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十二音序列,其基本原则已存在于晚期浪漫派及新民族乐派的作品中,甚至与13、14世纪的“等节奏”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勋伯格建立起十二音体系之后,在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时期中,序列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极端表现形式是形成于50年代的整体序列,由于它对音乐的全面控制极大的束缚了作曲家的手脚,因而序列与各种不同风格的“调性”的结合,在作曲家和理论家们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序列 十二音 特洛普 非十二音序列 结缘序列 关联序列
  • 简介:<正>曲牌是戏曲音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古代记谱方式的不完善,还原历代曲牌的唱法存在很大困难。不过,依靠文字记录,我们可以对曲牌的流变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从中得知曲牌音乐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运用情况。【点绛唇】曲牌是戏曲音乐的常用曲牌,它存在于宋词、诸宫调、北曲、南曲、皮黄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关于曲牌音乐的研究,冯光钰《中国曲牌考》~②一书主要从音乐传播的角

  • 标签: 曲牌音乐 戏曲音乐 冯光钰 仙吕调 沈璟 音乐传播
  • 简介:<正>本文拟从纵向考察琴曲《广陵散》的流传和演变的有关问题。谨以此就教于大家。作者认为,《广陵》小曲的上限在春秋时期,系一支流行在“吴楚之分”的民歌。汉初,该曲作为“绵驹遗讴”被采入乐府,经李延年度为“六弹”之一;汉魏之际,“六弹”成了宴乐曲中一个微小的构件;同时,杜夔则从中将《广陵》移植为“舒雅”的琴歌小品;夔传其

  • 标签: 流变 广陵 琴曲 初考 春秋时期 汉魏之际
  • 简介:<正>一个民族的歌曲传到另一个国土时,可以原封照搬,或者改编成适合于这个民族的形式。如果取其“变形”,应当采用怎样的形式呢?这乃是比较音乐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九连环》为例,这首歌原是清朝时的一首民谣,传到日本以后,就改编成了《かんかん踊りの歌》、《长崎节》和《法界节》;

  • 标签: 九连环 日本化 旋律 重要课题 乐谱 比较音乐学
  • 简介:<正>一四川戏曲史链的断裂与衔接四川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长约半个世纪的浩劫:南宋末至元十九年(1237—1282),蒙军跃马人川践踏,四川已超过唐代的发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已有600多万的人口锐减至约60万。明崇祯五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32—1680),清军挥戈入川征讨,农民起义军、地主武装、明军、清军相互间又接连不断地发生了近半个世纪的混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大规模混战,使历来被视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天府沃土"尸横遍野、灾害连年、庐舍成墟、田地

  • 标签: 灯戏 胡琴腔 锦城竹枝词 农民起义军 西皮调 弋阳
  • 简介:引言。洋琴在传人四川时的最初面貌,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的四川洋琴已与康熙年间文人李洋传人的洋琴无论是外型、音域、音色,还是在曲调、演奏形式、演奏技巧等诸多方面已形成飞跃性地大发展,而不再具有可比性,然而,这其间的曲折是非也是众说纷纭。任何事物都必然经历过一定的流变、发展过程,才可能达到相对的高度及深度,四川洋琴也不例外。本文所要探寻的就是这一众说纷纭,却又鲜为人知的四川洋琴演奏形式的流变过程力求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

  • 标签: 演奏形式 演奏技巧 曲调 音域 音色 康熙年间
  • 简介:<正>研究中国各个时代民歌的流传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总是既有自身连续的历史传承联系,又从不间断地与其他民族和地区进行着广泛交流。在千百年来的交流过程中,在我国广袤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民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开放性的互相吸收、互相借鉴。这样的例子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当甲地的某种民歌流传入乙地后,与乙地的民歌及地方语言相结合,逐渐融化为一体,演变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歌曲。而当这种具有地方风格的新的民歌形成后,又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排它性,这就使各地的民歌,又具有了一定的封闭性。正是这种融化性与排它性、开放性与封闭性

  • 标签: 凤阳歌 同宗民歌 中国民歌 传播流变 民间音乐 孟姜女
  • 简介:本文以小号形制流变与小号演奏艺术的关系为研究视角,简要梳理了小号形制演变的历史。回顾小号发展的社会背景及人文审美取向,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作曲家、演奏家加以考察,探讨形制流变对小号演奏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对当代小号演奏艺术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作了展望。

  • 标签: 小号 形制 演奏艺术
  • 简介:祭孔音乐是歌、舞、乐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传统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全面、动态地审视祭孔音乐以及由它引发的诸多现象,尤其是通过对其音乐本体的审美趋向和流变过程的剖析,认清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雅乐 祭孔音乐 流变 传统的现代化
  • 简介:论“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变黄允箴我国但凡产茶地,都有反映茶农生活和茶叶生产的歌,其曲目,名称和音调形形色色,一时数不清,也说不清,但其中有一首特别耳熟、特别引人瞩目:例1《采茶谣》江西于都这支曲调流遍大半个中国,渗入到多个民族,到处有它的...

  • 标签: 采茶歌 家族 山歌 茶叶生产 江西于都 赣南民歌
  • 简介:《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它的传播形式多样,分别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孟姜女》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本文从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对民歌《孟姜女》的演唱风格、语言特色、润腔手法等进行分析,为充分理解作品、演唱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孟姜女 民歌 音乐风格 地理 音乐流变
  • 简介: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结合西北回族宴席曲的具体风格特征和内容形式,将其分为五类:叙事曲、五更曲、打调(也称“打搅儿”)酒曲和散曲。《送大哥》曾经是广泛流行于西北回族婚礼宴席场中的一首散曲,笔者通过对宁夏、新疆、甘肃和青海四省(区)的实地考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对比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探索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地域性流变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 标签: 宴席曲 散曲 地域性 流变
  • 简介:从文献学角度讲,辨别某一古籍刊本真伪的前提就是梳理各版本的形成过程、源流嬗变,考订其关系,比较其异同.《西厢记》版本之多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古今学者对其版本的整理与研究数不胜数.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包括日本学者传田章的《明刊元杂剧目录》、蒋星煜的《的文献学研究》、朱万曙的《明代戏曲评点研究》以及陈旭耀的《现存明刊综录》等,这些著作对《西厢记》的版本载记、存佚问题,或鉴定辨识,或完善增补,使其研究日益深入.

  • 标签: 刊本流变 流变真伪 西厢记刊本
  • 简介:北京大兴长子营再城营村的五音大鼓是乡村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深度访谈和口述史记录以及现场观摩、问卷调查等,厘清了再城营村五音大鼓的历史缘起、基本形式、流传影响和发展演变,对于其顽强的生命活力有了基本的认识。

  • 标签: 五音大鼓 源起 形式 流传 演变
  • 简介:西藏(特别是西藏中部卫藏地区)是藏民族和藏族文化的发祥地,是藏族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独具民族、地域特点的西藏佛教和西藏佛教音乐形成、发展、完善、传播的中心区域。在西藏佛教后弘期,西藏佛教寺院音乐文化适应西藏佛教的需要,逐渐成熟、完美与体系化,并且立即成为一种文化强势,伴随西藏佛教从西藏这块藏族文化的中心地区传播到了广大藏区以及异地、异民族、异国广大的区域,经过彼此音乐文化的互相接触、融合,使西藏佛教音乐文化的原型模式(或原本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变化模式(或变化形态)。本文在初步探讨西藏佛教音乐文化在流传到同文化系统和不同文化系统的地区、民族、国家的藏传佛教寺院后产生变异的基本规律和特性的基础上,尝试超越现行行政区划和区域文化的界限,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源流与流变特征。

  • 标签: 西藏佛教音乐 传播 流变 本原模式 变化模式
  • 简介:关于琴曲《广陵散》流变的考证和研究,文章作者已有十考。在主持编写教育部课题《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的过程中,通过广泛接触历代琴书,从中辑出琴曲《广陵散》的材料,文中共考证了"辣"、"卩"等14个谱字。

  • 标签: 琴曲 《广陵散》 指法
  • 简介:在佛教戒律之于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制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是在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做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在周围“制度环境”的不断更替中经历了“僧尼非乐——僧尼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僧尼化——俗曲佛用成为传统”的流变过程,原来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系统逐渐演变成僧尼独自完成。伎乐供养僧尼化并渐趋形成南北区域的地方性选择;当下诵经、器乐供养两大系统实为佛教音声体系流变之后的接衍、简化。佛教音声的历史发展表明:为用是佛教音声生存之本,制度是佛教音声为用之生态框架,为用与制度的博弈是佛教音声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联的根本动因,亦是国家在场下佛教音声流变研究的重要维度。

  • 标签: 为用一制度 佛教音声体系 伎乐供养 历史流变 国家在场
  • 简介: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之融合、流传与演变是黑龙江民族音乐文化有别于其它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历史的渊源中,其与汉族固有的道教文化音乐相融合,在流传与演变的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对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的黑龙江民族音乐文化的地域特征。

  • 标签: 民族音乐 道教音乐 文化融合 地域特征
  • 简介:作为汉代文学大家,司马相如能引动后世巨大兴趣的有两点:一是他对汉代散体大赋的贡献;一是他与卓文君的爱情风流。尤其是后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刺激了后世戏曲作家的创作灵性,影响了古代戏曲的诸多方面。因而,研究这一内容在后世戏曲中的流变与衍展,具有戏曲史、戏曲学以及文化认识的广泛意义。

  • 标签: 司马相如 戏曲创作 母题 叙事模式 司马迁 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