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多数有关牵引的病例报告报道了上、下颌骨垂直牵引,也有少数报告报道了水平和斜向牵引。本文报道l例上颌萎缩向前方牵引10mm,同时垂直向牵引5mm,随后植入9个种植体。此患者为55岁的健康女性,患者主诉全部上颌齿松动,除了左侧上颌第二磨牙,上颌11颗患有进行性边缘性牙周炎,无法保留而拔除。拔牙后3个月,远离上颌窦在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间行水平截骨术,在其远中行垂直截骨术。确认骨完全移动后,用小型钛钉固定牵引器,并用树脂水门汀粘附在硬腭上。l周后,上颌开始向前下方牵引,每日2,每次0.25mm,连续牵引25日结束。牵引完成后行CT检查显示上颌处于种植的最佳位置。4个月后植入9个种植体。所有种植体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并形成骨结合。但是。2个前牙种植体因戴过渡性可摘局部义齿而松动被拔除。种植体植入后16个月无严重边缘性骨吸收。说明垂直、水平和斜向牵引可广泛应用于增高萎缩

  • 标签: 前下方牵引种植术 次全上颌牙槽嵴萎缩 牙槽嵴牵引 种植体植入
  • 简介:摘要萎缩最常见的原因是天然牙齿的缺失、拔除、增龄性变化和各种手术切除。正常人咬合力通过牙周膜传到突,这是一种生理性刺激,可刺激突骨质的生长,调节骨的吸收与再生,使其保持相对平衡。各种原因导致天然缺失或拔除后失去上述生理性刺激,1年之内骨的高度至少自然吸收减少25%,且过程会持续进行,最终导致50%甚至全部骨骨量丧失,造成不同程度的萎缩。牙齿拔除后剩余骨的吸收是影响缺失患者健康的重要口腔疾病之一。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应用了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本文综述了即刻种植、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几种主要的技术,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同时指出了防治萎缩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牙槽嵴萎缩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上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后神经伴行进入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 标签: 上牙槽后动脉 上颌窦 牙槽嵴 解剖学
  •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行上前、中神经阻滞麻醉(AMSA)在上颌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5例因牙周炎需要进行周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颌列左右两侧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AMSA及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阿替卡因。注射后采用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比较注射疼痛,通过临床评估及问卷调查评估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麻醉后唇颊不适程度及麻醉时间,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VAS值为1.86±0.76,对照组为3.18±1.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7,P<0.001)。试验组成功率为82.2%,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71,P=0.19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试验组患者均无唇颊麻木不适感,而对照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适感,麻醉后舒适程度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8.857,P<0.001)。试验组麻醉时间均为30~90min,而对照组中83.3%为61~120min,试验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Z=-5.748,P<0.001)。结论在上颌周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进行AMSA具有一定优势,患者感觉舒适,更容易被接受。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上牙槽神经 浸润麻醉 局部 牙科刮治术 牙根平滑术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前上颔美学区的可控性辅助扩增技术(controlIedassistedridgeexpansion.CARE)。萎缩狭窄导致了种植窝制备的困难.CARE外科技术有效地利用了骨膜保护结构和骨膜下顶部松弛切口.具备高度的可预见性,可以用于无牙颌的狭窄的扩增。压电外科技术的精确应用及萎缩骨水平推开器和循环骨冷却系统的辅助应用.使种植外科过程具备了高度的可预见性.它可以实现即刻种植.不但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病率、种植体功能丧失率及总体费用,同时也增大了萎缩的自体骨量。

  • 标签: 扩增技术 牙槽嵴 可控性 种植窝 牙槽骨萎缩 电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在我院收治的重度萎缩种植患者临床中探讨应用引导骨再生术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研究样本为重度萎缩种植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案(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应用引导骨再生术技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指标情况。结果:通过深入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重度萎缩种植患者的体修复效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结论:本研究数据结果表明,重度萎缩种植的过程中应用引导骨再生术技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进一步促进体美观度的提高,还具有较好的体缺损修复功能,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术技术 重度牙槽嵴萎缩 种植牙 边缘骨 牙槽骨
  • 简介: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骨平均高度最低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h≤10mm,10mm〈h≤12m,12mm〈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骨高度最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6.8mm,其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2.7mm,其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 标签: 牙槽骨高度 分区 牙种植 X线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扩增技术辅助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应用扩增技术辅助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治疗132位患者,共植入种植体202颗。门诊随访6—60个月,评估方法为全景X片,口腔临床检查及患者舒适度调查。对患者植体的留存率、骨吸收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扩增技术辅助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植体留存率为97.2%,不同的扩增技术种植体留存率无明显差异,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无明显差异,90%的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应用扩增技术辅助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能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牙槽嵴扩增术 上颌前牙区 种植修复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BEGO种植体系统球帽附着体固位覆盖义齿,修复重度萎缩下颌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对重度萎缩、普通义齿固位极度不良的7例下颌无牙颌患者,在下颌骨前牙区植入2-3枚BEG0柱形螺旋种植体,共植入种植体17枚,后期采用球基台作球帽附着体固位覆盖义齿修复,定期复诊观察评价种植和覆盖义齿修复效果。结果:全部17枚种植体均顺利一期愈合,愈合周期平均3个月,球帽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后经6-12个月观察,义齿稳定、咀嚼功能恢复理想,容貌改善明显,患者满意。结论:种植体支持球帽附着体固位覆盖义齿修复骨重度萎缩下颌,可有效恢复咀嚼功能,改善患者容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球帽附着体修复,简单经济,易于保持口腔清洁,可以推广。

  • 标签: 种植体 覆盖义齿 附着体 牙槽嵴 萎缩
  • 简介:虽然牵引成骨术是个很有前途的骨增量方法,可以用于上下颌骨吸收情况下种植,但适用于狭窄的水平或斜形牵引成骨的技术还没有建立,这里报道一例用钛网板加牵引螺丝进行水平牵引成骨及种植的病例,患者为下前牙牙极度萎缩。用水平截骨术准备两块移动骨段,植入两套水平骨牵引器,7天的等待期后,开始使用骨牵引器进行唇向增宽(每次牵引0.225mm,一天两,连续14天),巩固3个月后去除骨牵引器,牵引区完全由新生成的坚硬骨组织充填。去除牵引器后2个月,牵引区植入4枚骨内种植体并以种植体支持义齿进行最终修复。这种水平骨牵引技术可以用于临床上医院或刃状的种植。

  • 标签: 牙槽嵴牵引成骨术 水平截骨术 种植体支持 个案报道 狭窄 下颌骨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液压式提升上颌窦底并植入种植体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颌后牙缺失待修复的患者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随机分成两个组,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实验组采用改良液压式提升上颌窦提升术治疗,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术前术后CBCT评估上颌窦提升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有效人数为16例,无效人数为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有效人数为19例,无效人数为1例。结论改良液压式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与传统术式相比,患者创伤小、感染率低,安全系数高、舒适度高,临床优越性高,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可作为一种新颖术式进行推广。

  • 标签: 上颌窦提升术 改良液压式 穿牙槽嵴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种植体-人工骨-下颌骨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研究植骨高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及种植体微动的影响提供模型支持。方法用ANSYS10.0绘制出螺纹型种植体、局部下颌骨骨块及人工骨三维立体模型,并分别组装,分别对种植体模型施加200N垂直和斜向60°两种方向的载荷,对种植体骨界面进行应力分析及种植体微动分析。结果建立了植骨0mm、1mm、2mm、3mm、4mm、5mm、6mm、7mm种植体-人工骨-下颌骨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了与实体有高度相似性的种植体-人工骨-下颌骨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为深入研究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模型支持。

  • 标签: 牙种植体 有限元分析 种植体骨界面 应力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颌列中线与人体正中线一致是人们在口腔科美容中追求完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上颌列的中线是否与人体中线一致,是口腔正畸医生和患者都相当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 标签: 口腔正畸 上颌牙列中线 上颌骨 正畸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颧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与窦高组,比较2组之间颧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窦低组的颧宽度显著小于窦高组的颧宽度,窦低组24例,窦高组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12.62mm和12.30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11.53mm和11.15mm。结论上颌窦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的宽度,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1~2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牙骨质界以上13.62mm,女性约为12.53mm。

  • 标签: 颧牙槽嵴微种植体 锥形束CT 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颧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 19例正畸患者的 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进行锥形束 CT( 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与窦高组,比较 2组之间颧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 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窦低组的颧宽度显著小于窦高组的颧宽度,窦低组 24例,窦高组 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 12.62mm和 12.30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 11.53mm和 11.15mm。结论:上颌窦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的宽度,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 1~2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 -牙骨质界以上 13.62mm,女性约为 12.53mm。

  • 标签: 颧牙槽嵴微种植体 锥形束 CT 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平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体会。方法收集我院口腔科的住院病人及门诊患者,均诊断为低平,并进行全口义齿修复。收集时间为2007年4月至2013年4月,共计50例,作为改良组;对照组为同期50例病人,全口义齿按常规方法制取。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对义齿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中舒适程度、牢固性、固位性、咀嚼功能、语音、外观评分分别为(3.5±0.8、2.8±1.1、2.4±0.8、2.5±0.9、3.1±0.8、3.2±0.8;4.5±0.6、3.5±1.5、2.9±0.7、4.5±0.9、4.8±1.5),两组舒适程度、牢固性、固位性、咀嚼功能、语音、外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全口义齿修复可低病人全口义齿的满意度。

  • 标签: 牙槽嵴低平 全口义齿 修复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40-01
  • 简介:摘要拔牙后牙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