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华支睾吸虫吸虫的ITS-2序列分析鉴别方法。方法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采集华支睾吸虫吸虫成虫,从成虫虫体分离并收集虫卵。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做对照虫种,按不同虫种和虫卵数分成5个实验组,各组分别提取DNA,并扩增ITS-2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作同源性分析以确保为目标片段,根据PCR扩增产物电泳获得的条带判定虫种。结果以华支睾吸虫吸虫虫卵DNA为模板的PCR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在400bp、500bp左右各显示一条明显条带;在以两种虫卵DNA混合液为模板的PCR产物中,电泳图谱在400bp左右和500bp左右各显示明显条带。将测序得到的两种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显示与GenBank中相应的华支睾吸虫吸虫序列高度同源。混入四种肠道线虫虫卵DNA的PCR产物中,除目的条带外,无其他条带。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华支睾吸虫吸虫虫卵进行鉴别,且结果不受常见四种肠道线虫虫卵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两虫种的鉴别检测方法。

  • 标签: 华支睾吸虫 扇棘单睾吸虫 ITS-2 鉴别方法
  • 简介:用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华枝吸虫患者150例。甲组总量150mg/kg,2d分服,日服3次;乙组总量225mg/kg,3d分服,日服3次;丙组总量100mg/kg,1d分服,日服3次。甲组治后1.3和6个月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3.88%、97.50%和100%。乙组治后1、3和6个月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5.92%、97.95%和100%。丙组治后1、3和6个月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2%、94%和96%。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甲组的药物副反应率低于其它两组(P<0.01)。认为150mg/kg,2d分服疗法是治疗华枝吸虫病的较适宜剂量。

  • 标签: 华枝睾吸虫病 吡喹酮 疗效 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宫川吸虫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调查淮南洛河、窑河、高溏湖和焦岗湖4水域的家鸭和淡水螺类,收集家鸭粪便并用改良厚涂片法查找宫川吸虫卵;取静水椎实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尾蚴和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购自渔民的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取肠管分离成虫。结果家鸭粪便中宫川吸虫卵检出率为19.50%(39/200);静水椎实螺中雷蚴、尾蚴检出率为1.63%(13/800),囊蚴检出率为6.63%(53/800);家鸭肠管内成虫的检出率为21.67%(13/6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肠管内可分离出成虫。结论淮南地区存在宫川吸虫自然疫源地,其生活史可在静水椎实螺和雏鸭体内完成。

  • 标签: 宫川棘口吸虫 自然疫源地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柠檬酸、乙酸、氯化钠、亚硝酸钠和乙醇5种化学保藏剂对离体中华枝吸虫囊蚴生命力的影响。方法从感染中华枝吸虫的鱼肉中消化分离出中华枝吸虫囊蚴,吸取一定数量的囊蚴置于添加有不同食品化学保藏剂的PBS缓冲液中,观察其活动能力及形态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柠檬酸、氯化钠、亚硝酸钠对中华枝吸虫囊蚴的致死效果微弱,浓度〉5%的乙酸溶液及浓度〉10%的乙醇溶液能够使囊蚴失去活动力而死亡,但作用时间较长。低浓度乙醇则会刺激囊蚴、囊蚴内幼虫,使其活动加剧,但随时间延长,活动力减弱。结论化学保藏剂对中华枝吸虫囊蚴的致死效果微弱,其他非热处理方式及作用效果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中华枝睾吸虫 囊蚴 化学保藏剂
  • 简介:本研究采用1:1的个体匹配方法,选择87对病例一对照,调查藐小吸虫可疑感染因素28个变量,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影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饮生水、吃螺蛳、饮用水来源和用沟塘水漱口刷牙。

  • 标签: 藐小棘隙吸虫 病例对照研究 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 简介:五年研究发现,人群藐小吸虫感染率与蛔虫感染率明显相关,推测年龄趋向性行为系共同的易感因素;同时化疗后,与钩虫感染率明显负相关性及与鞭虫感染率明显相关性基本消失,与血吸虫感染率几无相关,可能因不同的感染方式、途径,及较低的感染率所致。吡喹酮治疗对人群藐小吸虫感染率下降效果显著。

  • 标签: 藐小棘隙吸虫 感染率 相关性
  • 简介:报道草鱼鳃上台湾称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空间格局参数。从1993年8月至1994年4月为期9个月的研究发现:囊蚴内种群每月的方差均较大,且方差/均值都大于1,扩散性指标也大于1,表明囊蚴在草鱼鳃上呈聚集分布;囊蚴内种群每月的平均密度、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起不相同,表明囊蚴分布的聚集强度各不相同,由负二项参数K值反映出聚集的强度变化,K值越大聚集强度越小,K值越小,聚集强度越大。

  • 标签: 草鱼 台湾棘带吸虫 囊蚴内种群 空间格局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组睾丸扭转患者最终被迫行睾丸切除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2年49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中,行睾丸复位固定术9例;睾丸切除术36例;患侧睾丸切除,对侧预防性固定4例,失率达81.6%(40/49)。结论睾丸扭转坏死与就诊时间及扭转度数密切相关,未及时就诊和延误诊治是失的主要原因。加强睾丸扭转相关知识宣教和基层医师的培训,是降低睾丸切除率的关键。

  • 标签: 睾丸扭转 误诊 外科手术
  • 简介:和县陈桥洲藐小吸虫中间宿主调查首次报告了铜锈环棱螺为藐小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其自然感染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可检到阳性螺,以9~11月份感染率最高。检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19种(1855尾),其中17种检出囊蚴,平均感染率为83.68%。淡水鱼各月感染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但感染度从11月至翌年4月最高。文中就该地藐小吸虫流行因素以及中间宿主感染的季节消长与气温、降雨等因素的关系作了讨论,并提出了中间宿主调查的适宜季节。

  • 标签: 藐小棘隙吸虫 中间宿主 铜锈环棱螺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吸虫吸虫纲)是不分节的、有2个吸口的片状蠕虫。感染是人畜共患病(传入动物病);人类由于进食被污染的食物而意外感染。在一些地区有大量人被感染。淡水螺是这些感染的中间宿主。吸虫是雌雄同体,因此即使轻度感染也产卵。成虫不复制;重度感染由大量或重复食入传染性后囊蚴引起。因此,典型的患者并非旅行者而是当地人(如难民)。注意酱油、浸酸、发酵和酒精腌泡都不能杀死鱼或甲壳类动物上的后囊蚴,而这些是亚洲和其他地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

  • 标签: 肝吸虫 肺吸虫 意外感染 人畜共患病 中间宿主 重度感染
  • 简介: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王国之称。

  • 标签: 文化底蕴 民族文化 佛教文化 竹文化 中国
  • 简介:1991~1993年,对安徽省和县陈桥洲进行的藐小吸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人群的感染率为13.71%(899/6557)。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4.29%和13.11%)。各年龄组的感染率分别为3~10岁26.01%,11~20岁21.69%,21~30岁14.26%,31~40岁9.50%;41~50岁8.74%;51岁以上2.97%。3~30岁感染者占78.31%。感染者的家庭分布和空间分布均具极明显的聚集性。当地保虫宿主猫犬的感染率分别为39.76%和62.16%。文中就感染者的分布特征与饮水来源等因素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饮水来源与藐小吸虫感染有关。

  • 标签: 藐小棘隙吸虫 流行病学调查 分布
  • 简介:中国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扇面、成书画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谈到它的起源,需先从扇子说起。传称扇子起源于约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又有“尧时生于庖厨,暑纳凉”的说法,可见扇子起源很早。商代金文中有“篷”字,即指用植物的叶作扇子。据有的学者考证,我国最早的扇子是羽扇,长柄垂地,非取之纳凉,乃用于王侯贵胄之仪仗。

  • 标签: 书画艺术 古代 专题 收藏 黄帝时代 扇子
  • 简介:针对刚性接触网的地铁供电方式,研制出新型地铁区间防护密闭隔断门,在不断开接触网和轨道钢轨的前提下,采用上、下活动梁上下联动的方式解决了刚性接触网和轨道钢轨的密闭难题以及复杂线路条件带来的设防难题和密闭难题;同时解决了在大盾构施工条件下两隧道隔墙很薄的场合安装使用的问题,为人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 标签: 地铁 刚性接触网 防护密闭隔断门
  • 简介:所谓“币”,是因其形状很像两个“朿”字并排,其是否曾为货币,一直是钱币爱好者关注的问题。旧谱中早有“币”非币的说法。鲍康、李佐贤合编《续泉汇》:“此品未必属泉币……姑存以备异品”。丁福保编著的《古钱大辞典》在列出“币”等的图形后,影印本本身的“编者识”加以说明:“旧谱第一种谓之钱牌第二种谓之汉厌胜第三种谓之币第四种谓之藕心钱第五种谓之罄币实则皆为古代之铜器非币也不宜收入钱谱今存之欲以明其非币耳”。

  • 标签: 爱好者 丁福保 影印本 辞典 编者
  • 简介:夏天夜晚在户外纳凉时蚊虫很多,扰人心情。所以我想制作一把驱蚊。首先选购一把蒲扇,找一些细棉线,将它们分散固定在扇面上,并将棉线的一端藏入驱蚊香水瓶中。棉线吸水性强,会源源不断地将驱蚊香水吸上去,持人扇动扇子,当扇面垂直向下时吸入香水,向上扇动时能散发驱蚊香水的气味。为防止柄沾满驱蚊水,还可在柄处加一层塑料保护膜。

  • 标签: 吸水性 香水 扇面 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