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后外侧钢板与前外侧钢板治疗肱骨中下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关节外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8~56岁[(36.9±10.9)岁]。骨折AO/OTA分型:A型15例,B型32例,C型5例。23例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组),29例采用肱骨前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3.7±2.2)个月]。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9.8±9.6)min、(85.0±11.6)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1±1.0)个月、(4.1±1.0)个月(P均>0.05)。肘关节伸直角度A组为3.9°(0.0°,5.0°),B组为4.4°(0.0°,5.0°);屈曲角度A组为127.4°(125.0°,132.5°),B组为128.5°(122.5°,132.5°)(P均>0.05)。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1.0(90.0,93.5)分,B组为90.2(90.0,92.5)分(P>0.05)。术后A组出现桡神经损伤2例(9%),B组出现桡神经损伤3例(10%)(P>0.05),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于肱骨中下关节外骨折,后外侧钢板及前外侧钢板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后外侧钢板放置可以更靠近远端,多向锁定设计更加稳定,对于骨折线接近肘关节的患者更有优势。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后外侧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经前方入路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骨科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的12例闭合性肱骨中下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38岁,平均21.8岁。按AO/OTA骨折分型:12-A1.2型5例,12-A1.3型2例,12-B1.2型2例,12-B1.3型2例,12-C1.1型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43~130 min,平均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280 mL,平均139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获10~21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20周,平均15.8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31~35分,平均34.5分;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为90~100分,平均99分。结论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肱骨中下螺旋形骨折具有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肱骨微创内固定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肱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治疗在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 中的疗效。 方法 :以医院诊治的 78 例 成 年 肱骨近端骨折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39 ),分别采用常规解剖钢板治疗(对照组)与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治疗在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 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要:目的:观察加速康复治疗应用于肱骨下段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8月到 2020年 1月肱骨下段骨折患者 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 n=50)和观察组( 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 62.00%,观察组为 86.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均 P<0.05)。结论:加速康复治疗应用于肱骨下段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可显著促进骨折愈合优良率的提高,且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加速康复治疗 肱骨下段骨折 术后康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钉(IMN)与经皮锁定钢板(MIPPO)治疗胫骨中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应用IMN与MIPPO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胫骨中下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IMN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MIPPO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类型、OTA分型、受伤原因、是否合并开放性骨折、是否合并腓骨骨折、随访时间、术前等待时间、胫骨手术时间、胫骨术中透视次数、胫骨手术出血量、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Johner-Wruh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与MIPPO组比较,IMN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胫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骨愈合时间、Johner-Wruh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前痛、软组织激惹、力线不良、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IMN组低于MIP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N与MIPPO两种固定方法均是治疗胫骨中下骨折的有效方法。IMN内固定对皮肤软组织干扰小,更加适合用于局部软组织条件不良者。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交锁髓内钉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骨折效果。 方法: 选取 2017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收治胫腓骨中下骨折患者,病例数 20 例,随机划分 2 组,参照组选择双切口术治疗,研究组选择单切口术治疗,均 10 例。对比治疗效果与康复指标等。 结果: 参照组有效率 90% ,研究组有效率 40% ,参照组患者康复指标均差于研究组,差异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胫腓骨中下骨折患者治疗时,采取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创伤,加快术后康复,属于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单切口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 交锁髓内钉技术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治疗胫骨中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 胫骨中下骨折患者 86 例作 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两组: 髓内钉组和微创组,每组患者各有 43 例。髓内钉组患者采用 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 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在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胫骨中下骨折患者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与 交锁髓内钉治疗取得的效果均比较满意 ,患者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对不适宜采用 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的 患者,可应用微创钢板植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交锁髓内钉技术 微创经皮钢板技术 胫骨中下段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138例(139肘)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45.32±15.02)岁(18~69岁);男56例,平均年龄(39.43±14.46)岁(18~69岁);女82例,平均年龄(49.07±14.07)岁(18~69岁)。采用AO/OTA分型:B1型5肘;B2型6肘,鹰嘴截骨1肘;B3型48肘,鹰嘴截骨28肘;C1型12肘;C2型37肘,鹰嘴截骨21肘;C3型31肘,鹰嘴截骨31肘。应用X线片评估术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估肘关节功能。对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入院时空腹血糖、体重指数、骨折AO/OTA分型、手术中是否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及术后是否口服吲哚美辛等可能影响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获随访平均(14.26±3.83)个月(12~2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愈合不良。肱骨远端骨折及尺骨鹰嘴截骨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固定物松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99.35°±28.72°(135° ~0°),MEPS评分(91.71±9.36)分(60~100分),DASH评分(6.71±8.25)分(2.88~41.66分)。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前臂旋转轻度受限,旋前50°,旋后30°,其余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均正常。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09)、空腹血糖(P=0.005)、尺骨鹰嘴截骨(P=0.016)、手术时间(P=0.016)、骨折分型(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型骨折较其他类型的异位骨化发生率更高(P=0.049)。受伤至手术时间≤6 d与>6 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是否口服吲哚美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尺骨鹰嘴截骨和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16)。结论影响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尺骨鹰嘴截骨和空腹血糖,吲哚美辛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复杂骨折的创伤更重,手术中常需要尺骨鹰嘴截骨以利于关节面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内固定,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肘关节 异位骨化 吲哚美辛 尺骨鹰嘴截骨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胫骨髓内钉联合腓骨钢板治疗同平面胫腓骨中下骨折术中优先复位固定腓骨与胫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同平面胫腓骨中下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0岁。左侧30例,右侧28例。骨折AO分型:42-A型27例,42-B型18例,42-C型13例。根据术中采用的不同复位固定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腓骨组33例(腓骨优先复位固定),胫骨组25例(胫骨优先复位固定)。胫骨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腓骨骨折采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胫骨闭合复位率、髓内钉动力化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腓骨组手术时间为(96±15)min,较胫骨组(116±19)min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闭合复位率腓骨组为84.8%(28/33),胫骨组为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髓内钉动力化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髓内钉联合腓骨钢板治疗同平面胫腓骨中下骨折效果良好,当骨折线位于胫骨非狭窄段时,术中先行腓骨复位固定有助于胫骨的复位和置钉,能提高手术效率,但并不增加骨折愈合时间,较先行胫骨复位固定更有优势。

  • 标签: 胫骨骨折 腓骨 骨钉 骨折固定术,内 复位顺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腿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设计小腿内侧和外侧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修复小腿内侧软组织缺损5例,小腿外侧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大小4.0 cm×10.0 cm~ 6.0 cm×16.0 cm。术后通过微信视频、电话及门诊随访,内容包括小腿的整体外观、皮瓣弹性、色泽、瘢痕挛缩及色素沉着情况和皮瓣转移后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本组13例接力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第1天因血肿压迫发生静脉血管危象,血肿清除后成活。术后随访5~ 12个月,平均8个月。小腿外形饱满,皮瓣弹性、色泽、质地良好。结论利用小腿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小腿中下软组织缺损可以达到美容修复的效果,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接力皮瓣 移植 小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辅助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骨折处皮肤血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骨一科的100例胫骨中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6个月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处皮肤血运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骨密度及膝、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VAS、骨折愈合结痂评分、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VAS、骨折愈合结痂评分及骨密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处皮肤血运不良发生率为14.0%,明显低于对照组(32.0%)(P<0.05),而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8.0%,高于对照组(38.0%)(P<0.05)。术后6个月,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VAS显著降低,骨密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处皮肤血运不良发生率、骨折愈合结痂评分,以及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辅助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骨折能够加速骨折处皮肤血运重建,减少组织水肿坏死,促进骨折愈合及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可作为胫骨中下骨折的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高压氧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中下段骨折 血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胫腓骨中下骨折患者术后行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80例胫腓骨中下骨折患者,“护理差异性”随机分观察组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服务 )与对照组 (常规护理 )各 40例,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护理前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无差异, 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VAS值较低、 ESCA值较高, 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服务能提高胫腓骨中下骨折患者整体疗效、稳定病情,值得推崇。

  • 标签: 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服务 自护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主动排石(体外物理振动排石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被动排石(单纯药物治疗)治疗输尿管中下小结石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门诊收治的影像学确诊的输尿管中下小结石(直径<6 mm)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排石组(体外物理振动排石联合药物治疗,76例)和被动排石组(单纯药物治疗,62例)。治疗后1、2、4周复查泌尿系CT。比较治疗后1、2、4周的输尿管结石的排出率及排净率,同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相关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1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6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结石直径、结石成分、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主动排石组的排石率分别为52.6%(40/76)、63.2%(48/76)、78.9%(60/76),排净率分别为50.0%(38/76)、57.9%(44/76)、78.9%(60/76),相对应的被动排石组排石率分别为33.9%(21/62)、40.3%(25/62)、61.3%(38/62),排净率分别为29.0%(18/62)、32.3%(20/62)、40.3%(25/6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血尿、尿白细胞阳性、发热、肾绞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主动排石、轻度肾积水与结石排净率呈正相关。结论物理振动排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排石治疗方式,与保守治疗相比,可以有效提高输尿管中下结石的排出率。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碎石术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于我院实施诊治的 9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抽签法单双数形式将所选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 n = 45 )与对照组( n = 45 ),两组分别应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 T 型钢板固定法,观察组患者予以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结论: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予以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成效,同时还能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从而促 进肱骨加速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更适用于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常规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髓内钉固定对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间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60~84岁,平均(68.96±3.41)岁,平均骨折时间(1.81±0.33)周。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锁定钢板法治疗)和观察组(接受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旋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肩关节功能评价指标和Constant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4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24%。观察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和1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0%。结论肱骨髓内钉固定术对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此种手术方法耗时更短、出血量更小,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更趋于正常值,这可能能缩短骨愈合的时间并改善预后。

  • 标签: 肱骨骨折 髓内钉固定 肩关节活动度 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