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已有对攻击的研究常常将攻击分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种,前者指将攻击作为一种获得现实报偿的手段,后者强调攻击伴随强烈情感,并希望被攻击方遭受痛苦。但是上述两类都忽略了攻击的社会意涵,难以解释基于价值规范展现的攻击行为,这类攻击行为既没有明确的报偿,也不必然伴随强烈的情感。基于对寄读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表达型攻击类型的存在。对表达型攻击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类型化青少年攻击的类型,从而提供更为有效的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 标签: 青少年攻击 社会性指向 表达型攻击
  • 简介:网络攻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热门话题,在互联网非中心化的结构中,确定发动网络攻击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系确定网络攻击引发的国家责任的关键。关于这种归因性问题,主要有国际法院主导的有效控制标准和前南国际刑事法庭主导的一般控制标准之争。然而,二者的争论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探讨,具体适用于网络攻击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会发现二者都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性障碍。另一种思路是,从谨慎注意义务的角度入手,追究国家不作为的责任。

  • 标签: 网络攻击 国家责任 可归因性
  • 简介:20世纪50、60年代,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以认知过程为基础解释人类行为的产生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攻击行为这一人类最古老的侵犯行为也受到这一研究趋势的影响,涌现出以认知解释攻击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尤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最为突出,它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

  • 标签: 认知过程 简介 攻击行为 模式研究 同行 青少年
  • 简介:研究表明,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30分钟到1个小时,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内隐攻击性显著。同时,电脑游戏中的攻击性词汇会在个体无意识状态下激活大脑中有关的攻击性概念,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加这些概念在随后情景中的可通达性,提升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另外,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外显攻击性没有差异,

  • 标签: 攻击性 内隐 青少年 网络游戏 无意识状态 电脑游戏
  • 简介: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过分放纵,其结果便会直接造就孩子的过度攻击性。经常观察一些暴力行为的儿童,会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放在施暴者同样的地位。因此,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攻击性过强的倾向,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课题报告显示,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需要比较强烈。表现出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不良人格特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儿童人格发展现状不仅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隐定和发展,而且会给儿童自身的成长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攻击性人格恰恰是反社会行

  • 标签: 攻击性行为 儿童人格发展 人格特征 攻击行为 矫治 不当压力
  • 简介:2016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英雄人物名誉权等人格权益典型案例。打着"还原历史""寻找真相""重新评价"等幌子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触碰了社会道德底线,更触碰了法律底线。人们应当也可以运用法治手段捍卫英雄尊严和历史真相。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英雄人物 最高人民法院 攻击 放任 历史真相
  • 简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使用范围在我国理论界还有不尽一致的看法,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它正是依靠着“二重化”手法分割、肢解马克思主义而形成派别、渊为思潮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里,不论是早期的卢卡奇、葛兰西,还是后期的萨特、科莱蒂,不论是温和的施密特,还是偏激的马尔库兹,一句话,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目的都在制造马克思主义内部对立、分化的新神话。他们首先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而相继爆发的德、意、奥、匈等国无产阶级革命却无一成功这一特殊的历史困境中,主观臆断地推测有一种区别于列宁主义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而后又借助于20世纪30年代初《1844年经济

  • 标签: 西方马克恩主义 二重化 恩格斯哲学 非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