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磷化氢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一步减少该病的误诊、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总结2018年我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误诊为氟乙酰中毒的磷化氢中毒病例3例,对3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以恶心、呕吐起病,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误诊为氟乙酰中毒。后经详细追问病史,确诊为磷化氢中毒。经过血液净化、维生素C、甲泼尼龙、磷酸肌酸以及必要的呼吸循环支持等治疗后,2例痊愈出院,1例临床死亡。结论急性磷化氢中毒病死率高,对于婴幼儿,当家长提供磷化铝或磷化锌等毒物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时,要注意是否发生磷化氢中毒,并尽早给予血液净化治疗,为救治患儿争取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磷化氢中毒 儿童 血液净化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酰酰胺与丁苯肽软胶囊在脑梗塞患者中的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对照组采用乙酰酰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丁苯肽软胶囊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不良反应、神经功能( NIHSS )和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等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 NIHSS 和 Barthel 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塞患者实施乙酰酰胺与丁苯肽软胶囊联合应用,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乙酰谷酰胺 丁苯肽软胶囊 脑梗塞 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血中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代谢产物N-[4-(4-氨基苄基)-苯基]乙酰(AcMDA)血红蛋白加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准确称取20 mg血红蛋白样品置于15 ml离心管中,加入10 μl 20 μg/L AcMDA-D8内标溶液,再加入1 ml 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37 ℃下水解0.5 h,经二甲烷液液萃取后,真空浓缩至近干,乙腈复溶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01~25.00 μg/L,相关系数为r=0.999 6。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07和0.2 ng/g Hb;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1.0%~95.4%;批内精密度为4.5%~6.3%,批间精密度为3.7%~4.4%。结论该方法的各项技术指标符合GBZ/T 210.5-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要求。

  • 标签: 血红蛋白,加合物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N-[4-(4-氨基苄基)-苯基]乙酰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简介:摘要组蛋白乙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受细胞能量代谢影响并可调控细胞代谢,参与β细胞发育与凋亡、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过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研究针对该靶点进行对糖尿病治疗进行探索,但仍处于初期阶段。

  • 标签: 组蛋白乙酰化 糖尿病
  • 简介:摘要:利用化学反应平衡运动原理,对乙酰氨基酚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在产品产量和质量符合现行《中国药典》的前提下,原料冰醋酸的消耗量明显降低,不仅为厂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 稀醋酸 生产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酰胆碱构建犬的急性房颤模型方法。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20条,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犬龄1~2岁,体重(14.82±3.67) kg,持续静脉给予不同剂量乙酰胆碱,每个乙酰胆碱浓度给予3次短阵快速脉冲刺激,记录房颤诱发次数与持续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不同乙酰胆碱剂量刺激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结果20条犬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急性房颤模型,实验动物心房刺激部位不应期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缩短[(118.31±7.68) ms比(77.38±8.21) ms, t=15.672, P<0.05]。实验犬达到最大房颤持续时间的乙酰胆碱平均浓度为(94.00±23.02) μg/(kg·min),最长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894.80±122.82) s。在一定乙酰胆碱剂量下房颤持续时间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乙酰胆碱剂量超过一定剂量时房颤持续时间反而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应用阶梯计量的乙酰胆碱可以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犬急性房颤模型。

  • 标签: 急性房颤动物模型 乙酰胆碱
  • 简介:摘要:电催化氧化是一种在阳极处产生高电位或利用阳极表面生成的活性自由基氧化降解废水中污染物的一种清洁处理技术,该方法具有可控性好、不污染环境、多功能等优点。本文针对扑热息痛制药废水的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用二维电极电催化氧化法进行降解,研究了实验过程中的催化时间、pH值、电极间距和电流密度对乙酰氨基酚去除效率的影响。

  • 标签: 电催化,对乙酰氨基酚,降解产物
  • 简介: 摘 要:己内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外观呈白色的粉末或者结晶,用手触摸有油性感,主要是用来生产聚酰胺切片,同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制成工程塑料或者锦纶纤维以及塑料薄膜等,可以说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己内酰胺在工业上主要通过氨肟法、甲苯法、光亚硝化法、苯酚法等工艺制得,但是在制备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杂质。在此我们对己内酰胺产品中的杂质进行简要探究。

  • 标签:   己内酰胺 杂质 有机化工原料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氨地平联合沙坦钾氢噻嗪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本研究 以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老年难治性高血压 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其分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 25 例,对照组患者 采用沙坦钾氢噻嗪 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采用 氨地平联合沙坦钾氢噻嗪治疗, 对 当天、第 3 天、第 5 天,第 7 天、第 14 天血压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治疗 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以及血压变化 ,实验组治疗 成效更佳,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难治性高血压 患者应用氮平治疗 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氨氯地平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 难治性高血压 老年患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 要 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主要影响生产稳定及产品质量的工段有:原料双氧水的生产、环己酮肟的生产、重排及己内酰胺精制。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总结了双氧水、环己酮肟、环己酮肟重排及己内酰胺精制工序的生产稳定行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己内酰胺 环己酮肟 双氧水 生产稳定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 β-内酰胺类耐药 ftsI基因 TEM-1基因 氨基酸替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氨地平与左旋氨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出我院 2017年 2月— 2018年 2月诊治的 94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氨地平组与左旋氨地平组,每组 47例,氨地平组给予氨地平治疗,左旋氨地平组给予左旋氨地平治疗,对比其疗效、血压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 左旋氨地平组的总有效率 93.6%高于氨地平组 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42, P<0.05)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左旋氨地平組( 130±11)、( 82±7) mmHg均低于氨地平组( 144±13)、( 93±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81、 3.743, P<0.05) ;左旋氨地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4.3%)低于氨地平组( 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62, P<0.05)。结论 氨地平与左旋氨地平治疗高血压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左旋氨地平的应用优势更为突出,血压控制效果佳,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降压药物,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 ] 氨地平 ;左旋氨地平 ;治疗 ;高血压 ;对比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amlodipine and levoamlodi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Ninety-four hypertensive patients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mlodipine group and Levamlodipine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7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mlodipine group and Levamlodipine group with amlodipine. The efficacy,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levoamlodipine group was 93.6% higher than that of amlodipine group (76.6%)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13.242,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levoamlodipine group (130 +11), (82 +7) mmHg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amlodipine group (144 +13), (93 +8) mmHg,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3.281, 3.743,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amlodipine group (4.3%) was lower than that in amlodipine group (10.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2.762, P < 0.05). Conclusion Both amlodipine and Levamlodipine can achieve certain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The advantages of Levamlodipine are more prominent, the effect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s better,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are less. It is an ideal antihypertensive drug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的治疗中采用左旋氨地平与氨地平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计80,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2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为了明确左旋氨地平与氨地平治疗的效果,本次使用对比的方法完成研究,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40例划分为参照组(采用苯磺酸氨地平治疗)、另外40例划分为研究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地平片治疗)。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产生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治疗后血压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比较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2.5%(37/40)、87.5%(35/40)分别是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两组相比虽然研究组略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5.0%(2/40)、20.0%(8/40)分别是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前者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无论使用氨地平还是左旋氨地平均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后者使用后会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左旋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 高血压 疗效
  • 简介:摘 要:以苯肼作为起始原料,与乙酰乙酸乙酯环合反应得到吡唑醇,再以DMF为溶剂与三氧磷反应得到吡唑醛,然后吡唑醛经高锰酸钾氧化得到吡唑酸,吡唑酸经酰氯化反应得到吡唑酰,最后与5-苯基-2-氨基-1,3,4-噻二唑反应得到新化合物N-(5-苯基-1,3,4-噻二唑-2-基)-3-甲基-1-苯基-5--4-吡唑甲酰胺,其结构均经IR、1H NMR、MS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抑菌活性。

  • 标签: 吡唑 酰胺 噻二唑
  • 简介:摘 要:二异氰尿酸钠和三异氰尿酸都是代三聚氰酸消毒剂。它们是高效、广谱的消毒剂,性质稳定,毒性低,对有机化合物不敏感,对金属不具腐蚀性。这种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医院、宾馆、学校、餐厅、饮水消毒以及水果、蔬菜等消毒。目前市场上的消毒剂主要有复方制剂、粉剂、片剂等。为此,本文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厂家生产的二异氰尿酸钠和三异氰尿酸消毒片的杀菌效果 。

  • 标签: 二氯异氰尿酸钠 有效氯 杀菌效果  三氯异氰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补体C3及C4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炎性因子、肾功能指标水平,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治疗前,补体C3及C4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用药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用药治疗前,炎性因子干扰素-α(I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用药治疗前,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尿清蛋白排泄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应用环磷酰胺给药方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免疫复合物生成,增强免疫能力,降低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肾功能,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环磷酰胺 免疫球蛋白 炎性因子 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