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抗精神病药+催眠治疗联合运用与单用抗精神病药对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对我院门诊收治的80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根据治疗不同分为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组、典型组、非典型组,对其实施为期10周的治疗,对三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组所有因子分和总分情况全部低于典型组和非典型组,非典型组评分明显低于典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评分明显优于典型组和非典型组,非典型组优于典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裂样精神障碍急性期有效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其中利培酮+催眠治疗联合运用改善效果更加明显,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分裂样精神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催眠治疗联合运用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护理程序应用到抗精神病药治疗中,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药物的副作用。结果2年来,患者对治疗与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提高。结论护理程序在抗精神病药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抗精神病 药物治疗 护理
  • 简介:糖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受到普遍关注,国内1994年2.5%,1996调查显示达3.2%。研究发现,精神患者中糖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这类患者多数肥胖且血糖控制差。本文就精神抗精神病药与糖尿相关性的研究近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抗精神病 精神病抗 精神病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鉴于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复杂,导致不良反应较多,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本文从抗精神病药的适应症、禁忌症、应用原则、不良反应等几方面阐述了抗精神病药的合理使用方法,以保障用药安全。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合理使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抗精神病药的用药趋势及用药现况。方法采用WHO推荐使用的以DDD数(DDDs)为指标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年、2011年抗精神病药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抗精神病药用药金额及用药人次逐年增多,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呈下降趋势;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呈上升趋势。结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将逐渐取代传统经典抗精神病药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对肝脏转氨酶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240例患者(120例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120例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入院及用药一个月后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检查封比,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比较使用药物前后及两类药物之间肝脏转氨酶有无统计学改变。结果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1个月后ALT为(52.49±36.87),t=2.218≥1.96;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1个月后ALT为(69.73±49.62),t=3.358≥2.5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1个月后AST为(27.69±18.31),t=1.657≤1.96;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1个月后AST为(35.56±18.73),t=3.746≥2.58。结论抗精神病药均对肝脏代谢产生影响,ALT尤为明显,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明显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

  • 标签: 传统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ALT 转氨酶 肝脏 AS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因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患者可出现无子宫内膜增厚,溢乳,血清泌乳素增高等临床表现,治疗前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以相应的处理,以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是可逆性临床表现,停药或换药后可恢复月经,若因临床需要需继续用药可根据患者的要求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闭经 临床表现 治疗策略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时,将心理干预合并奥氮平方案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录入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n=50)与实验组(n=50)。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奥氮平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增加心理干预作为治疗药物,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探讨了调配精神药物的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 标签: 依从性 特异性 对症治疗 副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抗精神病药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140例精神患者并属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针对患者的年龄、服药时间、药物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各个危险因素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结果140例患者中实验组中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α频率异常多于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能够对脑电图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脑电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 简介:作者综述性地报告了临时性休克(ECT)对抗精神病药副反应的治疗效果及进展。两种主要的副反应是迟发性运动障碍(TD)和恶性症侯群(NMS),这也是我们临床见到的在处理方法上较为困难的副反应,本文讨论了ECT治疗TD和NMS的可能性机制。

  • 标签: ECT 迟发性运动障碍 恶性症侯群 电休克 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副作用
  • 简介:摘要为了筛选出一种对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的药源性便秘进行标本兼治的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对住院的87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病人随机分A、B、C、D组(前3组为用药组,第4组为对照组),分别口服麻仁丸、温盐水、蕃泻叶与对照组逐个进行对比观察,进行检验。实验结果提示前3组对药源性便秘均有治疗作用。但对治疗效果、病人易接受程度及副作用大小比较,麻仁丸优于其他治疗患者的便秘疗效好,副作用少。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便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抗精神病药与药源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75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治疗分析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并得出抗精神药物对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影响。结果药源性精神障碍的高发期是服用抗精神药物后的1~3个月。长期大量用药、药量的突然增加或递减者容易发生。女性,老年患者易发生;递减药量、停药后5~14d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多有改善。结论抗精神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应该引起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鉴别、仔细分析、坚持合理用药,防止出现新新的并发症。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可能与患者多巴胺变化有关。

  • 标签: 抗精神药物 药源性精神障碍 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