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低,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血管外科或普通外科医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SVS)和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发布了关于肠系膜缺血疾病和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指南。本文将两个协会指南及最新研究数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对急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诊治作一综合论述。

  • 标签: 肠系膜缺血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慢性肠系膜缺血(CMI)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8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治疗的36例C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伴腹腔动脉(CA)和/或肠系膜下动脉(IMA)狭窄或闭塞。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3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获得再通,1例CA获得再通。35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SMA病变后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成功开通SMA。12例未开通SMA的患者中,1例开通CA,3例行SMA取栓及内膜剥脱术,5例行顺行主动脉旁路术,3例行复合手术。1例未行DSA直接开腹行逆行主动脉旁路术。无手术死亡病例,进食后腹痛症状均消失。2例顺行主动脉旁路术患者出现淋巴漏,1例逆行主动脉旁路术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CMI的微创手段,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困难者可考虑复合手术,该术式结合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优势,成功率高、创伤较开放手术低。开放性旁路手术及内膜剥脱术作为传统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可作为特殊情况下的备选方法。

  • 标签: 慢性肠系膜缺血 腔内治疗 复合手术 主动脉旁路术
  • 简介:缺血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多年来人们对脑缺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急性脑缺血的病理机制、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其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然急性缺血损害对大脑的影响已众所周知,但对慢性缺血所致脑损害的特点、机制和防治了解不够。慢性缺血或脑灌注不足伴发于脑动脉硬化、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Binswanger病及动静脉畸形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BINSWANGER病 ALZHEIMER病 急性脑缺血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FGF生长因子治疗后肢缺血兔的剂量关系。方法将48只后肢缺血的兔模型分成四组(每组12只)分别注射rh-bFGF5μg,10μg,20μg和缓冲溶液。处死前均采用DSA技术观察肢体侧支血管形成,计数侧支血管数。处死动物后取股内侧肌肉制作标本,进行毛细血管密度、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检测。结果(1)注射10μg和20μgbFGF后血管造影可见骨骼肌内、外侧有大量小血管形成。(2)10μg和20μg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rh-bFGF可有效促进兔缺血肢体血管新生。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家兔 血管生成
  • 简介: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该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有大鼠模型、小鼠模型和兔模型,可以用于低灌注所致慢性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力减退以及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等的研究。本文综述上述模型的制作方法,分析这些制作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并介绍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的检测方法,探讨了各模型在临床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此同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病率也日益增高,且与缺血性卒中具有许多相似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KD会增高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严重程度和转归不良风险,但其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对于伴有CKD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均缺乏充分的证据。文章就CKD与缺血性卒中的联系以及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肾功能不全,慢性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1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 标签: 股腘动脉切开 导管取栓 慢性下肢缺血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疏导对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4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利用奇偶平分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行心理疏导,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心理状态好转,满意度提升,检验后得知(P<0.05),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其护理中给予心理疏导,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心肌缺血 心理疏导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建立和评价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简易方法。方法中国实验小型猪22头,开胸游离冠状动脉左回旋支主干,在左旋支近段放置Ameroid缩窄环,制作左旋支慢性闭塞的模型,术后5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MR检查。结果22头中国实验小型猪中20头成活并成功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Ameroid缩窄环后5周可见左旋支完全或次全闭塞,左旋支支配范围(左心室侧壁或下壁)心肌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明显下降(P〈0.01)。所有动物均示静息时和/或负荷后LCX支配范围内心肌灌注缺损。结论应用Ameroid缩窄环可以成功制作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 标签: 模型 动物 雏型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慢性缺血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114例慢性缺血疾病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脑缺血疾病 替罗非班 治疗疗效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体外反搏(ExternalCounterpulsation,ECP)是通过医疗设备,配合人体心脏收缩节律,序贯性按压下肢,以促进机体供血,进而达到改善人体脏器缺血、缺氧等状态,缓解或消除心绞痛发作。体外反搏具有易操作、易推广及无创治疗等特点,临床经验证实,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

  • 标签: 心肌缺血 体外反搏 作用
  • 简介:摘要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是周围血管疾病最严重阶段,截肢率和病死率较高。疼痛、感染可引起CLTI患者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和蛋白丢失,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不良会增加截肢、死亡风险,延迟创面的愈合时间,是CLT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截肢及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营养筛查工具如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微型营养评价、营养控制状态等可帮助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CLTI患者,对其进行营养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 标签: 营养不良 动脉硬化,闭塞性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血运重建 截肢
  • 简介:摘要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 标签: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严重肢体缺血 外周动脉疾病 糖尿病 足部溃疡 血管腔内介入 旁路手术 实践指南 循证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缺血慢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笔者收集了2014年1月---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48例缺血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果通过上述积极的一般治疗和β-阻滞剂治疗,上述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显著得到改善,后胸骨的压榨感觉,胸胀、胸闷,焦虑的症状明显减轻,治疗效果比较良好。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是大多数缺血慢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发原因,另外,还有其他的疾病瘾大的动脉病变。非粥样硬化疾病的胶原脉管病是引发动脉冠状病变的主要原因。对于缺血慢性心脏病患者治疗应该以积极的一般治疗和β--阻滞剂治疗为主,这种方式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慢性 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溶栓在慢性下肢缺血腔内成形治疗时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下肢缺血(TASCⅡD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UK)溶栓,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例患者(81.8%)血管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例(18.2%)未溶栓成功。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9%,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0%、88%及92%,2年为67%、84%及88%。结论对慢性下肢缺血TASCⅡD级病变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时的溶栓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 标签: 慢性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缺血患者9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和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2.47±2.39)分,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8.05±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焦虑、抑郁、病变部位、心房颤动、脑白质疏松、LDL-C偏高、hs-CRP偏高、Hcy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焦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病变、hs-CRP偏高是影响慢性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其中病变发生于左侧大脑半球、高龄患者及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应对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以期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