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脊髓损伤(ASCI)通常是脊柱受到机械性损伤所致,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可导致肺部继发性损伤,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是一类机体损伤后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蛋白、细胞外基质、分泌性因子及核酸相关产物。ASCI后释放的DAMP激活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肺损伤。DAMP相关研究揭示ASCI后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探索了肺损伤可能的治疗靶点。笔者就DAMP在ASCI后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不同DAMP在肺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ASCI后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脊髓损伤 肺损伤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急性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伤椎复位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功能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两院收治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66例,男5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15.2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情况进行分组,定义末次随访ASIA评分较术前提高一个等级以上者为A组,未改善则定义为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选取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因子间影响后,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寻找出预后相关因子,并使用ROC曲线找出具有显著意义的预后指标值。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ASIA评分、术前等待时间两项指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脊髓功能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间显著相关(p=0.023

  • 标签: 急性脊髓损伤 预后因素 脊髓功能恢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人类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正呈逐步上升趋势。脊柱损伤中,脊髓损伤属于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脊髓损伤常常会对患者下肢产生严重的功能性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出来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疼痛,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面对脊髓损伤存在的多种问题,对于脊髓损伤的防治、护理与恢复将成为当今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进展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引起细胞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的感觉能力或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最终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员在神经保护药物、生物材料、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可能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尽管在院前护理、医疗和外科管理以及康复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许多脊髓损伤患者仍然经历着严重的神经系统残疾,且许多基础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在转化为临床试验时没有显示出相关疗效,因此,可能需要同时利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疗法来达到满意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探索的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脊髓再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了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神经保护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 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重症脑脊髓损伤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疾病之一。在神经重症疾病的患儿中通常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本身可通过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及引起炎症反应影响神经系统,大脑与肺之间交互影响。本文主要讲述重症脑脊髓损伤患儿的机械通气策略,以优化机械通气的治疗。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髓损伤 机械通气 儿童
  • 简介:摘要重症脑脊髓损伤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疾病之一。在神经重症疾病的患儿中通常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本身可通过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及引起炎症反应影响神经系统,大脑与肺之间交互影响。本文主要讲述重症脑脊髓损伤患儿的机械通气策略,以优化机械通气的治疗。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髓损伤 机械通气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脊柱骨折类的并发症,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椎体的移位,或是碎骨片进入到椎管内,使脊髓,或是马尾神经出现程度不一的损伤。此外,如脊髓损伤较为严重,还会对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等产生相应的障碍,增加截瘫率。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为瘫痪、脊柱损伤脊髓震荡的脊髓损伤患者,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以此来提升疗效,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本次研究,针对脊髓损伤的整体护理研究展开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脊髓损伤 整体护理 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7例,女35例;年龄18~82岁[(57.4±17.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未参与该分型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型评估,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型进行可信度评价。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型、Ⅱ型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型 83例(62.9%),年龄(62.2±15.7)岁,以跌倒伤(37例,44.6%)为主,其次为交通伤(31例,37.3%)。Ⅱ型17例(12.9%),年龄(55.8±13.4)岁,以交通伤(9例,52.9%)和坠落伤(5例,29.4%)多见。Ⅲ型24例(18.2%),年龄(53.6±16.3)岁,以坠落伤(9例,37.5%)和交通伤(8例,33.3%)多见。Ⅳ型8例(6.1%),年龄(37.4±11.6)岁,以交通伤(4例,50.0%)和运动伤(3例,37.5%)多见。分型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型相同百分比为79.2%~87.5%,平均81.2%;Kappa系数为0.691~0.866,平均0.789,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61~0.80)。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可信度高,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型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颈椎 脊髓损伤 影像学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可造成患者完全或不完全的运动功能丧失,影响正常生活。硬膜外脊髓电刺激通过植入电极,给予适宜频率、脉宽及强度的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运动、站立与行走等功能的康复。本文围绕硬膜外脊髓电刺激技术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硬膜外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 运动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解除脊髓压迫对脊髓恢复和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70只,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60只),实验组分为轻度损伤组(20只)、中度损伤组(20只)、重度损伤组(20只)。采用自行制作的脊髓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测定大鼠在损伤前、伤后5 min、1 h、6 h、3 d、7 d的体感诱发电位。行减压治疗的模型大鼠,测定其减压前、减压后5 min、1 h、6 h、3 d、7 d的诱发电位。结果脊髓受到的打击程度越重,其潜伏期的延长越显著,波幅的降低越明显(P<0.05)。脊髓损伤后5 min,轻、中、重度损伤组的潜伏期和波幅均较损伤前的波幅变化显著。在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前,脊髓受压时间越长,其潜伏期的延长越显著,波幅的降低越明显。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后,压迫解除越快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恢复速度越快(P<0.05)。压迫30 min的大鼠在解除压迫7 d后,潜伏期仍较其它各组延长。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后,压迫解除越快的大鼠,其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的恢复速度越快(P<0.05)。压迫30 min的大鼠在解除压迫7 d后,波幅仍较其它各组降低。结论脊髓损伤后受压时间越长,其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改变越显著;脊髓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变化的敏感性优于其潜伏期。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性疾病,病理机制不清,尚无有效修复方法,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是神经再生的瓶颈。因此,改善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重建神经网络是脊髓损伤修复的重要策略。目前国内外大量基础研究聚焦于脊髓损伤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基于此,本文就分子病理机制、药物转化、细胞移植等基础研究热点的现状及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机制 基础研究 神经再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31例脊髓损伤病例在实施家庭康复指导中的经验。据信重点是心理指导,功能锻炼指导,皮肤治疗指导,排便指导和膀胱功能训练指导。干预16周后31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下降

  • 标签: 脊髓损伤 并发症 居家康复指导
  • 简介:摘要甲状腺手术是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术后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以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术后颈部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少见报道。本文分析1例行甲状腺手术后并发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颈部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等。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5例病例的相关资料,我们认为颈部脊髓损伤是甲状腺手术后的少见并发症,常发生在有颈椎疾病的患者中,一旦出现及时行手术等治疗预后良好,且预防是防止术后颈部脊髓损伤的关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