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某收治医院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7~14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收集该医院参与救治的246名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调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发放问卷246份,回收问卷230份,回收率93.5%。结果医务人员焦虑发生率为23.04%(53/230),焦虑评分为(42.91±10.89)分。其中,重度焦虑、中度焦虑和轻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2.17%(5/230)、4.78%(11/230)和16.09%(37/230)。女性焦虑发生率高于男性[25.67%(48/187)比11.63%(5/43),Z=-2.008,P=0.045] ,女性焦虑评分高于男性[(43.78±11.12)分比(39.14±9.01)分,t=-2.548,P=0.012]。护士焦虑发生率高于医生[26.88%(43/160)比14.29%(10/70),Z=-2.066,P= 0.039)],护士焦虑评分高于医生[(44.84±10.42)分比(38.50±10.72)分,t=-4.207,P<0.001]。医务人员应激障碍发生率为27.39%(63/230),应激障碍评分为(42.92±17.88)分。女性医务人员应激障碍评分高于男性[(44.30±18.42)分比(36.91±13.95)分,t=-2.472,P=0.014]。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务人员焦虑和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心理技能培训,尤其关注女性护理人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务人员 焦虑 应激障碍,创伤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患者发展为重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发现潜在重症病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2日因诊断新冠肺炎收治于安徽省两家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治疗的168例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分型标准,将其中轻型和普通型病例归为轻症组(n=137),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归为重症组(n=31)。对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指标等进行比较;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重型新冠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6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95例,女性73例,年龄(42.6±15.8)岁。轻症组年龄小于重症组[(40.5±15.5)岁vs (51.6±14.1)岁,P<0.01]。重症组合并高血压(29.0% vs 10.9%,P=0.045 )、糖尿病(25.8% vs 2.2%,P=0.005)以及同时有2种以上基础疾病者比例(29.0% vs 4.4%,P=0.006)均明显高于轻症组。重症组中初诊就诊于二级以下医院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且出现症状距确诊的时间更长[(8.00±3.27)d vs (6.49±3.90)d,P=0.048]。轻症组和重症组的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症组就诊时体温更高[(38.80±0.67)℃ vs (37.9±0.60)℃,P<0.01]。入院时实验室检查中,重症组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值[(18.20±9.13)% vs (24.43±10.43)%,P<0.01]明显低于轻症组,而C-反应蛋白、白介素-6、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均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CT影像学检查轻症组有11例(8%)病灶局限在肺单叶,重症组全部病例均存在肺多叶病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168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重症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轻症组[(24.71±7.72)d vs (20.28±7.67)d,P=0.021]。经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P=0.042),合并糖尿病(P=0.021),入院时体温(P=0.001),入院时IL-6水平(P=0.008)为患者转为重症新冠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加强对基层医院的专业知识培训有助于早期诊断新冠肺炎。高龄、合并糖尿病、初始高热以及IL-6明显增高者更易发展为重症,应早期识别并加以防治。

  • 标签: 新冠肺炎 临床特点 重症 影响因素 白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构建重型/危重型预警模型,为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的预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和流行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纳入普通组)和重型/危重型(纳入重症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汇总建立预警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警模型在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预判中的意义。结果共收治155例新冠肺炎患者,普通型125例,重型/危重型30例。①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患者年龄高,合并基础疾病比例高,体重指数(BMI)大,呼吸过速的比例高,并伴有持续高热、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5的比例高,白细胞计数(WBC)、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计数(LYM)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 6(IL-6)、C -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及CT示肺部多叶病变比例增高;而两组间性别、是否为武汉返乡人员、吸烟史、休克指数(SI)、CD4+/CD8+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R)=1.620,P=0.031〕、合并基础疾病(OR=1.521,P=0.044)、持续高热(OR=2.469,P=0.014)、WBC<2.0×109/L和(或)LYM<0.4×109/L(OR=3.079,P=0.006)、肺部多叶病变(OR=1.367,P=0.047)、IL-6≥30 ng/L(OR=2.426,P=0.010)是发生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③采取四舍五入法对各项危险因素对应的OR值进行记分,以年龄≥60岁记2分、合并基础疾病记2分、持续高热记2分、WBC<2.0×109/L和(或)LYM<0.4×109/L记3分、肺部多叶病变记1分、IL-6≥30 ng/L记2分,合计为预警模型评分,重症组预警模型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组(分:9.33±2.79比5.04±2.38,t=9.010,P=0.001)。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预警模型对早期筛检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95%可信区间(95%CI)为0.903~0.985;最佳临界值为6.5分时,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72.0%。结论重型/危重型与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可以帮助早期筛选重型/危重型患者,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险因素 预警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MR(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6月COVID-19患者康复出院3个月后接受CMR检查的15例患者(9例普通型、6例重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另外选取11名健康志愿者的CMR资料作为对照组。CMR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钆延迟对比增强成像(LGE),测量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及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参数值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15例COVID-19康复患者LGE均为阴性,普通型(27.9%±2.7%)和重型康复者(30.0%±3.7%)左心室ECV均高于对照组(23.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与重型康复者左心室E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普通型康复者、重型康复者及对照组左心室初始T1值及其余左心室、右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的左心室ECV在COVID-19康复者中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损伤。

  • 标签: 心脏损伤 磁共振成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