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单侧,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听神经瘤71例,其中17例采用内窥镜辅助小骨窗(3.0cm×3.5cm)手术。结果肿瘤镜全切除63例(88.7%),次全切除8例(11.3%)。面神经解剖保留54例(76.1%),功能保留37例(52.1%),有效听力保留2例(2.8%),无手术死亡。结论经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能获得对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的良好显露,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背景与目的:听神经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有几种不同的手术,但应用最为广泛。本研究探讨经治疗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均经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显露横,放出大池脑脊液.再行显微镜分离及切除肿瘤.分析显微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1例患者死亡,肿瘤总体全切率90.0%(27/30),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33%,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6.7%。结论:掌握桥小脑角区的解剖学特征、显微手术技巧以及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听神经瘤 乙状窦后入路 面神经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观测经手术路径中,显微镜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内耳 内听道 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后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锁孔手术治疗大型(≥3.0cm)听神经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术中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经锁孔手术治疗3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打开岩裂-桥脑裂。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术中未能解剖保留,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B标准: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8例,Ⅵ级2例。术后并发呛咳4例及吞咽困难1例。31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30.5月;肿瘤无复发;术后半年后恢复至B级3例,C级5例,无改善11例,未能保留听力12例。结论锁孔手术切口及小骨窗,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脑组织的情况,达到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效果良好。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手术 乙状窦后入路 锁孔手术 岩裂 小脑桥脑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听神经瘤患者, 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显微外科切除术, 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面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67%、3.33%、53.33%, 均优于对照组的73.33%、26.67%、2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显著, 在保持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前提下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面神经功能保留有积极性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外科切除 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症 面神经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路由横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组脑神经体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有利于显露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动脉。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目的对经锁孔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共12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经锁孔,显微镜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凋整头位和显微镜角度,经锁孔可显露同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组颅神经、脑桥腹外侧面、小脑半球外侧面、小脑前动脉、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结论经锁孔符合微创原则,可良好显露岩斜区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尸体解剖 显微镜检查 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配合过程,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体位特出,术中配合繁琐,专业性强,术中配合专业化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缩短手术时间的关键。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血管减压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后路开颅手术中的肌肉分层解剖和保留骨瓣操作,进行研究。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脑肿瘤的患者50例,以所行的不同术法分组行传统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治疗状况。结果就术后并发症而言,对照组逊于研究组,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肌肉分层解剖加保留骨瓣的后路手术更具生理解剖优势,术中视野暴露充分,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

  • 标签: 脑肿瘤 肌肉分层解剖 乙状窦 后路手术 保留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改良半侧卧位,在有效暴露手术野的同时,减少术中体位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间,由同组医生完成的经手术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半侧卧位(n=21),对照组采用侧俯卧位的(n=2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野质量评分、气道压力的变化、体位摆放耗时及术后肩颈酸痛麻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野质量评分为(4.381 0±0.589 59)分,对照组为(4.428 6±0.597 61)分,两组比较并无明显区别(P=0.796)。观察组患者气道压力的变化(1.80±0.789)cmH2O(1cmH2O=98Pa)、体位摆放耗时(6.1±2.283)min,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527)cmH2O、(11.1±3.725)min],均P<0.05;两组患者肩颈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半侧卧位在手术中更利于手术医生操作,保证患者舒适与安全,减少因手术体位引起的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手术体位 改良半侧卧位 侧俯卧位
  • 简介:目的改良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单侧乳突小"∫”形皮肤切口,切除听神经瘤30例,并保留骨瓣.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小"∫”形切口,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是一种微创手术.

  • 标签: 手术入路 听神经瘤 治疗 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颌下联合显微切除5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5例肿瘤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颌下联合人能良好显露、安全切除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颈静脉孔 哑铃型神经鞘瘤 手术入路
  • 简介:岩斜区由于解剖位置深,周围结构复杂,一直被认为是手术禁区。本文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术中颞骨的处理技巧。方法:总结4例头颅标本关于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23例岩骨斜坡区肿瘤的临床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结果: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肿瘤全切16例(69.2%),无死亡,脑脊液漏2例。结论: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适用于骑跨中颅凹的岩斜区肿瘤。

  • 标签: 颞骨岩部 岩大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31例经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巨大听神经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31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治愈出院,1例复发。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加强病情动态观察,注重神经系统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听神经瘤患者护理的重点。

  • 标签: 巨大听神经瘤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锁孔三叉神经部分切断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例适应症病人,全麻,参考颅骨表面标志,,“s”形小切口,骨窗直径约2.5cm,“十”字形切开硬脑膜,置入内窥镜,观察桥小脑角区复杂的血管神经及其相互关系,部分切断三叉神经。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疼痛均消失;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内窥镜锁孔操作有其优势,可以多角度观察桥小脑角区结构,对脑组织的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也存在图像缺乏立体感,单手操作,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不足。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内窥镜 锁孔 三叉神经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颅骨表面标志 CT重建 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 简介:目的探讨巨大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切除技术和有关的局部解剖,以及术后处理措施.方法本组对32例病人进行了分析总结.采取暴露肿瘤,穿刺侧脑室角充分引流脑室液,减低颅内压.在显微镜保留外层蛛网膜,自上极囊内逐步切除肿瘤,最后分离内听道部分,术中记载重要结构的分布.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85%),次全切除5例(15%),无死亡.面神经保留27例(85%).受压面神经术中观察:位于肿瘤前上壁30例,上极2例,无后壁者.肿瘤由小脑前上动脉供血(AICA)17例,双重供血7例.结论采取显微外科技术,掌握听神经瘤的局部解剖关系,加强手术后的观察处理是提高听神经瘤疗效,减少损伤的关键.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 局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一款轻量级医学影像软件——RadiAntⓇ在及解剖学测量开颅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颅脑CT静脉造影(CTV)的43例住院患者进入研究,其中35例患者CTV数据用于测量星点和乳突切迹起点与横连接处(TSSJ)空间关系,余8例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术前规划。记录8例开颅患者开颅时间(以暴露静脉缘为准)、静脉损伤情况等手术指标及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解剖学测量:在左侧,TSSJ位于星点外侧(0.89±0.33) cm,下方(0.63±0.46) cm,两者直线距离为(1.15±0.42) cm;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76±0.49) cm,上方(1.97±0.52) cm,两者直线距离为(2.18±0.49) cm;星点位于表面者占37%,位于横上方者占29%,位于下方者占34%。在右侧,TSSJ位于星点外侧(0.88±0.39) cm,下方(0.64±0.43) cm,两者直线距离为(1.12±0.54) cm;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74±0.40) cm,上方(1.93±0.45) cm,两者直线距离为(2.16±0.43) cm;星点位于表面者占40%,位于横上方者占26%,位于下方者占34%。(2)术前规划及手术情况:8例手术患者中,关键孔位于星点外侧(0.96±0.49) cm、下方(0.53±0.18) cm,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46±0.35) cm、上方(1.76±0.47) cm;内缘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13±0.51) cm、上方(0.21±0.46) cm;横下缘位于星点内侧(2.17±0.45) cm、下方(0.53±0.35) cm。手术中所有患者关键孔、横下缘及内缘均定位准确,骨窗缘距内侧缘为(3.5±1.0) mm,开颅时间为(25.7±4.1) min,无静脉损伤。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骨质缺损较少。随访2周无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发生。结论利用Radi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能够低手术成本,快速完成解剖学测量及术前规划,为精准开颅提供便利。

  • 标签: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三维重建 横窦 乙状窦 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