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研究面对的重大问题不是如何清除这些“非正式”的社会因素,而是如何理解这些社会因素。我们如果将这些因素上升到行动伦理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难以消除。是因为这些因素与传统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即“仁”“义”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社会学研究 历史维度 社会因素 核心价值 非正式 “义”
  • 简介:美国艺术社会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和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奠定了它发展的基础。美国艺术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社会建构性,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对艺术的影响。在它内部存在着关于意义的争论,结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成为共识。对中国发展艺术社会而言,美国艺术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艺术界 文化生产视角 知识地图
  • 简介: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同伴交往世界,并出现了许多教育误区,如,我们会从礼仪角度教孩子向同伴发出请求:“我能和你一起玩吗?”但常常遭到同伴的拒绝,为什么呢?《童年社会(第二版)》能够带领我们走进真实的儿童世界,解答这一疑惑。

  • 标签: 第二版 社会学 童年 评介 同伴交往 儿童世界
  • 简介:郑杭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研究,开创了社会运行流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在我国社会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郑杭生认为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不只是经济,在文化方面追求国际化也依然是大势所趋。所以中国的社会要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多做研究争取理论自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自己的社会理论体系,我们在国际上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 标签: 郑杭生 社会学理论 述评 启示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与娱乐文化的日益发达,“恶搞”早已经不是某些人的时尚特权,它已然具有了大众全面参与的规模。无论是从影视作品到个人摄影,还是从综艺节目到虚拟聊天,其中所掺杂的“恶搞”元素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还会通过自我表演模仿,对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恶搞”处理,以达到娱乐大众的效果。在“恶搞”这种潮流的背后,不仅仅体现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形态,更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大众心理状态与文化诉求。这种现象是需要我们重视和思考的。

  • 标签: 信息技术 网络恶搞 解构主义
  • 简介:近年来,博客、微博、BBS、社交网站、微信等多样化自媒体的使用者数量在国内逐渐上升。以法社会视角为切入点,阐述了自媒体这股新兴舆论力量的概念和特征,深入分析了对法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即自媒体使得草根的社会话语权增强,导致草根的社会力量增长,进而带来了草根阶层与固有法律机制的冲突,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对推动法治建设及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法社会学 自媒体 话语权 法治
  • 简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进行多学科视角的教育治理研究。社会的学科视角对教育治理研究具有一定的适切性,教育治理的研究需发挥社会的想象力。因此,教育治理社会的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成为必。教育治理的结构限制与主体行动、目标与手段关系的研究需借助社会的相关理论资源。教育治理实践的运作过程,则需借助社会的经验研究方法。

  • 标签: 社会学想象力 教育治理结构 实践取向 经验研究
  • 简介:"科学奖励系统"概念最早由社会家默顿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中提出,揭示了科学体制本身的动力机制。科学奖励作为一种积极肯定,是对科学家能力和成就的认可,是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对具有创造性认知和社会价值的科学活动的支持和鼓励。正向的科学奖励,能够充分调动科学家对科研探索的兴趣,促进社会创新,从而进一步地为社会注入生机和活力。

  • 标签: 科学奖励 科学家 动力机制
  • 简介:吴江费孝通,三国时蜀国忠臣费祎之后。江夏费祎被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称为"贞良死节之臣"。费孝通幼年时,常见到家中的灯笼上写有"江夏费"这三个字,将悠久的历史打通,成为费孝通童年的文化记忆。几千年光阴流转,费氏的后代四处生根。吴江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吴江"东城费氏"的第一代祖为南宋费士寅,曾官拜副相。1910年,费孝通出生于吴江县城(今吴江市松陵镇),他是费璞安和杨纫兰的第五个孩子。费家祖居同里镇。

  • 标签: 孝通 前出师表 人类学研究 中国社会学 费祎 费氏
  • 简介:2016年10月14—16日,由中国社会会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与曲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社会会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教育科学 学术年会 社会学 学会 中国
  • 简介:"不平等的世界"是当代社会面对的新挑战。第18届国际社会大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讨论与对话,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休闲社会专业委员会围绕22个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主题包括:针对不平等世界中休闲问题的全球反思;动荡时期的休闲、文化与艺术;休闲与生活质量;休闲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全球化时代的女性、休闲与性别政治;休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应对全球流动性和相互依赖性增强、不平等泛化时代的新挑战;情绪在跨性别和代际休闲实践中的正当性问题;东亚地区的休闲、资本市场和国家;多维度的休闲;全球环境恶化——基于休闲和旅游业的角度;休闲和不平等性的再生产;不平等世界中的休闲和教育;在当前的不平等世界中直面"休闲文化,

  • 标签: 不平等 社会学 休闲
  • 简介:本文运用调查数据考察了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发现:社会网络、对作弊行为的认同等社会文化因素,比家庭阶层、学习压力等社会结构因素,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率更有影响。基于调研结果提出应对大学生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惩处以及促进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减少甚至消除作弊行为。

  • 标签: 作弊 大学生 社会文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文化研究的兴起对社会理论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文化"转向,另一方面还带来了"文化的社会"向"文化社会"的转向,在双重的"转向"中,文化社会的学科界限与文化社会的想象力,在意识形态与性别文化、流行与大众文化、时尚与消费文化等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化社会学 学科界限 想象力
  • 简介:灾害社会社会科学对灾害危机研究的重要力量,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其对灾害问题的科学研究传统最为悠久、学术影响亦更大,经过长期发展,灾害社会已成为社会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本文聚焦美国灾害社会的学术共同体发展演进与趋势,重点对学术共同体的缘起、发展以及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对美国灾害社会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一般性的介绍,以求为中国灾害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 标签: 灾害 社会学 美国 学术共同体
  • 简介:艺术兴趣班,顾名思义,旨在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兴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加艺术兴趣班,也并非所有儿童都能遵从自身兴趣选择艺术兴趣班。家长为孩子选择艺术兴趣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现象,与艺术兴趣班的兴起原因不无关联。艺术兴趣班的兴起,主要与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望子成龙”的集体社会心理,教育机构及家庭对资本的竞相追逐,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等因素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兴趣班可以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反映着社会分层的特点与变化,助推了社会分层的再生产。

  • 标签: 艺术兴趣班 儿童兴趣 艺术教育 艺术素养
  • 简介:结构范式主导下的社会理论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和困境,催生了社会理论的文化转向。对国内外有关文化社会的内涵演绎、发展脉络、理论范式变迁进行批判性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洞察文化社会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议题的关切和解释力。本文梳理了文化社会的理论脉络及其三种主导型研究范式(文化—结构主义范式、分层—阶级视角、强—弱文化范式)发现,三大范式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面临着共同的深层次困境,即三者都难以跳出文化与结构之间的二元藩篱。笔者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迈向本土实践的整合性文化社会研究范式,以回应当前中国社会本土化的现实议题。

  • 标签: 文化社会学 结构与文化 研究范式 本土性 整合性视角
  • 简介:志愿服务组织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由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性的社会功能和基本特点决定的。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不断建立和孵化,逐渐形成了以群团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骨干、民间组织为基础,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结构及全民志愿服务体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有效载体及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将不同群体、不同社会力量相结合,将青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服务资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保证志愿服务价值的崇高性和目的的纯洁性,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服务 青年发展
  • 简介: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角色定位的复合性尽管可以暂时性地应对高校教育现实,但其权宜性也会阻碍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所列的职业分类体系相比对,辅导员职业角色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职责的繁重性。重新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进行定位势在必行。通过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存在“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的错位、提供的服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完全对应等问题,而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则集中于辅导员对学生发展的辅导咨询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这一“重叠共识”的体现和实现者,正是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实质性内核。通过将高校其他人员的职业责任“零余”部分进行“加总”的途径确立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是与职业发展的历史相悖的职业角色形成路径,也是辅导员职业责任过重以及角色困境的根源。依据关于角色期待的“重叠共识”和“减法”逻辑减去辅导员的管理、服务职责,确立“辅导咨询本位”,是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应然定位和职业发展取向。“辅导咨询本位”的辅导员将通过其辅助性、建构性功能服务于学生发展,其职业责任主要在于社会认知与适应的引领,学生人生观念与社会行为的指导以及学生心理的关怀三个重要方面。

  • 标签: 职业社会学 高校辅导员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