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例霉致皮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霉致皮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霉,1例为侵染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皮肤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 标签: 链格孢病 皮肤表现 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 链格孢霉 厚壁孢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主因面部、四肢起褐色斑片3年,于2013年11月25日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内侧起皮疹,自行外用'卤米松'后疗效不明显,皮疹逐渐发展至四肢,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皮肤病理检查后诊为'汗孔角化症',先后予'维甲酸、雷公藤多苷、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环霉素、来氟米特、甲氨蝶呤'口服,外用'尿素软膏、卤米松、地奈德、他克莫司'等,病情无明显改善,遂来

  • 标签: 汗孔角化症 浅表播散型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小儿急性血行肺结核多样化的认识,探讨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综合临床表现及胸片,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可提高本的诊断及治愈率。

  • 标签: 小儿 急性 血行播散型 肺结核
  • 简介:报道以反复多发脓肿为表现的隐球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68岁,因"全身反复多发性脓肿1a,伴低热2个月余"入院,该患者以背部脓肿起,反复发作累及肺部、骨骼、皮肤等多部位,多次组织及血标本病原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在右髂部脓肿切开组织物中培养到新生隐球菌。经脓肿切开引流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脓肿消退,症状消失,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4个月后停药,并已随访至今7个月,患者未有发热及新的脓肿出现。

  • 标签: 多发脓肿 播散型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 简介:摘要通过对9例水痘患儿的护理,提出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儿童 水痘 护理
  • 简介:摘要血行肺结核为结核杆菌血行引起。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行肺结核。儿童较多见急性,成年人三种类型均可见到。

  • 标签: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传播 治疗
  • 简介:患者,女,33岁,全身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反复20余年,关节痛、畸形10余年,间断性发热2年。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显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超过6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及胶原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真皮胶原增粗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诊断:性嗜酸性细胞胶原

  • 标签: 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诺卡菌属放线菌目,主要存在于土壤、水源中,通过吸入肺部或者侵入创口而引起化脓性感染或肉芽肿性病变,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引起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侵袭部位。现报道1例乔治教堂诺卡菌血培养阳性伴脑脓肿病例。本例患者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史,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伴发热,经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脑脓肿 乔治教堂诺卡菌 血培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茄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皮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菌在新疆地区的致敏特点,探讨该地区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性过敏原变化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咳喘诊治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儿童139例,通过ImmunoCAP过敏原定量检测技术检测其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及血清总IgE。结果菌的致敏率排在首位[53.2%(74/139)],其次是豚草、艾蒿[均为46.0%(64/139)],树花粉组合41.7%(58/139)。不同年龄组哮喘患儿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比较,>6岁组猫毛屑(22.6%比12.1%,χ2=13.15,P=0.009)、狗毛屑阳性率(17.9%比9.1%,χ2=13.19,P=0.006)高于≤6岁组,其余各吸入过敏原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菌的致敏较强,等级在2~4级之间,粉尘螨、户尘螨较弱,在1~2级之间。随着菌致敏阳性等级的增加,树草花粉类、动物毛屑类、尘螨类的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也增加。结论菌的致敏率超过本地区既往排在前列的艾蒿、豚草等户外的过敏原物质,菌致敏应该予以重视及预防,为本地区哮喘儿童更加精准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哮喘 链格孢菌 吸入过敏原sIgE
  • 简介:分析了20株菌的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并将酶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20株菌在37%的相似系数处明显分为大孢子组和小孢子组;大孢子组在52%的相似系数处分为6组,每组代表1个种,小孢子组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与形态分组结果基本一致。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简单易行,能准确反映种间的微小差异,适用于属真菌的种级分类,可作为传统形态学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链格孢属 酯酶同工酶 聚类分析 分类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