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护理配合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进行治疗,护理人员进行病情监测、器械、巡回等相关配合,观察患者围期不同时间点的心博指数、心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情况,并统计患者治愈例数与并发症例数,评价护理配合的临床价值。结果所有患儿检测时间点心搏指数、心脏指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维持在正常水平;治愈率为100%,无意外状况,术后有仅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并发症。结论对行体外循环的小儿先心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配合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因意外带来的损伤。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术 术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体外循环护士的转机配合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外科临床医师实行体外循环共980例,选取100例,针对护士所作出的转机配合,进行指导并做出临床分析,通过分析,对所实施的体外循环的配合的优势加以强化,劣势加以改进,制备出完备的转机配合方案,以利转机配合的发展。结果100例体外循环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转机配合成功率高达100%。结论体外循环护士的转机配合护士的责任重大,须严格选取,临床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 标签: 体外循环 转机配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缩宫素对循环的影响。方法对50例择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宫体注射催产素,B组宫体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指标(1)切皮前、催产素(生理盐水)注射前及催产素(生理盐水)注射后2分钟、15分钟时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2)两组浆膜下肌瘤大小,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果(1)A、B两组浆膜下肌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手术时间及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2)A、B两组切皮前、催产素(生理盐水)注射前动脉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催产素(生理盐水)注射后2分钟A组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低于B组(P<0.01),心率高于B组(P<0.01)。催产素(生理盐水)注射后15分钟A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高于B组(P<0.05),心率低于B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宫体注射缩宫素可导致动脉血压先降后升,心率先升后降。

  • 标签: 缩宫素 子宫肿瘤 浆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剔除出术
  • 简介:在常温体外循环、氧合血心停搏液持续心肌灌注下行心脏手术,较易出现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对心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必须及时处理。在临床工作,笔者曾遇到6例高钾血症,现就其原因及处理浅析如下。

  • 标签: 体外循环 高钾血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万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护理和体会。方法自1988年至今,本人共参加体外循环手术万余例的护理,其中瓣膜置换2000例;大血管手术500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500例;心脏肿瘤手术100例;器官移植手术7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500例;6000余例先心病手术。年龄最小2月,最大78岁。结论体外循环手术的成功与手术室的护理是密切相关的。总结万例体外循环手术室的护理,为今后的手术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术中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体外循环手术哮喘发作后的抢救和护理,减少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分析1例体外循环手术哮喘病人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做好预防,分析中发生哮喘的原因及对症的抢救和护理。结果经过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患者痊愈出院。讨论总结哮喘病人的抢救及护理、预防,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中 哮喘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讨论血液回收在非 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手术的应用效果,就是探讨血液回收方式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对于病人来说,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若干项检查,并以此来作为手术进行的基本条件。病人在手术中会出现寒战 和发热等症状的,要保证手术稳定,就要稳定病人血液参数。这种治疗方式对于稀有血型以及艾滋病和传染病高发地区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体血液回收 非循环冠脉 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孕妇循环及新生儿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的45例孕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的45例孕妇为观察组,及时对两组孕妇麻醉前后血流指标、手术时间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新生儿出生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插管率、新生儿脐动脉pH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孕妇血流动力的改变无明显变化,全身麻醉减少了胎儿出生时间,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新生儿身体状况,全身麻醉是一种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大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全身麻醉 剖宫产 孕妇循环 新生儿
  • 简介:摘要颅脑创伤急性脑膨出是脑组织向骨窗外急性膨出的一种危急状况,易造成脑梗死、缺血等弥漫性脑组织损害。虽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但现有的假说不能解释所有情况,需要重新审视。除了手术继发的颅内血肿和术前已存在的脑梗死和脑肿胀等因素之外,容量血管的急速充血可能是脑向外膨出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静脉开关"理论,即颅内静脉系统的开启滞后机制可能导致血液循环淤滞,造成单纯性急性脑膨出。本文主要针对颅内静脉系统在颅脑创伤急性脑膨出的作用展开述评。

  • 标签: 颅脑创伤 急性脑膨出 颅内静脉 脑肿胀 急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婴幼儿,特别是体重在10kg以下先心病患儿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外科治疗死亡率较高,中体外循环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关键部分.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1年12月共施行体重在10kg以下的小儿心内直视手术3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中体外循环管理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低体重婴幼儿 先心病 术中管理 体外循环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乌丝他丁当中对体外循环手术当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当中的50例体外循环手术,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手术当中不同的药物进行肝脏的保护后,在T1、T2、T3时都是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在T4的时间两组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手术当中不同的药物进行肝脏的保护后,观察组的LI-8在T1、T2时间呈上升的趋势,在T2、T3、T4就逐渐趁下降的趋势,说明乌司他丁药物在患儿体内药效发挥时间在2h左右,但是对照组的IL-8指标只是呈现上升的趋势,经过表2的对比观察组对肝脏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标签: 乌司他丁 体外循环术 肺脏 保护作用
  • 作者: 魏华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06
  • 机构: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普通外科 710000 陕西 西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胃癌根治患者手术护理开展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实际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行胃癌根治的患者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通过双盲法则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为42例,病例选取时间的节点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参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比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各指标结果全部优于参照组,统计学处理结果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对比计算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管理在胃癌根治病患手术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一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手段。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手术护理 PDCA循环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CABG)早期预后及术后6月预后,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连续性选取4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人,男女不限,随机分为二组,CCABG组20例,OPCABG组20例,所有患者记录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心电图、住院时间、术后6月状态等临床指标及术前、入ICU时、出ICU时、出院时cTnI浓度。结果CCABG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于OPCABG组,且cTnI峰值浓度明显高于OPCABG组,两组参数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CABG组住院时间、术后6月状态与OPCABG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早期预后优于CCABG组,两组术后6月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肌钙蛋白I 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脉旁路移植患者300例为对象,体外循环患者150例为对照组,非体外循环患者150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种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方式的短期预后。结果:观察组围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有一定差异,但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LVSWI、RVSWI和CI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血管通畅率98.67%与对照组血管通畅率98.0%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旁路移植采用非体外循环手术方式的血管通畅情况与体外循环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患者的围治疗指标良好,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显著影响,并发症少。

  • 标签: 冠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短期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估改良的麻醉管理策略在心脏体外循环对患者术后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名接受心脏体外循环的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传统麻醉管理)和观察组(改良麻醉管理)。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减少肺部并发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表现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的麻醉管理策略可能有效提升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预后和整体康复效果。

  • 标签: 心脏体外循环术 麻醉管理 术后恢复 肺部并发症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54例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47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引流液量、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结果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引流液量显著减少、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显著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搭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4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搭桥者共60例,以抽取红黄球方式分组,红球为研究组,黄球为对照组,每组例数为30例,研究组给予非体外循环,对照组给予体外循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出血量、脱离呼吸机所需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所需时间)、术后并发症出现率(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情绪角色、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结果实验组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出血量、脱离呼吸机所需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35.69min±26.92min<291.64min±26.33min;419.38ml±106.39ml<691.64ml±116.22ml;12.64d±3.21d<19.62d±2.09d;2.60d±0.88d<4.29d±0.75d;14.98d±3.64d<22.61d±2.18d);术后并发症总出现率低于对照组(13.33%<36.67%);生活治疗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89.64±4.69>72.60±3.54)分,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心脏搭桥患者应用体外循环不仅利于降低手术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更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心脏搭桥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对患者的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肌瘤剔除的患者38例,于瘤体与子宫肌层交界处注射垂体后叶素6u+生理盐水10mL,在注射垂体后叶素前1min(T1)、注射后1min(T2)、注射后3min(T3)和注射后5min(T4)、注射后10min(T5)时用监护仪监测并记录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患者注射垂体后叶素后与T1相比,T2的SBP和DBP降低,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T4的SBP、DBP、HR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T5的SBP和DBP升高,H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剔除应用垂后叶素体数分钟后,血压升高,心率反射性减慢。而在血压升高之前,有短暂的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 标签: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剔除术 垂体后叶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51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提高了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保证了患者对治疗康复的依从性。结论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教育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治疗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主动学习掌握康复训练知识,从而提高自理能力,保证生活质量。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髋关节置换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围期的护理。方法对70例OPCABG患者术前行心理、呼吸、循环护理指导,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重视循环与呼吸系统的监护,血管活性药物、电解质、血糖、泌尿系统及康复方面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8.0±4.0)d,无护理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心绞痛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至I级59例,Ⅱ级11例。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术后严密监测及高质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利于病人的康复。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