视功能,是视网膜外科医生应该追求的境界。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述评
  • 简介:不会扣题、题不紧是困扰许多同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有的同学写话题作文从头写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语、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也就是说从没有点及话题,这肯定会影响成绩。有的考生在写材料作文时通篇不引用材料(既不明引,又无暗合),更有甚者另拿一则材料来说事,

  • 标签: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关键词 同学 考生
  • 简介: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式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4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在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巩膜隧道切口的基础上,用特制小梁咬切器伸入巩膜隧道内咬切小梁或以15度刀切除小梁组织完成小梁切除。结果术后随访1~12个月,术后视力≥0.5者19眼,0.1~0.4者14眼。0.08者1眼,术后眼压≤21mmHg32眼。结论巩膜隧道式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快、降眼压效果好、并发症少,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巩膜隧道式小梁切除 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 手术治疗 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