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共聚激光扫描显微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的皮肤成像设备,具有高分辨率、实时动态成像等特点。其可以在生理状态下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皮肤的正常结构及异常改变而无需创伤性的皮肤取材、固定、染色等程序。该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日趋广泛,在辅助皮肤病诊断、鉴别诊断和排除诊断、皮损动态演变的随访观察和疗效评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皮肤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 标签: 共聚焦 显微镜 皮肤
  • 简介:皮肤共聚激光扫描显微(confocalJaseFscanningmicroscopy,CLSM)俗称皮肤C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它以激光作为点光源对皮肤进行逐层扫描,获得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组织影像学图像改变,再根据表皮及真皮浅层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对皮肤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 标签: 扁平苔藓 组织病理 显微镜 共聚焦激光扫描
  • 简介:目的:激光共聚扫描显微是一种激光扫描、计算机自动化分析与显微技术相结合的医学图像分析仪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龋病学研究,其可以在不破坏牙体及菌斑的完整性及其成分之间关系的状态下,对活细胞进行动态观察、三维重建、空间定位等,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激光共聚扫描显微的结构、基本原理及其在龋病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龋病学 牙面菌斑 再矿化
  • 简介:本文报道运用激光扫描共聚显微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的测定技术。用Flo-3/AM进行染色,有37℃,5%CO2的孵育箱内孵育60分钟,用激光扫描共聚显微进行荧光监测。药物最适应的pH值为7.4。此方法已成功地运用于多种细胞内游离钙的测定研究上,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简单,快速,能实时监测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

  • 标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细胞 游离钙
  • 简介:活细胞激光扫描共聚显微技术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遗传学、植物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也广泛应用于中药性状鉴定,成分分析及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常用于定位、定性和定量地检测生物样品中成分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对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亚细胞结构进行形态观察等。本文以应用共聚显微实时动态监测肿瘤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为例简要介绍了共聚显微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 标签: 活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线粒体 膜电位
  • 简介:本文叙述了激光扫描共聚显微的光学原理,以花粉颗粒为例,利用激光扫描共聚显示对生物组织进行连续“光学切片”断层扫描,并重建其三维结构。结果显示重建后的图像为高分辨率的三维原色图像,可沿着X,Y,Z轴旋转或其它任意角度显示。

  • 标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三维重建 花粉 组织结构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共聚激光扫描显微(CISM)诊断汗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管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CLSM是诊断汗管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汗管瘤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结果细胞在材料表面接种后FN的荧光染色强度在四组材料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表2三组材料表面细胞I型胶原生成量的荧光强度比较(略)注,细胞在材料表面接种后FN的荧光染色强度在四组材料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中荧 光强度测定 共聚焦
  • 简介:日本Lasertec公司推出了Optelics混合共焦显微,将激光和白光源组合在一体,用于多功能高性能共聚显微。两组共焦光学器件与附加器件相结合,包括干涉仪、微分干涉对比观察和光谱反射膜厚度测量仪。

  • 标签: 共聚焦显微镜 混合 激光 共焦显微镜 白光 光学器件
  • 简介:激光扫描共聚显微观察不同月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过程,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系统清晰地再现了巨噬细胞吞噬异物时的三维立体结构,探讨了老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特点。

  • 标签: 巨噬细胞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吞噬功能
  • 简介:用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离体培养的大鼠比目鱼肌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显微下观察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16.7mmol/L葡萄糖和100μu/ml胰岛素使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升高,钙拮抗剂硝苯地平(NF)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刺激效应。然而在基础状态下,NF在低剂量(0.5μmol/L和1.0μmol/L时)对细胞内Ca^2+无影响,只有在高剂量(10μmol/L)时有轻微而短暂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肌细胞 钙流动 硝苯地平 钙离子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患者的角膜在活体共聚显微(IVCM)下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3至10月连续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病门诊诊断为LSCD的患者23例(35只眼)作为LSCD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41.74±15.62)岁。另选取与LSCD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人(25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人,女性19人,年龄为(41.38±12.72)岁。使用IVCM中的“volume”模式对角膜中央、角膜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连续扫描,将获得的图像资料进一步分析,观察不同分期LSCD患者角膜中央及角膜缘区域细胞学变化情况及上述各部位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BCD)及角膜上皮厚度(CET)变化趋势;上述参数若符合方差齐性,则采用ANOVA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获得这些参数在LSCD诊断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LSCD患者IVCM特征性表现为角膜病灶区结膜上皮细胞移行,角膜上皮细胞巢状分布,并可见胞质颗粒高反光的杯状细胞浸润;角膜基底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增大,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减低。定量分析LSCD患者的BCD和CET发现,角膜中央BCD为(6 261±1 593)个/mm2,较对照组(8 976±1 096)个/mm2减少30.2%,且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角膜缘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6.0%、28.7%、29.3%、30.2%(均P<0.007)。LSCD患者角膜中央CET为(34.1±6.9)μm,较对照组(47.3±8.1)μm减少27.9%,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角膜缘处CET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3.7%、20.6%、26.9%、23.1%(均P<0.007)。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BCD及CET均逐渐减低。此外,角膜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非受累区BCD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6,-5.366,-5.469,-5.224; P <0.001),且鼻侧及颞侧角膜缘的非受累区CET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05,-4.065;P<0.001)。ROC曲线提示角膜中央及角膜缘BCD的诊断效能(0.931和0.916)优于角膜中央CET和角膜缘CET(0.853和0.817)。结论LSCD患者角膜在IVCM下具有较为特异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中央、角膜缘BCD和CET较低。BCD下降对LSC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47-455)

  • 标签: 角膜 干细胞 显微镜检查 共焦 上皮 角膜
  • 简介:为提高朱墨时序判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激光共聚显微(CLSM)对10台激光打印机打印字迹与30种印油和印泥印文的朱墨时序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了先朱后墨和先墨后朱的实验现象,考察了朱墨形成时间间隔、印泥和印油量及品牌、打印机品牌及墨粉量等因素的影响。朱与墨形成在先的,其量的多少影响现象的明显程度,水性印油和日产橙色印油量较少、墨粉稀疏分散至彼此不连接时,朱墨时序难以判断,其余均可准确判断。

  • 标签: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激光打印机 印文 朱墨时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活体激光共聚显微(IVCM)观察离体培养及活体状态下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的典型特征,为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比对观察研究。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被诊断为念珠菌性角膜炎的26例(26眼)患者资料,同时取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进行实验室真菌培养,应用IVCM分别观察离体及活体状态下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的典型形态。结果:离体与活体状态下念珠菌孢子均呈排列均匀的点状结构,形状类圆形,直径约2~5 μm,边界清晰;假菌丝呈高反光线状结构。活体状态下孢子反光明显增强,18眼呈分散排列点状强反光结构,11眼呈团雾状中强反光结构;假菌丝形态变异较大,2眼菌丝形体细长,5眼呈芽孢结构,可见分支,1眼呈高对比度的不规则细长短棒状,1眼可同时观察到不规则细长短棒状和芽孢结构。白色念珠菌假菌丝结构较细长,长度约20~150 μm,直径约2~10 μm,与母细胞连接处收缩呈缢痕;近平滑念珠菌假菌丝短粗,长度约30~100 μm,直径2~5 μm,部分可见高亮的分支芽孢结构。结论:念珠菌性角膜炎在IVCM下呈现典型的孢子和假菌丝结构,离体和活体状态下孢子形态较为一致,而假菌丝形态变异较大,IVCM可用于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念珠菌 孢子 假菌丝 角膜炎 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睑板腺囊肿患者的睑板腺组织在活体共聚显微(IVCM)下的形态学改变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睑板腺囊肿患者34例34眼以及无睑板腺疾病患者18例18眼分别作为睑板腺囊肿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IVCM检查,IVCM检查指标包括睑板腺开口面积、开口最短径、开口最长径、睑板腺开口附近腺管形态和睑板腺腺泡形态,分别对睑板腺囊肿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睑板腺囊肿组34眼睑板腺开口均呈不规则扩张,其中70.59%(24/34)开口处可见分泌物堆积形成的栓子,但开口边缘均平滑,睑板腺开口长径、短径和面积分别为(148.12±70.16)μm、(114.77±52.38)μm和9 239.11(5 506.96,24 111.36)μm2,较对照组的(59.35±16.78)μm、(41.98±11.77)μm和2 094.19(1 432.28,2 945.65)μm2明显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5,P<0.01;t=5.793,P<0.01;Z=8.000,P<0.01)。睑板腺囊肿组中61.76%(21/34)可见靠近睑板腺开口的腺管呈囊样结构扩张,其内伴有性状各异的分泌物积聚,扩张的腺管边缘平整,且与周边腺泡分界清晰。结论IVCM可在活体上观察睑板腺囊肿患者睑板腺形态学微观改变,睑板腺形态改变包括开口明显扩张伴栓子形成、临近开口的腺管呈囊样扩张伴分泌物积聚、边界清晰。

  • 标签: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睑板腺囊肿 睑板腺开口 睑板腺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激光共聚显微检查眼部蠕形螨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被诊断为干眼的4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普通光学显微检查眼部蠕形螨,随机选择20例普通光学显微检查眼部蠕形螨双眼阴性患者采用激光共聚显微检查眼部蠕形螨。观察两种眼部蠕形螨检查方法差异。结果462例采用光学显微检查蠕形螨的干眼患者中,309例阳性,阳性率为66.88%(309/462)。眼部蠕形螨阴性患者经激光共聚显微检查后,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70.00%(14/20)。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2,P<0.05)。结论使用激光共聚显微检查眼部蠕形螨效果较好,有望作为临床眼部蠕形螨感染诊断的新方法。

  • 标签: 蠕形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睫毛 睑板腺
  • 简介:传统消化内仅能观察胃肠道黏膜表面,确定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造成活检部位欠准确、诊断延迟、内下治疗不能同步进行,且放大倍数有限。共聚激光显微(confocallaserendomicroscopy)在传统内的基础上集成了共聚激光显微成像系统,可得到放大1000倍的图像。并可对黏膜进行一定深度的断层扫描成像.实时显示组织细胞的显微结构,有助于内下作出组织学诊断并指导靶向活检。本文结合文献及作者应用共聚激光显微的体会。从基本原理、构造、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对其作一较全面综述。

  • 标签: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胃肠道疾病 应用
  • 简介:微探头共聚激光显微(pCLE)是一种新型的消化内诊断技术,可将组织放大1000倍,能同时观察组织表面形态学结构和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提高了普通白光内的病理诊断速度和准确性,达到了实时“光学活检”的目的。pCLE通过内钳道进人体腔进行检查,较整合式共聚激光显微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pCLE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微探头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胃肠疾病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激光共聚显微(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探索细菌生物膜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的过程与特点。结果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生物膜的形态与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是观察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改良微孔板法
  • 简介:反射式共聚显微(RCM)1995年开始在皮肤科应用,可以实现皮肤活体的细胞水平成像。经过20余年的发展,RCM技术在皮肤病筛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皮肤病和皮肤美容治疗评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RCM技术的优势、应用现状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进行评述。

  • 标签: 共聚焦显微镜 反射式 应用 挑战